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初期症状

概述

登革热是一种发生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蚊媒病。登革热轻症会引起高烧和流感样症状。登革热重症又称登革出血热,可能导致严重出血、血压突然下降(休克)和死亡。

全球每年都会出现数百万的登革热感染病例。登革热最常见于东南亚、西太平洋岛屿、拉丁美洲和非洲。但是这种疾病已经蔓延到其他地区,包括在欧洲和美国南部的局部暴发。

研究人员正在研制登革热疫苗。目前,在登革热高发地区,预防感染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并采取措施减少蚊子数量。

产品与服务

  • 书籍:《妙佑医疗国际家庭健康手册》第 5 版
  • 冠状病毒图谱:跟踪趋势
  • 简报:妙佑医疗国际卫生来信 — 数字版

症状

很多患者都没有出现登革热感染的体征或症状。

当确实有症状时,可能会被误以为是流感等其他病症,通常是在被受感染的蚊虫叮咬之后的 4 到 10 天内开始出现。

登革热会导致 104 °F(40 °C)的高热以及至少以下任意一种体征和症状:

  • 头痛
  • 肌肉、骨骼或关节疼痛
  • 恶心
  • 呕吐
  • 眼睛后方疼痛
  • 腺体肿胀
  • 皮疹

大多数人会在一周左右康复。在某些情况下,症状会加重并可能危及生命。这被称为重症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如果血管受损和渗漏,会出现重症登革热。血流中的凝血细胞(血小板)数量会下降。这可能导致休克、内部出血、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重症登革热(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的预警体征可能迅速发展。预警体征通常在退热后的最初一两天开始出现,可能包括:

  • 严重胃疼
  • 持续呕吐
  • 牙龈或鼻子出血
  • 尿液、粪便或呕吐物中带血
  • 皮下出血,看起来像是瘀伤
  • 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 疲劳
  • 易怒或烦躁不安

何时就诊

严重的登革热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医疗急症。如果您最近去过已知发生登革热的地区,并出现发热和任何警告信号,请立即就医。警告信号包括严重的胃疼、呕吐、呼吸困难,或者鼻和牙龈出血、呕吐物或大便中有血。

如果您最近曾外出旅行,并且出现发热和轻微的登革热症状,请立即联系医生。

病因

四种登革病毒中的任意一种都会导致登革热。您不会因靠近感染者而感染登革热。事实上,登革热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传播登革病毒的两类最常见的蚊子在人类住所及其周围都很常见。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后,病毒便进入蚊子体内。然后,当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另一个人时,病毒便会进入这个人的血流中并引起感染。

登革热治愈后,您可能对感染的病毒类型长期免疫,但不会对其他三种登革病毒免疫。这意味着您将来可能感染其他三种病毒中的一种。如果您二次、三次或四次感染登革热,则您患严重登革热的风险会增加。

风险因素

如果您符合以下情况,则患上登革热或出现更严重症状的风险会更高:

  • 在热带地区生活或旅行。如果您身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有更高风险会接触到引发登革热的病毒。风险特别高的地区包括东南亚、西太平洋岛屿、拉丁美洲和非洲。
  • 曾经患过登革热。如果之前感染过登革热病毒,则再次患登革热时出现严重症状的风险会增加。

并发症

严重的登革热可能导致内部出血和器官损伤。血压可能降到危险水平,导致休克。在某些情况下,严重的登革热可能导致死亡。

妊娠期间感染登革热的女性可能会在分娩时将病毒传播给婴儿。此外,在怀孕期间感染登革热的女性所产下的婴儿发生早产、低出生体重或胎儿窘迫的风险更高。

预防

疫苗

在全球登革热高发地区,登革热疫苗(Dengvaxia)获准用于至少已经患过一次登革热的 9 至 45 岁人群。该疫苗在 12 个月内分三剂接种。

该疫苗仅获准用于有登革热感染病史书面记录或血液检测显示曾感染过一种登革热病毒(即血清阳性)的人群。对于未曾感染登革热(血清阴性)的人群,接种疫苗可能会增加日后患上严重登革热和因登革热而住院治疗的风险。

