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治疗 肠 躁症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內科 賴香君醫師

我得了大腸激躁症嗎?

大腸激躁症或稱腸躁症,意指”irritable bowel焦躁不安的腸胃”,是一種長期的功能性腸蠕動障礙,好發於年輕女性。通常自求學時代或初入職場時發病,病人會有腹脹、腹瀉、便祕、腹痛、腸鳴與腸蠕動感、大便有黏液、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腸道症狀,也可能合併腸道外的不適,例如失眠、焦慮、頭暈、倦怠等等。

中医 治疗 肠 躁症

為什麼會得大腸激躁症?

很多因素都可能會影響腸道的蠕動功能與調節能力,目前研究認為大腸激躁症的發生可能與腦腸軸不協調(brain-gut axis)有關,因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與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變,或對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引發疼痛、脹氣的不適感覺。大腸激躁症所帶來的不適感,也容易加重病人本身的焦慮或憂鬱,以致大腸激躁症更為惡化,是現代文明病之一。

對腸胃道的環境而言,來自於飲食的改變、壓力焦慮的情緒,可能會改變腸道滲透性、腸道免疫和微生物菌相,即俗稱的「壞菌多、好菌少」,導致腸蠕動障礙的大腸激躁症症狀。

大腸激躁症的診斷標準

目前缺乏有效的理學檢查或實驗室檢查來診斷腸躁症。

我們通常根據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來評估大腸激躁症的有無。腹脹是大腸激躁症最常見的症狀,再搭配糞便形態的不同,大腸激躁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與混合型。

 大腸激躁症的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

1. 在診斷前≥6個月,病人已有反覆性的腹痛(過去3個月內平 均1週≥1次)

2. 腹痛需伴隨下列症狀中的至少兩項: 腹痛與排便相關、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型態(外觀)改變

3. 病人已排除以下危險徵象:

A. ≥ 50歲,尚未接受過大腸癌篩檢或有症狀者

B. 近期排便習慣改變

C. 明顯腸胃道出血(黑便或血便)

D. 夜間腹痛或排便疼痛

E. 非特殊目的性的體重減輕

F. 有大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家族史

G. 可觸摸到腹部腫塊或淋巴結病灶

H. 血液檢查顯示有缺鐵性貧血

I. 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

中醫治療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屬於中醫的「腹痛」、「泄瀉」、「便秘」、「鬱證」等範疇。在中醫五臟六腑裡,跟肝、脾兩臟最為相關。中醫概念中的「肝」與自律神經系統有關,緊張壓力會造成「肝鬱」影響腸胃(脾)的機能;飲食不當、三餐沒有定時定量攝取食物,也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及腸胃蠕動的功能(脾虛),反映在不同體質的人身上,則表現腹痛、腹瀉或便秘的症狀。

以中醫的觀點,大腸激躁症常見的證型如下:

 一、肝鬱脾虛型 

表現為腹痛、兩脅脹痛、打嗝、腸鳴,解便後痛減,糞便形態為腹瀉型或者腹瀉便秘交替出現,患者常因精神壓力而加重。於女性常兼見月經不調,經前乳房脹痛等。

治療以痛瀉要方加減。若肝鬱氣滯明顯者,則使用加味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

 二、脾虛濕盛型 

表現為食慾不振,面色萎黃,常感身體倦重無力,糞便形態常為腹瀉型,且在大便中可見未消化食物。

治療以香砂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若濕重、倦重程度明顯,則使用升陽益胃湯。

 三、脾胃陰虛型 

表現為形體消瘦,食欲不振,口乾,胃嘈熱,手心足心熱,舌紅少苔,糞便形態常為便秘型、乾結難解。常見於老人與久病之後。

治療以麻子仁丸加減。本類病人常兼有其他臟腑的虧虛,需搭配對應的辨證處方調養。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也就是根據人體的體質以及疾病狀態,來調整用藥與治療方針,臨床上也會有非屬上述證型的大腸激躁症患者,需要更精巧的中藥調整方能取效。

日常生活保健

大腸激躁症主要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它不會突然惡化成嚴重的癌症或腫瘤,平均壽命也不會縮短,所以最重要的是「平常心」面對它,只要遵守以下的日常生活保健要點就能與它和平共處哦!

