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對人類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這些年,隨著空污發生率的日漸頻繁 ,政府及社會大眾對細懸浮微粒(PM2.5)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世界衛生組織亦指出,2012年全世界共有7百萬人因為空氣污染而死亡。究竟PM2.5是什麼?前篇文章已扼要地說明,接下來本篇文章將簡單說明PM2.5對身體會產生哪些危害?

懸浮微粒(統稱PM,含有粗及細懸浮微粒)的健康影響大於其他任何污染物,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鹽、硝酸鹽、氨、氯化鈉、黑碳、礦物粉塵和水,並包括懸浮在空氣中之有機和無機物固體和液體的複雜混合物。然而,懸浮微粒之大小與人體健康與否有何關聯性呢?這取決於它們最終在人體呼吸道中沈積的位置。較大的懸浮粒子可被人體纖毛和黏液自行過濾掉,無法通過鼻子及咽喉。然而,小於10微米的細懸浮粒子(PM10),包含PM2.5,因其可穿透這些屏障到達支氣管和肺泡所在的位置;隨空氣進入呼吸道內的微粒沉積於體內,在無法被清除時便會造成各種疾病,尤其是PM2.5以下的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最大。

目前所知,細小的微粒大多發生在燃燒過程中,排入大氣後,也夾雜了其他光化學污染的混合物,其粒徑多半小於2.5微米,如一些金屬元素會與一些離子作用而形成複合物,如鐵離子和硫酸鹽離子反應結合而形成硫酸鐵,吸入之後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人體若長期暴露在充滿細懸浮微粒之場合,細懸浮微粒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包含有:心血管疾病、肺功能的降低、肺癌的產生,甚至是死亡率增加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亦指出,全球各大都會區空污嚴重,細懸浮微粒可能造成呼吸系統疾病,並逐漸威脅民眾健康。以肺部相關疾病為例,當細懸浮微粒懸浮在空氣之中時,極可能已與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或各種金屬元素等的顆粒狀物質及有毒微生物混合;它會穿透人體呼吸系統到達細支氣管壁之處,可能就此沉積在肺泡裡;甚至穿過肺泡而進入血管之中,隨血液輸送,以至影響全身各器官。細懸浮微粒對呼吸道的影響亦很大,它主要症狀有咳嗽、呼吸困難等,這些都會降低肺功能、促發氣喘、除了引起慢性氣管炎,還可能會增加呼吸疾病的住院率以及死亡率。

2013年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報告,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並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然而,空氣污染作為一個整體致癌因素被廣為提出討論,但它對人體的傷害可能是由其所含的幾大污染物同時作用的結果。此外,細懸浮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並非吸入後立即會反映在人體健康上,中間還仍需要經過一些過程與時間醞釀,才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空污議題儼然已成為全民公敵,政府相關單位對此應有更多因應措施出現,現階段環保署之細懸浮微粒管制策略比照各先進國家做法,建立健康風險評估、社會經濟衝擊評估及空氣品質模式工具;並持續推動固定源、移動源及逸散源之減量管制……等措施,現在甚至能線上即時查詢每日空氣品質的數值,未來應再加強研究人民健康風險曝露程度和健保醫療花費、得癌年齡層等關聯性調查。健康不單單只是個人問題,也關乎整個國家的健保及醫療體係健全;因此,空污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亟需更多公眾的力量來關心。(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既然懸浮微粒是由粒徑大小來區分,顯而易見懸浮微粒其實就是混合物,會因不同時間、季節、及地點而有不同的組成。例如台北市清晨及夜晚的PM2.5或是同一時間台北市與台中市的PM2.5的內含物就不一樣。PM2.5對疾病的影響自然會因為其組成而不同,但因PM2.5空污的常見來源為汽機車排放廢氣及工業等污染物,主要含有硝酸鹽、硫酸鹽、銨鹽、重金屬,這些都是對人體有害物質,因此通常研究上多以PM2.5濃度進行探討。當然,PM2.5還有天然或人為的揚塵、香菸、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海鹽飛沫、重金屬、細菌及黴菌、花粉等有機物及無機物。

