登革熱檢驗方法

2.���i�ɶ������O ���˫�u�@��(�Ҧp10�Ӥu�@�ѡA���G�g)�A���t�Ұ���ɶ�(�ר�O�e�~�N�˶��ءA���i�����i��ݭn�A�[�W����]��)�C �@���G����|�O�d7�ѡA�Y�ݭn�[�@��L���ؽХ��q���pô�C

3."�@��Ѧҭ�"���������Y�S�����ܡA�h�ҫ����O���~�H(>18��)�A�i�ण�A�Ω� ����B�ൣ(�w�N�{����Ƴ��C)�CM�N���k�ʰѦҭȡFF�N���k�ʰѦҭȡFN���ܳ��ʡAE���ܤ��T�w�ʡAP������ �C�{�ɳ��Y�ݭn�ԲӸ�ƥi�ѦҤ��i�󥻰|"���Ѻ޲z���x"������� �@�~���ɮѡA�ιq�ܿԸߡC

4.���X������(�ڵ����ձ���)����B�P�w(�Ѧ� ����-�޲z-2-5401_����Ķ��B�e�޲z�{�Ǯ�)

4.1.�@��ʪ���h(��B�P�w)

(1)�S���i���ѧO�ˬd�ӽг�

(2)�S���۹���������

(3)����S������

(4)����P����檺�m�W����

(5)�e�ˮe���P�����ҼХܤ��۲�

(6)����~�����p

4.2.�S�w��h(��B�Υ����ˮv�P�w�A��������n�D)

(1)���餣���G�Ķ��q�����H�i������F���v�T���G�A�p���T���ˬd�C

(2)��q�L�h�G �|�v�T���G�A�p���T���ˬd�BESR �ˬd�C

(3)����O�s/�ǰe�����G�p���B�D�A�S���B�D�ɳt�e�˪� �ΫǷť��ήɰe�F����ǡC

(4)�Y����������(Hb>500 mg/dL)�i��s�b�� ���ΫO�s�����A�аt�X�h��F�t�������鷻��G�pMAST(0799)�BCold(0705)�B�L�ӭ��ˬd(0782~0788)�B�v�T�ͤƾǦp�ߦٻï��B�L���C...�A���h��C

(5)��G�`�W���餣�����T�C

4.3.�]��l����P�Ӷ������k�S�ʡA���ˮv�P�w������ �A�аt�X�h��F�Ԩ�"����-��M-3-F461 �n����NS1�ܭ�ֳt����@�~���ɮ�"�@�~�зǮѡC

�@

5.��L���������T

5.1.����u�ʽd��A�������饼�g�}�� �����G�A�@��[�\���i�϶���99%�ӮסC�Y�Y�Ƿ��ݭӮסA��v�ݭn���̲ܳ׿@�׭ȡA�Y���i�϶��~���@�סA�йq�ܧi�D�ڭ̡C

5.2.�w�q���T�w�ץH�u�@�׭ȡӼзǮt �v�ӧe�{�S�w�����P�@�פ��зǤ��T�w��(��K��)�F�зǮt*2���X�R���T�w�סF�w��/�b�w�q�h���A�ήɥH"N/A"���ܡC

5.3.�{�ɮt(RCV)���f�H�ƾ��ܰʰ����{�ɮt�����ȮɡA�i�h�ìO�f�H�f�����ܡB���餣�}�B����ާ@���~�ίf�H���ѿ��~�C�H2�إH�W�S�w�����P�@�רӧe�{�FRCV = 2.77 x (CVa^2 +CVI^2)^0.5�ARVA���H%�����F�w��/�b�w�q�h���A��"N/A"�C

5.4.�ͪ��ܲ�:�PŪ�˴��ƾڷ|�]������ڸs�B年�֡B�ʧO�Ʀܩ�ͬ��ߺD�Ω��ɶ��I��不�P�Ӧ��Ҽv�T�A�o�ǽ����v�T�q�٬�����ͪ��ܲ��C��ƥD�n�ޥΦ�"https://www.westgard.com/biodatabase1.htm"

