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 力 與 願 力 的 故事

邱親伶講於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業 力 與 願 力 的 故事

諸佛菩薩、諸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晚親伶學習講法。如我所說有不如法之處,懇請諸位善知識慈悲指正。今天我想以三個個案來分享我對願力與業力的一些感想。

第一個個案是我的父親。我父親在年輕的時候,很喜歡釣魚。在我的記憶裡,我常常看到父親滿載而歸地帶著一大簍的魚回到家裡,魚鉤穿透魚的嘴巴、身體,遍體鱗傷,還有血腥的氣味。現在想起來都還覺得怵目驚心。魚在離開水面之後,無法呼吸而張大嘴巴的模樣,就像在無聲地求救一般。

父親在晚年,深受肺病所苦,常常因為肺積水呼吸困難而就醫。那是一個很痛苦的醫療過程,因為醫生必須從背部以長針刺入肺部,將積水抽出來;反覆檢查卻一直查不出積水的原因,最後只能以疑似肺結核來治療。最後一次的住院,意外地在父親的心臟積水裡驗出了癌細胞,確定是肺腺癌第四期,也就是末期了。

在父親住院醫療的過程裡,我想起小時候父親自豪地帶著魚貨回家的樣子,張著口呼救的魚兒正是現在父親喘息不止的模樣。魚兒身上被魚鉤穿刺的痛苦,我父親也正親身經歷。我們試著引導父親懺悔,希望他能對過去帶給眾生的痛苦,感到歉疚。因為病痛的折磨,他漸漸地有了悔意,也發起了吃素的心願,但是他希望病好了之後再吃素。

我們都知道父親是一個無肉令人瘦的美食主義者,發起吃素的願,絕大部份的原因是想跟死神做交易。最後,終於願力不敵業力,在住院一個半月之後,父親因為器官衰竭而往生。雖然我父親未能圓滿吃素的願,但是在徵得我母親跟兩位姐姐的同意後,在父親往生後的七七四十九天裡,全家人茹素,為父親祈福。所有喪葬事宜遵循佛教儀式,這是我們能盡的一點孝道。

第二個個案是我的同事,從我認識她開始,她一直都病痛纏身;除了紅斑性狼瘡之外,她還罹患了一種罕見疾病──硬皮症。這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發病的原因並不清楚,而逐漸硬化的,不只是我們一般人的表面皮膚而已,嚴重時連身體內部器官的表皮都會硬化,進而引發血管疾病,甚至會使心臟、腎臟,還有肺失去功能。

她學佛的因緣比我早很多,可是對於三寶的信心卻一直都很薄弱,每次勸她發起正念,懺悔、吃素,她總是說:「好!這一次我下定決心了。」但是過了不久,她又會因為病痛四處求醫,醫生總是告訴她,她需要體力,吃素是不適合的;就這樣,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重複。

在2009年底,臺灣爆發H5N1禽流感;她擔心自己抵抗力弱,所以接種了流感疫苗,卻在一星期之後產生不良影響,因為肺炎住進了醫院。當時我在香港參加研討會,回國之後接到她的電話,她希望我可以代替她求大悲水。

她的病情時好時壞,數度進出加護病房。而在加護病房裡,因為病毒的交叉感染,讓她更趨衰弱。我還是勸她吃素、懺悔、好好念佛,她只能虛弱的點點頭。我還跟她說:「我們經典讀書會等著她回來。」帶著氧氣罩不能開口說話的她,用力握著我的手,眼神充滿了期待。

每一次去看她,都覺得她離生命的終點越來越近。可是奇怪的是,病房裡沒有念佛機的聲音。她妹妹告訴我:「姐姐的主治醫師不准她吃素,說她需要營養;不准放佛號,因為醫生說,那是給要往生的人聽的,而她還有希望。」就這樣,她孤獨地在病房裡跟死神搏鬥。

在2010年,新春梁皇寶懺的最後一天凌晨,她在加護病房大量吐血之後往生,得年四十六歲。當時我在臺北法界當義工,沒能為她助念,只趕上為她寫往生牌位,代她懺悔,希望她能往生善處。

第三個個案,是在我住家附近一間素食店的老闆娘。其實我跟這位老闆娘並不熟識,大概在我第三次到她的店裡的時候,她主動跟我提起賣素食的因緣。她說,十多年前她生了一場怪病,不明原因地腹痛,持續幾天住院檢查都沒有結果,醫生束手無策。有一天晚上她就想:「怎麼辦呢?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她在心裡發起了一個願,希望自己可以康復賣素食。