因著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近來PM2.5引起國人極大關注。基於PM2.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環保署自2016年12月1日整合原先的空氣污染指標 (Pollutants Standards Index, PSI) 及PM2.5,改採美國的空氣污染指標 (Air Quality Index, AQI)。教育部亦依據環保署【空氣污染防制法】相關規定,於2017年7月3日修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因應空氣品質惡化處理措施暨緊急應變作業流程】,明定空污停課標準,台北市近日也已公告施行。

但PM2.5對人體的危害不僅僅只是致癌物!PM2.5非常細小,大小約為頭髮直徑 (50-70 μm) 的1/28,可穿透肺泡進入微血管,經由血液循環影響身體健康。PM2.5經由呼吸道進入人體,美國胸腔學會指出,PM2.5會引起下呼吸道發炎,影響肺功能,引發氣喘惡化及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病,增加呼吸道疾病惡化及死亡率,甚至引發肺癌。此外,PM2.5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來自戶外空污數據,但室內空污的角色,包括室內PM2.5卻因數據不足,仍無法獲得結論。近來由於民眾對空污意識抬頭以及技術普及,目前國內已有商品化的空氣盒子可於自家室內使用,並將監測的數據同步上傳形成大數據庫,未來將可補足空氣品質監測站分布不均及缺乏室內空污數據的不足。

這次我們就以台灣最近一年發表的研究數據進行探討。

癌症相關
近年來台灣抽菸人口日漸減少,但肺癌發生率卻仍逐年增加,特別是抽菸人口很低的女性,且肺癌的組織型態也由與抽菸相關的小細胞肺癌及鱗狀上皮癌轉而以肺腺癌為大宗。國內針對代表不吸菸族群的女性肺癌及PM2.5空污進行研究,分析發現PM2.5每上升10 μg/m3會增加16%女性肺癌死亡率,而1/9女性肺癌死亡與PM2.5有關。除了肺癌之外,分析13年間膀胱癌數據發現,PM2.5與北台灣男性及小鄉鎮女性胱癌個案的死亡率也呈現正相關。另一篇針對年輕志願者的研究則證實長期PM2.5暴露導致人體內氧化壓力增加及DNA甲基化,可能與致癌機制有關。

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
應用2006-2008沙塵暴期間健保資料庫數據,分析心血管疾病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急診就診紀錄,PM2.5每上升10 μg/m3各增加了2.92及1.86倍就診率。其中心血管疾病於65歲以上年長者及女性,以及暴露當天影響最大;而呼吸道疾病則反而是65歲以下個案及暴露後第五天影響最明顯。此研究與先前PM2.5對心血管疾病影響較呼吸道疾病明顯的結論一致。但2006-2010高屏地區的住院分析數據最近被提出,發現PM空污與呼吸道疾病入院較相關,而非預期中的心血管疾病。除了研究個案疾病特性可能不同之外,不同地域的PM2.5組成不同可能也是導致不同結論的原因。另外針對台北市文山區2012-2015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研究發現,PM2.5暴露後一至兩日,氣喘病人病情惡化送急診的比率分別增加4.34%及3.58%。因肺炎送急診則是PM2.5暴露後的第五、第六、及七日後各增加了1.92%,20.3¬%及1.82%。長庚科大與嘉義長庚醫院針對南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分析發現,PM2.5於秋冬季節每上升10 μg/m3,則急性惡化 (住院) 風險於暴露PM2.5後一天會增加1.02倍。對於中南部氣喘病人的分析,長庚科大與嘉義長庚醫院的研究發現兒童最易受到PM2.5影響,每增加10 μg/m3 PM2.5暴露後當天及第二天急診就醫風險分別增加1.016及1.018倍。再針對PM2.5中的組成進行成份分析,則以亞硝酸鹽對氣喘患者影響最明顯。