1. 規律作息,多運動,調適心情,尋找抒發壓力的方法。

2. 飲食方面注意定時定量,盡量避免會刺激腸胃的飲食,如人工甜味劑、茶葉、咖啡、菸、酒及辛辣物。

3. 便秘型的大腸激躁症,需多喝水,攝取足量高纖維質的食物,幫助腸道蠕動。

4. 腹痛或腹瀉型的大腸激躁症,則要避免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和乳製品。

5. 與壓力相關的大腸激躁症症狀,可嘗試疏肝解鬰茶飲,例如:陳皮、佛手、金桔、檸檬、柑橘、玫瑰花等等。

6. 定期健檢。此外,若有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提到的危險徵象,則建議回診腸胃科作進一步的檢查。

中医 治疗 肠 躁症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99期 

【早安健康/澄品中醫 陳詩潔醫師】每當接近年底,各行各業開始進入歲末結算,便時常有患者就診時提到最近排便不順暢;不是時常腹瀉,或經常性便秘,就是便秘及腹瀉交替出現,且通常是壓力增加或是情緒緊張的時候特別容易感到不適,到醫院檢查卻發現不管是胃鏡、大腸鏡檢查、血液或生化檢驗皆顯示正常,這種因為 長期累積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生理、心理因素、工作壓力等原因所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容易造成大腸蠕動不正常,便形成了 大腸激躁症 (編輯推薦:大腸激躁症是脾虛肝鬱!中醫補脾瀉肝4寶止痛瀉)

中医 治疗 肠 躁症

那麼難道

只要有經常性的腹瀉或便秘就算是大腸激躁症嗎?

其實是有診斷標準的。

診斷標準是在過去12個月,至少3個月或超過3個月(連續或反覆發作)有以下症狀並排除其它所有可能引起相似徵狀的疾病:

  1. 腹痛或肚子脹氣在排便或排氣後症狀減輕
  2. 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每週多於3次)或腹瀉(每天多於3次)
  3. 大便形態改變(硬團塊、稀軟便或水便)
  4. 排便的情況改變(需要用力解、有急迫感或感覺排不乾淨)
  5. 糞便帶有黏液,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

以中醫的觀點來看,大腸激躁症雖然病位在腸,但與肝膽疏泄功能、脾胃的運化和升清降濁功能失調有關。本病多因情緒及壓力所引起,肝失調達,氣機不利,肝脾不和,以及飲食不慎,脾胃虧虛,運化失常所致。早期通常屬於實證,以肝鬱氣滯或濕濁內阻為主。若延宕治療,則肝氣乘脾,導致脾虛失運而肝鬱脾虛或脾虛濕盛。

常見證型與治療方藥

肝鬱脾虛型
【主要症狀】腹痛腹脹或打嗝,腸鳴欲瀉,瀉後痛減或大便墜脹,腹瀉便秘交替出現,或常因精神刺激而加重,女性常見月經不調,經前乳房脹痛。
【治則】補脾瀉肝,緩急止痛
【方藥】痛瀉要方加味,偏濕熱加黃連,腹瀉急迫加葛根、升麻,大便乾燥加大黃、枳實;若腹瀉便秘交替出現,則酌加木香、砂仁理氣和胃。若肝鬱氣滯明顯,可加柴胡疏肝散或加味逍遙散。

脾虛濕盛型
【主要症狀】吃少即飽,易腹脹,常感疲倦無力,腹瀉或大便中可見未消化食物,面色萎黃
【治則】健脾滲濕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有下墜感加升麻,若胃口差則酌加神麯

日常生活保健

  1. 飲食方面注意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也盡量避免會刺激腸胃的飲食,如茶葉、咖啡、菸、酒及辛辣物。
  2. 避免吃高油脂、油膩和油炸的食品。脂肪攝取太多,會減緩胃的排空,進而影響吸收,引起腹脹或腹瀉。
  3. 便秘型的大腸激躁症,需攝取足量高纖維質的食物,幫助腸道蠕動
  4. 腹痛或腹瀉型的大腸激躁症,則要避免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製品和乳製品
  5. 調適心情,尋找抒發壓力的方法,規律作息,適量運動可幫助放鬆身心

作者簡介:臻觀中醫與澄觀中醫擁有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陣容,中醫內科、婦兒科、皮膚科 、過敏體質調理及埋線減重、抗衰老調理都累積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臻觀/澄觀中醫診所粉絲專頁、 澄觀中醫診所-台中分院粉絲專頁、 臻觀/澄觀中醫診所網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頻腹痛合併2病症,可能罹患大腸激躁症!
  • 大腸急躁症:一緊張就跑廁所?5要點安撫鬧脾氣的大腸

腸道激動  中醫擺平

--談大腸激躁症之中醫治療

文:蔡嘉一醫師


一、影響生活品質的「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困擾許多現代人,發生率高達百分之廿,更佔消化道門診人數的二分之ㄧ到三分之ㄧ。尤其現代人因為工作因素容易精神緊張和經常外食,造成腸胃功能失調。此種不適大多被低估或忽略,誤以為只是吃壞東西鬧肚子,只要排便完就可緩解。雖然它沒有致命危險,其中仍有四成以上的病患,情況嚴重到不敢出門,日常生活與社交活動大受影響。男女比例約為1:4,罹患率高的婦女同胞尤其要注意,宜早日尋求對症治療。  

二、什麼是「大腸激躁症」?