Dengvaxia 尚未面向游客或美国本土居民提供。但在 2019 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将该疫苗用于曾感染过登革热或是居住在美属萨摩亚、关岛、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这些登革热高发地区的 9 至 16 岁人员。

预防蚊子叮咬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该疫苗本身并不是减少登革热在其常发地区发率病的有效工具。防止蚊子叮咬和控制蚊子数量仍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主要方法。

如果您生活在已知登革热常发的地区或去这种地区旅行,以下提示可能有助于减少蚊子叮咬的风险:

  • 待在有空调或荫蔽良好的房屋内。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白天最活跃,但它们也可能在夜间叮咬。
  • 穿着有防护作用的衣物。进入蚊子出没的地方时,穿着长袖衬衫、长裤、袜子和鞋子。
  • 使用驱蚊剂。将苄氯菊酯喷洒在衣物、鞋子、野营用具和蚊帐上。也可以购买含苄氯菊酯的衣物。可以在皮肤上涂抹避蚊胺(DEET)浓度至少达 10% 的驱虫剂。
  • 减少蚊子的栖息地。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通常生活在房屋内和房屋周围,在二手汽车轮胎之类物品上聚集的积水中繁殖。可以清除蚊子产卵的栖息地,以帮助降低蚊子数量。经常清空并清洁盛有积水的容器,例如种植容器、动物餐具和花瓶,每周至少一次。在两次清洁之间盖好积水容器。

Aug. 27, 2022

  1. AskMayoExpert. Viral hemorrhagic fever. Mayo Clinic; 2019.
  2. Dengu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cdc.gov/dengue/index.html. Accessed Oct. 26, 2020.
  3. Dengue and severe dengu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ngue-and-severe-dengue. Accessed Oct. 26, 2020.
  4. Ferri FF. Dengue fever. In: Ferri's Clinical Advisor 2021. Elsevier; 2021. https://www.clinicalkey.com. Accessed Oct. 26, 2020.
  5. Wilder-Smith A, et al. Dengue. The Lancet. 2019; doi:10.1016/S0140-6736(18)32560-1.
  6. Thomas SJ, et al. Dengue virus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Oct. 30, 2020.

相关

Associated Procedures

产品与服务

【临床表现】

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潜伏期通常为5~8天。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 fever)。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2)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3)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4)其他: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

2.轻型登革热 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亦常肿大,病程常短于5天。流行期间轻型病例较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

3.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4.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1)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但其肌痛、腰痛、发热、但骨、关节痛不明显,而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症状严重。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2)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症状;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会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实验诊断】

血清学试验的病毒学分离,是确诊本病的最可靠手段,也能为流行病学分析、指导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血清学试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例初诊时,在发病3日内者应尽快用无菌手段和器材采取到静脉血2~3ml,分离血清后密封编号,低温保存,待3~4周(恢复期)取血清后,冷冻下连同送检单一起上送,作双相血清学试验。

(2)常用血清学试验结果判断: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双相血清滴度,呈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者,可判为阳性;单项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32、血凝抑制试验滴度≥1/1280、中和试验的中和指数≥50可判为阳性。

(3)病毒分离:目前采用白纹伊蚊细胞纯系c6/36株或1~3日龄乳鼠分离的方法。乳鼠接种最好在病人床前进行,可提高病毒分离阳性率。上送血清或全血标本必须冷藏,有条件时,用液氮罐保存更好。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发病于本病流行季节,发病前3~15天曾有被伊虫叮咬史。特别是当某地于短期间内出现大量发高热的病例时,更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2.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伴全身疼痛、明显乏力、恶心、呕吐,出皮疹,皮下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3.实验室检查若患者只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而无实验室病原特异性检查的依据,则只可作为疑似病例。若患者在符合“疑似病例”的基础上,再有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则可作为临床诊断病例。若患者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再加上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更高增长,或在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则可明确诊断,成为确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