探討大台北地區門診心血管疾病個案及空污的研究發現,只有PM2.5而非PM2.5-10或PM10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且PM2.5並未增加40歲以下民眾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也發現,長期PM2.5空污暴露的台灣民眾有著較高的白血球數及單核白血球,意味著PM2.5能引發身體發炎反應。PM2.5暴露者同時也具較高的纖維蛋白原 (fibrinogen),及較高的血栓風險。2007-2014年間追蹤三萬多名民眾的長時期研究,發現PM2.5每增加5 μg/m3則血中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上升1.31%。另一篇應用較早期2002-2003年數據分析則指出,PM2.5暴露1-3天後,人體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 (high sensitivity-C-reactive protein, hs-CRP)及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有明顯上升。關於高血壓部分,分析2009-2013年台北市數據,PM2.5與高血壓住院並不相關。

另外,國內最近剛發表一篇長期室內空氣品質對健康的影響,研究針對兩百位台北市家庭主婦追蹤一年,未使用空氣清淨機過濾室內PM2.5及揮發性有機混合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這組,血壓較高、血中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上升、較高的體內氧化壓力 [8-OHdG (8-hydroxy-2'-deoxyguanosine)上升]。結論是長期使用空氣清淨機可降低室內空污誘發的全身發炎反應及體內氧化壓力,並可預防空污導致的血栓及血壓上升等心血管疾病。另一個陽明大學與肯亞針對沙哈拉沙漠以南中低收入國家的研究顯示,室內二手菸暴露增加了1.09倍五歲以下兒童死亡風險。

其他疾病
台南奇美醫院臨床觀察發現,2016年間流行性感冒病毒大流行之前兩個月均會有PM2.5空污警報,且入住加護病房的流感重症病人也有較高的麴黴菌感染,預後也相對較差。這個研究結果也提醒我們,PM2.5中其實有著不少的細菌、病毒、以及黴菌。空污來襲後,公衛及臨床端必須注意後續可能發生的流感及黴菌感染。

另外,PM2.5也對因末期腎病接受常規洗腎病人造成影響。根據林口長庚的研究發現,洗腎病人血中鉛濃度與PM2.5空污濃度成正比,而PM2.5的暴露也與洗腎病人的尿毒皮膚搔癢呈正相關。這同樣提醒我們,PM2.5中也含有許多重金屬顆粒,可能來自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而暴露於PM2.5重金屬廢氣的造船廠焊接工人,除了肺功能受影響外,其睡眠品質也較差,夜間睡覺經常醒過來。對於睡眠品質,北台灣的研究顯示,春季及冬季的PM2.5空污會引發民眾睡眠呼吸異常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SDB)。

最後,台灣有少數團隊持續鑽研PM2.5的致病機制,但大多為細胞或是動物實驗,多半仍處於假說檢定或驗證階段,仍無法對於PM2.5危害提出強有力建議。其中嘉義長庚醫院與長庚科大的共同研究初步發現,紅酒萃取物白藜蘆醇 (Resveratrol) 於細胞層級可以抑制PM2.5造成的毒性。但上述研究成果的臨床意義及未來應用,仍有待後續觀察。

空氣中有許多類似灰塵的漂浮粒狀物,被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這些懸浮微粒充斥在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裡。雖然相當微小甚至肉眼難以辨識,但仍有尺寸上的差異;其中,粒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則被稱之為細懸浮微粒,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PM2.5」。

由於PM2.5無法被呼吸道中的纖毛和黏液過濾,一但吸入便可直達並積累在肺部,因此又被稱之為「可入肺顆粒物」。長期吸入或暴露在高濃度PM2.5的環境下可能會引起過敏、氣喘、心血管疾病和提高死亡的風險,對於過敏族群的影響也更為顯著。

二、環境來源

PM2.5的來源可以分成「原生性」及「衍生性」。原生性為自然界或人為直接排放而產生,例如海鹽飛沫、野火燃燒、交通運輸廢氣、工業排放、畜牧業排放等;衍生性則是在大氣中經過一連串複雜的化學反應及光化反應後所形成的,由於太陽輻射有助於光化反應進行,因此接近中午時PM2.5的濃度會提高。