隔天一早,醫生傳來好消息,告訴她找到原因了。因為她的食道連接胃的這條管子,非常地細,肉類進入胃部之後沒有辦法消化,醫生告訴她:「妳不能再吃肉了。」當時我很震撼,因為我腦中浮現的是餓鬼的影像,還有雞、鴨等等細長的脖子。可是,因為她發的是善願,利益眾生的願,所以最後她的願力勝過業力,康復了,而且也實現了當時的願望。

這三個個案讓我有很深的感觸,我父親因為害怕死神的召喚,以發願吃素為籌碼,想跟死神做交易,希望能夠換得一線生機;我同事雖具佛緣,皈依三寶,也受了戒,但是因為信、願、行不堅定,在往生前想要得到佛菩薩的救度,卻是重重阻礙;而素食店的老闆娘,卻是因為起了善念而發願,最後得到了善報。願力跟業力的較量,實在讓我覺得非常非常地警惕。

在四明尊者法智大師所著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也就是《大悲懺》的最原始版本,在讚歎南無過去正法明如來的這段文末,有幾句話是提醒拜懺者應該注意的,但我們可能都忽略了。這段文字是這樣的:

伸述誠懇,隨其智力如實說之。然所求之事,不可增長生死;所運之心,必須利益群品。唯在專謹方有感通,慎勿容易。

我想這也正說明了素食店老闆娘她善報的原因吧!因為除了賣素食,她的現身說法更讓人心生警惕。在實法師所著的《佛教精進者日記》第一冊中,實法師寫到:

發願乃是修真過程中三大條件之一。首先要生出「信心」;次而「發願」;然後要「行持」。《華嚴經‧十地品》裡的菩薩,在初地歡喜地便發弘誓願,因而獲證十種心:利益心、柔軟心等。上人解釋說:菩薩在未發起大願之前,他不能證得這種廣大的功德。深切的信心、堅固的願力、實在的修行,是修道的三大要素。

在省庵大師所著的《勸發菩提心文》,一開始的序分中提到:

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唯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上人說:這個願是我說了,就一定要這樣做,不能改變的,這叫堅固願。在《勸發菩提心文》末最後一段,省庵大師再次提醒大眾: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上人解釋說:你不要說發願這一念,這很輕微的,不關緊要。不要說發很虛妄的願力,沒有什麽益處。你心若發願真了,這個事情就實在了。你若發廣大的願,你那個行為也就會往前精進地更深了。虛空還不算大,你那個心王才是大的。心王它沒有量,世界上金剛最堅的,可是也不如你這個願力。你總也不忘你的願力,那是最堅的。

最後,我想與諸位善知識分享上人在《法華經淺釋》中的一段開示。上人說:發願要有長遠心,栽培福慧,生生世世繼續自己的願力,不可有始無終,只要誠心到極點,便有感應,所謂心誠則靈。

相信諸位都是乘願力而來,更希望大家都能願力超越業力,早成佛道。阿彌陀佛!

法師說,還有兩分鐘,所以要補完。

最後一點時間,我想分享一點,也是我父親的事。我記得小時候,臺灣人的習慣就是認為野生的鰻魚很補;所以我父親為了讓我調養身體,他會去買當時算是昂貴的鰻魚給我吃。

兩年前,我在花蓮,在我父親往生紀念日的前夕,剛好碰到放生法會,法師要我跟另外一位居士去市場買魚。我到了魚市場之後,一眼看到的就是野生的鰻魚,當時我非常有感觸。因為,小時候我沒有選擇,父親給我吃什麽,我就吃什麽;可是,在我長大學佛之後,我才知道,其實我們的一個念頭會決定這個眾生是生還是死。我很慶幸的是,在最後我還能夠為父親放生鰻魚;至少,為他過去所做的事,贖一點罪。阿彌陀佛!

業 力 與 願 力 的 故事
 

☆ 站長前言 ☆

正確的善願,不是條件式的許願。而是讓自己更堅定向佛的菩提心願,使自己不受外道邪說影響而退失菩提心。


例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願我生生世世,常侍佛前,蒙佛攝受,不墮三災八難邊地諸外道邪見黑暗處,直至菩提。
你常發這個心願,佛就攝受你了。心就不迷惑。若不常發菩提願,自己的道心,就會容易隨著惡因緣影響,菩提心慢慢消磨、流逝......