    那麼,到底什麼是「大腸激躁症」?目前西醫對它的看法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主要症狀為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及大便習慣改變,但在腸道結構及形態上或實驗室檢驗方面並無異常。雖然患者腸道有明顯功能異常,目前仍缺乏精確的診斷工具及相關的檢查。因此,臨床上多只能由患者描述的症狀,來診斷大腸激躁症之存在。而目前公認的診斷標準就是由各國專家學者所共同討論訂出的羅馬準則(Rome criteria):

   在過去12個月中,至少有12週(不須連續)發生腹痛或不適,且至少包含以下兩種特徵:

1.腹部不適於解便後緩解

2.解便頻率改變

3.糞便形態改變

   大腸激躁症除了以上典型症狀之外,還容易有以下的臨床表現 :

1.腹痛:在結腸的任何部位,以左下腹較為多見。常伴腹脹、矢氣,或排便後腹痛消失。

2.腹瀉:含粘液的稀便,有時可有較多粘凍排出。有些會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

3.其他:合併出現食後飽脹、噯氣、厭食、噁心、胸悶、氣短、心悸、失眠、多汗等。腹部觸診可摸到痙攣的結腸,並伴壓痛。

三、大腸激躁症有什麼誘發因素?

1.腸道敏感度:

   患者容易因為情緒緊張或是生活步調較為快速等心理情緒因素,引發腸道對刺激的敏感度增加,誘發症狀發作。而且患者罹患焦慮症或歇斯底里症的盛行率是正常人的2倍,憂鬱症是3倍,而慮病症則是6倍 。

2.腸道內容物:

   患者容易因為進食之時間與進食量的不固定、食物衛生新鮮度與烹調方法、所含細菌量等而加重大腸激躁症的發生頻率。

3.其他:

此外,女性賀爾蒙分泌之異常改變也會引發大腸激躁症的發作,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女性患者經常會因為月經週期中女性賀爾蒙濃度的變化,而引發腹痛、腹瀉或大便稀溏。  

四、中醫對大腸激躁症之治療效果如何?

    一直以來雖然中醫藥的治療效果廣泛受到肯定,但仍不斷被質疑其科學性以及再現性。事實上,歐美國家一直有興趣於中醫藥領域之現代研究,就以國際醫學界廣受重視的一份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為例,它於1998年發表了一篇證據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證據等級最高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研究報告顯示,中藥對大腸激躁症有顯著效果,而且根據病患體質辨證治療的話,效果更佳。在我們的臨床治療中也顯示出同樣的結果。  

五、中醫對大腸激躁症之觀點:

    傳統中醫一直有一整套有別於西方醫學對於人體生理與疾病的看法,大腸激躁症屬於中醫的「泄瀉」、「腹痛」、「便秘」、「滯下」、「鬱證」等範疇。而中醫認為「肝」與自律神經系統有關,精神緊張會造成「肝鬱」影響腸胃(脾) 機能,經常外食以及無法定時定量攝取食物,也會破壞消化吸收以及腸胃蠕動的功能(脾虛),致腹痛、腹瀉或便秘互作,這是最常見的原因。此外,中醫治療疾病講求「辨證論治」,也就是根據人體的體質以及疾病狀態,來調整用藥與治療方針,一般而言,中醫治療大腸激躁症可以分成脾胃虛弱、肝脾不和、脾腎陽虛和瘀阻腸絡等四大證型,而且各有相應之治療方藥。  

六、大腸激躁症之生活注意事項:

   有句話說得好「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醫生」,患者想要改善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態,除了尋求醫師協助之外,有些方法可以依靠自己來努力:

1.生活型態之調整:

   生活型態可能比單一食物更易引發症狀。例如三餐不定時,吃飯匆匆忙忙且常被工作打斷,邊吃飯邊工作,或很少放鬆,都可能使症狀惡化。

2.食用內容之調整:

   便祕型患者要食用纖維較多食物,減少脂肪攝取、少吃甜食、糯米、油炸、豆類等食物。腹瀉型患者則減少纖維和乳糖、果糖等糖類。

3.飲食宜忌之注意:

    避免咖啡、酒、油膩及刺激或寒?冰冷食物。可適量食用蓮子、山藥、茯苓、扁豆、芡實、蘋果等健脾止瀉的食物。

七、臨床病例簡介:

    例如最近一名六十五歲的家庭主婦,主訴腹瀉反覆發作,最近這次已持續一個月。她曾做過做胃鏡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均無異常發現。當她上廁所前,腹部有時會有脹痛感,而且在起床、三餐飯後都會上廁所,解的都是稀便,顏色為黃色或咖啡色,有時含有未消化的菜渣,由於西醫處置對她腹瀉的療效不佳,因此她求助於本院的中醫內科門診,以期改善她這四、五年來腹瀉的問題。經過辨證論治,發現屬於證屬脾腎陽虛,肝氣犯脾的合併證型,於是以附子理中湯配上逍遙散加減治療,在服用中藥近三個月後不再發作。目前西醫對大腸激躁症的治療療效有其一定限度,有許多病患遊走於各個醫療院所之間,非常痛苦。中醫以「辨證論治」方式處理療效獨特,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