台灣境內的PM2.5有30-37%為移動源(機車、自用小客車、大貨車等),27-31%為工業源(電力業、鋼鐵業、化學材料製造業等),32-43%為其他汙染源(道路揚塵、營建工地、露天燃燒、裸露地揚塵等) [10]。

台灣大氣中的PM2.5除了來自於本土排放外,亦會受到境外移入所影響。環保署擴散模擬資料結果指出,境外傳輸對我國PM2.5濃度的平均影響佔比為34.0%(有66.0%為境內來源),尤其在季節轉變的秋冬兩季(分別為37.8%及41.7%),而夏季時僅佔10.1%[10]。

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工業快速發展,空氣汙染物排放問題也日益嚴重,自1995年至2010年間,中國大陸地區NO2與SO2(PM2.5前驅物)等汙染物濃度就成長了二倍。中國大陸東北地區的空氣汙染物隨著氣流與季風長程傳輸到鄰近的台灣,尤其是秋冬季節,對台北地區PM2.5空氣品質影響,與國人健康風險之衝擊程度有其相當重要性。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針對空氣汙染的研究指出,相較於大粒徑PM10汙染物,境外長程傳輸較易傳送小顆粒PM2.5至台北地區,進而惡化空氣品質,冬季比夏季更為嚴重;且汐止區受到長程傳輸PM2.5的影響程度高於永和區。雖然台北地區PM2.5質量濃度有25%來自於中國大陸地區的長程傳輸[7],但大部分PM2.5仍是台灣本土汙染源所產生,與環保署提供之資料結果相似。

這些長程傳輸PM2.5,大部分仍來自於交通排放(59.7%),其次為燃煤(20.7%)與揚塵(19.6%)[7]。儘管台灣空氣品質有逐年改善的趨勢,近年中國大陸境外移入汙染物對台灣影響也在遞減,國人仍須嚴肅以對,持續降低排放與減少暴露。

除了室外來源,平時室內也應維持良好空氣品質,避免抽菸、燒香和油煙,並且定期打掃減少灰塵。有一篇在高雄的研究指出,在家中煮飯時,室內CO2、NO2以及PM2.5濃度顯著高於沒有煮飯的時候[5]。因此,若家中有燃燒、煮飯等行為發生時,建議開窗保持良好通風。

三、暴露途徑

PM2.5是透過兩種方式:呼吸道吸入及作為接觸過敏原兩種方式,前者直接影響我們從鼻腔到肺部,進而影響全身組織與器官;後者讓我們的皮膚和眼睛一直會癢、極不舒服。兩者之間的途徑與影響如下:

  1. 呼吸道吸入:細懸浮微粒(PM2.5)會經由鼻腔、咽喉,進入氣管、細支氣管,再進入肺泡中作氣體交換。當PM2.5,進入肺泡被巨噬細胞吞噬,影響免疫功能;或是穿過肺泡,進入血液運送全身,影響全身組織與器官。
  2. 接觸過敏原:大量PM2.5顆粒容易附著在皮膚表面,堵塞毛孔,除了加重痤瘡的發生外,也可能會作為過敏原,引起皮膚過敏或眼睛癢、乾澀、發紅等問題。

四、對人體的影響與存在風險

在2013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將空氣汙染物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其中,懸浮微粒進入肺部,會依不同顆粒大小及化學性質對人體產生不同影響。許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PM2.5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長期吸入可能會引起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血液疾病等。

Wang F et al.,2021的研究指出,在控制其他變項的情況下,PM2.5濃度每增加1 μg/m3,到醫院檢查呼吸道疾病比率的勝算會增加1.316 [4]。此外,Shen YL et al.,2018結果指出暴露PM2.5和睡眠呼吸障礙(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SDB)有相關。以及春天與冬天時,對呼吸中止數(apnea-hypopnea index,AHI)及血氧飽和下降指數(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ODI)都有顯著影響[3]。暴露PM2.5常見的症狀如下:

  • 呼吸道疾病:氣喘、COPD、慢性支氣管炎
  • 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冠心病、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
  • 抵抗力下降
  • 提升中風風險
  • 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
  • 帕金森氏症
  • 提升肺癌風險
  • 造成胎兒早產或體重不足

還有你意想不到的!