登革熱是熱帶與亞熱帶國家常見的傳染病,在台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沈寂了約 40年,1981年於屏東爆發第二型大流行後,此後每年都有規模不一的疫情。去年(2014 年)高雄市病例數高達一萬五千例,今年度至今已破二萬例,顯見台灣地區未來將是登 革熱流行的高風險區。 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傳播的疾病,病原體為黃毒病科(Flaviviridae)中黃毒 病屬(Flavivirus)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屬於RNA病毒,具有3種結構蛋白與7種非結構 蛋白,依其抗原性的差異可以分成四種血清型。人類感染登革病毒後所產生的抗體只對 原感染的型別有免疫力,再次感染不同型別病毒時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臨床症狀。 登革熱是在1998年公告為台灣的第二類法定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公告之病例檢 驗條件包括(1)臨床檢體(血液)分離並鑑定出登革病毒、(2)臨床檢體分子生物學核酸檢 測陽性、(3)血清學抗原(指登革病毒的非結構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1,簡稱 NS1)檢 測陽性、(4)急性期(或初次採檢)血清中,登革病毒特異性IgM或IgG抗體為陽性者、(5) 成對血清(恢復期及急性期)中,登革病毒特異IgM或IgG抗體(二者任一)有陽轉或≧4 倍。其中確定病例需符合上述檢驗條件(1)、(2)、(3)、(5)中任一項,極可能病例需符合(4) 與臨床條件。疾病管制署公告之登革熱傳染病認可檢驗機構需能執行確認檢驗,包括(1) 病原體分 、鑑定,或(2)病原體分生檢測與NS1 抗原檢測,或(3)病原體分生檢測與抗體檢 測(IgM及 IgG)。前述所有檢測都需在生物安全第二等級實驗室進行,抗體檢測中可能 產生感染性氣膠或易造成噴濺之步驟應於生物安全櫃或相關物理防護裝置下進行,其他 檢測則都建議在生物安全櫃內操作。 登革熱病毒的分離與鑑定適用的檢體為急性期發病病患七病日內血液檢體或組織檢 體。其培養是利用白線斑蚊細胞株於組織培養盤中接種檢體並於28℃培養7 日,再利用抗 登革病毒單株抗體進行確認與血清型鑑定。此檢驗方法為登革病毒感染的最直接證據, 也可取得病毒株作為後續流行病學的研究,但因檢驗時間需達7-14天,加上技術門檻高, 一般實驗室不易設立。 登革熱的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是利用RT-PCR 的複製過程及特殊的螢光定量化學方 法偵測產物,以決定檢體中是否含有登革病毒核酸序列。一般會先利用黃病毒及登革病 毒共通引子篩檢,當檢體呈陽性時,再以不同血清型專一性引子做病毒型別的鑑定。此 方法檢測速度雖快,但因所需儀器門檻高及過去需求性不高,一般實驗室未能提供此服務。 NS1是一個登革熱病毒高度保守性的糖蛋白,在感染早期的血清中濃度高,加上利用 色層免疫分析原理(Immuno chromatography assay)發展出快速檢測試劑,NS1快速抗原檢測 成為登革熱病毒感染最普遍的檢測方法。原則上NS1快速抗原檢測對於初次感染個案發病 後五天內所採集之檢體敏感性較佳,但當檢驗結果為陰性時並無法完全排除感染,所以若 檢驗結果陰性但臨床仍懷疑感染時,必須依法通報及採檢送驗。 抗體檢測(IgM及IgG)適用於人體血清或腦脊髓液之檢體,是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 測定特異性抗體。目前市面上已有與NS1抗原合併檢測的快速測試片可以使用。一般初次 感染者需等到發病5-10天後、二次感染者則是4-5天後才能檢測到IgM。IgG 會在初次感染 後14天出現且終身表現,二次感染者則在出現症狀後1-2天有濃度升高現象,並在感染20 天後引發IgM反應。所以當檢測結果只有IgM呈現陽性,代表可能是初次感染;只有IgG呈 現陽性,代表可能是二次感染或感染後期;二者皆呈現陽性,代表可能是初次感染的晚期 或二次感染早期。 除了上述登革熱病毒的病原體、核酸、抗原及抗體檢測可作為感染的確認條件外, 其他檢驗的輔助亦是登革熱病程監控的重要條件。包括,登革熱感染與一般發燒感染不 同,白血球數量可能會下降、CRP不會上升;當血比容值上升合併血小板數量急速下降需 視為「警示徵象」,代表病程可能變差,此時病人需要安排住院嚴密監控及醫療介入。當 病人確診為登革熱感染且出現GOT或GPT≧1000IU/L時,為登革熱重症診斷條件之一。 參考資料 1.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病例定義暨防疫檢體採檢送驗事項」 2.疾病管制署「傳染病標準檢驗方法」 3.衛生 部傳染病認可檢驗機構作業要點 4.疾病管制署「登革熱病例管理流程圖」 5.疾病管制署「登革熱臨床症狀、診斷與治療」 6.SD BIOLINE Dengue Duo Dengue NS1 Ag + Ab Combo試劑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