  • 提升膀胱癌的風險:此研究調查了PM2.5的暴露與膀胱癌的關聯性,使用地理加權回歸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發現PM2.5濃度與北台灣的男性以及鄉鎮地區的女性膀胱癌死亡率呈現正相關[6]。
  • 先天性心臟病:研究指出,產前暴露高濃度的PM2.5 (5 μg/m3),會增加胚胎發育時發生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風險,尤其是心房中膈缺損(ASD)、房室中膈缺損(ECD)以及肺動脈與肺動脈瓣狹窄(PAVs) [1]。
  • 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研究發現長期暴露PM2.5與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呈現正相關。每增加10 μg/m3的PM2.5就會增加11.0%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2]。

五、防治方法及管理策略

掌握PM2.5情報:養成查詢氣象的同時也查詢一下空氣品質,試驗帶人必須的生活習慣。

空氣品質指標(AQI)為依據監測資料將當日空氣中臭氧(O3)、細懸浮微粒(PM2.5)、懸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及二氧化氮(NO2)濃度等數值,以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別換算出不同汙染物之副指標值,再以當日各副指標之最大值為該測站當日之空氣品質指標值(AQI)。

Pm2.5對人類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Photo Credit: 環境保護署 空氣品質監測網

根據空氣品質指標(AQI)對應的健康影響及活動建議如下表:

Pm2.5對人類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Photo Credit: 環境保護署 空氣品質監測網
  • 保護口、鼻呼吸道:建議外出可戴口罩,口罩應儘可能與臉部密合,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2.5之暴露。
  • 尖峰時段少出門:應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尤其是老人及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 提升免疫力:生活作息規律,適度運動增加新陳代謝,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
  • 減少接觸汙染空氣: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
  • 避免吸入過多的PM2.5:霧霾時少開窗、避免二手菸、燒香及燒紙錢的煙霧,可使用空氣清淨機等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如何減少PM2.5的產生?

A.個人

  • 食: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調的食物,少吃燒烤食物。
  • 衣:多選擇天然纖維材料或環保衣物
  • 住:多綠化環境、節約用電;少吸菸。
  • 行: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或騎腳踏車、健走
  • 育:多瞭解空氣汙染及自我防護知識;少紙張浪費,可使用再生紙或電子化。
  • 樂:多參與環保活動、宣導環保祭拜方式;少焚香、燒紙錢,可減量、集中焚燒並使用環保炮竹。


改編自真實犯罪事件的電影並不少見,尤其在好萊塢,例如非常經典的《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1967)、至今仍是美國重大懸案的《索命黃道帶》(Zodiac, 2007)等等。在台灣也有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1),就是改編自台灣青少年的真實殺人事件。

這些電影的誕生,反映了觀眾對於懸案、疑案的好奇心,同時透過導演、編劇的獨特風格,重新梳理案件脈絡,讓觀眾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對人性面進行各種層級的觀察與省思。因此成功的改編犯罪事件作品,往往可以在社會上帶來更多深入又廣泛的討論——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通往毀滅的道路,也可能常常由好意鋪設而成。

【靈感來自台灣真實刑案,錯綜迷離如歷其境】

2023年1月4日,Disney+原創影集將推出重量級話題之作——《台灣犯罪故事》,用最高規格的製作水準,最華麗的卡司陣容,解構最在地、令台灣人有感的真實刑案,要與觀眾一起抽絲剝繭,見識重大犯罪下人類的無可奈何與掙扎。當然,《台灣犯罪故事》除了希望與觀眾一起探究奇案背後複雜的因果關係之外,作為台灣影劇史上較為少見的、取材於真實犯罪的類型影集,更期待可以透過本劇,激起社會大眾更多對善惡、人性的體悟、思考與討論。

全劇共有四個單元,風格迥異,各自以令人匪夷所思的火車出軌案外案、聞之喪膽的滅門血案、不寒而慄的校園凶殺案、與冤獄刑求案作為主題展開。但四個單元的時空背景,都同樣設定在2000年前後的台灣。主創團隊聰明且靈巧的以那段在經歷了千禧年的動盪不安、九二一大地震、SARS疫情的衝擊和傷痛的歲月,加上當時普遍低迷的大環境中,種種人事物的無奈、躁動的情緒,作為劇情的催化劑。想必只要是對2000年前後印象深刻的觀眾,感觸都會更加深刻。

【金獎主創團隊攜手實力派演員,細膩演繹最複雜的人性】

《台灣犯罪故事》由Sixty Percent Productions(陸匠製作)、美國加州的Imagine Entertainment和台灣犢影制作跨國合作,再加上身兼好萊塢編劇與節目統籌(Showrunner)的Trey Callaway 擔任劇本顧問,以美劇的「編劇室」概念建立工作系統,讓四位編劇與劇本顧問,同時都能給予各單元編劇意見。主創團隊更為了自真實刑案中取材,大規模的深入研究了台灣過去2、30年的重大犯罪事件,在故事情節、人物建構方面下足功夫。有了優秀的劇本加持,自然吸引到各方實力派演員加入,包括鳳小岳、林予晞、薛仕凌、施柏宇、王柏傑、李銘忠、陳以文、宋芸樺、傅孟柏、李霈瑜、蔡凡熙等人的華麗陣容一字排開,每一位演員都是一時之選。在第一單元中〈出軌〉擔任女主角的林予晞就在受訪時表示,對戲充滿了期待、興奮之情。

Pm2.5對人類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Photo Credit: Disney+由鳳小岳、林予晞以及薛仕凌、施柏宇等擔綱演出的〈出軌〉,於1月4號打頭陣撥出。

1/4打頭陣播出的〈出軌〉,是由金鐘獎導演蕭力修所執導,主要演員包括鳳小岳、林予晞、薛仕凌和施柏宇。故事從檢察官與保險調查員一同勘查火車出軌案開始,隨著他們逐漸趨近案情的真相,卻沒想到案中有案——驅使犯罪的動機,竟是始於人性對「愛」的需求。主要演員演技精湛不在話下,特別是林予晞與鳳小岳的上乘戲感以及絕佳默契,兩人在戲中的互動之間,散發著幾乎要溢出螢幕的化學作用,催化出一場場既壓抑又奮不顧身的情感戲,是本劇最具話題性的亮點之一。

緊接而來的是1/11播出的〈生死困局〉,由《狂徒》導演洪子烜執導,主要演員有王柏傑、李銘忠等人,以一場令社會震驚、倖存者心痛的滅門血案為背景,深刻描繪執著於追尋真相而不擇手段的記者,與罪刑定讞的兇手在獄中對質,一張一弛之間成就無比精彩的對手戲。隨著劇情推展,觀眾也將漸漸隨著劇中人物一起挖開滅門血案背後的秘密,撲朔迷離的真相,是由多少血淚堆疊而成?

Pm2.5對人類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Photo Credit:Disney+劍走偏鋒的記者,和在獄中的冷血殺手,竟牽扯一起多年前的滅門血案?兩人究竟是什麼關係?真兇又到底是誰?

1/18播出的〈惡有引力〉描述發生在校園的凶殺案,由金鐘獎最佳迷你影集導演范揚仲執導,金馬影帝陳以文、宋芸樺分飾兩角主演。一位單純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被發現陳屍校園,殘忍的血案揭露出青少年在人格形塑過程中的關鍵轉折——是什麼讓本該恣意揮灑青春歡笑的少年性格轉變?而做為父親的陳以文,該如何在眾人的非議之中秉公處理,又該如何與少年曾經試著對抗的惡意素面相見?

Pm2.5對人類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Photo Credit: Disney+〈惡有引力〉描述發生在校園的凶殺案,由金鐘獎最佳迷你影集導演范揚仲執導,陳以文、宋芸樺主演。

壓軸的〈黑潮之下〉,於1/25播出,這是編劇徐瑞良、梁舒婷繼《誰是被害者》之後再度搭檔,由主演傅孟柏、李霈瑜、蔡凡熙主演,挑戰極具爭議性的冤獄刑求主題。故事從一場虐殺棄屍於軍營的案件開始,為了打破軍方保守作為、息事寧人的作為,劇中人物挑戰權威,一步步揭開各種未審先判、虐待刑求的黑幕。戲到痛處不由得讓人繃緊了神經,觀眾也將感受到身歷其境的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Pm2.5對人類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Photo Credit:Disney+〈黑潮之下〉故事與冤獄刑求主題有關,戲到痛處不由得讓人繃緊了神經,觀眾也將感受到身歷其境的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揭開恨的傷疤,是隱隱作痛的愛】

曾執導《麻醉風暴》的金鐘獎導演蕭力修這次操刀〈出軌〉,他在受訪時指出:「希望觀眾體驗到罪與愛的一線之隔;生存的本身就是一場風險,對愛的需求也是。也許我們不能原諒犯罪,但或許能用愛的角度,去直視犯罪真相背後的遺憾,帶給每一個人,對當下家庭和社會的變動,另一種前進的想像。」〈生死困局〉的導演洪子烜也認為:「希望觀眾可以看到主角如何從仇恨和愧疚中解脫,並選擇放下及和解,在黑暗的故事中看見一絲溫暖的情感。」

犯罪粗暴的撲面而來,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去觀察與理解背後的原因?那或許是曾經受過的傷,也有可能是說不出口的苦。觀眾將在這四個單元的旅程中,感受到愛與恨的一體兩面,善與惡的相輔相生——畢竟任何人都可能犯罪,而那些鑄下大錯的人們,或許只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方,也或許只是在某個迷惘的當下,少了讓他改變決定的一點點好運。

身為《台灣犯罪故事》的監製,犢影制作的林秉聿表示:「《台灣犯罪故事》啟發自台灣曾發生的真實離奇懸案,然而我們不是要在這部影集裡面給予觀眾答案,而是希望能更多探討犯罪背後的人性幽暗與光明,思索在案件中每一個人的信仰、誘惑與救贖。我們企圖以更國際化的視野來述說台灣真實案件故事,製作出高質感劇集給世界各地觀眾欣賞。」同為監製,Imagine Entertainment國際部副總裁蔡月蓉表示:「雖然題材不同、文化也有差異,但是有些主題是全球化的。」他認為,由於主創團隊的信心與實力,相信《台灣犯罪故事》的目標觀眾必定不僅限於台灣,而是可以放眼全球,踏上國際市場。

如何減少PM2.5對身體的傷害?

建議外出可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2.5)之暴露(口罩應儘可能與臉部密合)。 應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尤其是老人及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PM2.5多少有害?

按照美國環保署的標凖,PM2.5濃度在12微克/立方米以下屬於無風險或低風險,12.1至35.4微克/立方米為中度風險,35微克/立方米以上屬於有害人體健康。

為何PM2.5對健康的影響要大於其他的空氣污染物?

其中,細懸浮微粒(PM2.5)因粒徑小,可深入肺泡,並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 長期暴露於懸浮微粒,可引發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增加肺癌的危險,而易感性族群會受到更大的危害。

「空氣品質標準 」PM2.5的24小時值是多少?單位是什麼?

環保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優先考量我國空氣品質對於人體健康風險,並評估確實可行技術、社會及經濟發展等相關因素,於民國101年修訂公告空氣品質標準,增訂PM2.5空氣品質標準24小時值為35μg/m3、年平均為15μ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