願力與業力

主講:智海長老

我們平常說「願力」、「業力」。「諸佛菩薩的願力如何?」「我們眾生的業力又如何?」這一點對於我們人生是很切身的問題,如果對佛法有研究的,可能比較清楚,若平常對佛法沒有深入了解的,那就更需要知道,因為願力、業力的問題是無窮無盡的。

今天我們研究「願力」、「業力」,再想一想人生,平常的觀念是否有問題。一般人認為沒有做壞事,對得起自己就是沒有錯誤的,但是拿佛菩薩的眼光來看我們,還是有缺陷,只是有人缺陷多,有人缺陷少。

「『業』是什麼?」

「『願』又是什麼?」

「為什麼它會有一種力量?」

「業」有業的力量,「願」有願的力量,如果「業」沒有力量,不會帶著我們去;「願」若沒有力量,也不會帶著我們走,佛法是講求平等的,決不是片面的!

「業」有善業、惡業,「願」若是佛菩薩的願是好的,但凡夫眾生的願,則不一定完全是好的,有時也會有不好的,不好的願力就成了「業力」。若業力做的好,善業做的多,也就有了願力,所以「業力」、「願力」有相互的關係。

今天所說的「業力」,是偏重於不好的,「願力」則偏重於好的方面。以下分析給各位知道:

「願力」就是做人的一個好的目標、願望。若是學佛的人,就是要發願,「發願」和「許願」不同。

例如:一般人不一定是對佛菩薩,也許是對山神、土神、地神、關公等等,因家中有遭遇或問題,對著神許一個願。將來一定要還願,當初如何承諾,就要如何還願,這些是有條件的。

但佛教說的「發願」是不帶條件的,而發願也不一定是等到有問題才發願。就像小孩子讀書,是很自然的,無論將來成功與否,書都是要讀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毫不造作的。

「發願」是用理智的心態去發願,用智慧去判斷,無論自己認識與否,與自己有關、無關,好比用智慧想要成佛,發願求無上佈道,廣度眾生;或用悲心、智慧心,幫忙眾生,救眾苦難,成就自己的願力。「發願」要有力,同時不間斷,若發願無力,則成了「空願」,

毫無結果。

「『業』是我們所做的行為。」

「『力』是暗中的力量,有一股吸引力,但是看不見。」「業力」是帶著愚癡、煩惱,才會造這些業,至於有力量與否,則完全看造業的輕重、或間斷與否。

「願力」與「業力」可分四個階段研究:

(一)有業力,沒有願力。

(二)沒有業力,也沒有願力。

(三)有願力,也有業力。

(四)有願力,沒有業力。

這四種皆與我們有關!

首先談談「有業力而沒有願力」,這種大部份是人間的人、天上的人,或入地獄、惡鬼、畜生的眾生,他們身體、口裡的所做所說,有善的,也有惡的。業是因,有因就有果,佛教是離不開因果的。為何大家都是人,卻有人受苦,有人愛樂,有人享福,有人受罪?這都是業力所招感。若業輕,也許尚不致於招感果報;有的有業力,因緣未到,也不招的:若業力重,時間、因緣成熟,則果報難逃。

有人忽然環境變壞、或變好,皆是「業力」。所以人好的時候,要知足常樂,不可貪得無厭,不好的時候,要承擔,不要不甘心。因為一切都是自己做出來的,要自己承受。

無論苦樂,皆不長久,若人一生受苦,則可能是:

(一)、惡鬼、畜生轉來的。

(二)、造業太多,在邊緣上轉入人身,來生也靠不住再做人了。

若人一生受樂,則可能是:

(一)、天上下來,在人間享受大富大貴。

(二)、前生修福很多,但到上天不夠資格,若在人間就很豐裕富足。

如此可見「業力」與每個人都不可分離,要先把「業」的本身弄清楚,再加上「願力」就很好了。

佛經上說:

「眾生『業力』甚大,大到『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反之,若願力和業力一樣大,那麼每個人早部成佛了。就是因為每個人業力抵不過願力,才會有種種不如意,平常一般人,對大惡避之,對小惡則照做。

佛經上說:「莫輕小惡,以為無罪,莫輕小善,而不肯為。」

實在是小惡也不能做,就好比「水滴雖微,漸盈大器」一樣。業力若做多了,則「父子至親,其路各別,縱然再度相逢,業報也無可代受」。例如:父親有病,兒子要代受,這是

不可能的事。自己的業力,自己承受。古云修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也完全是這個道理!地獄是無人見過的,但在佛經中印有詳細的記載,大家都應當相信,佛是絕對不會說假話的。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親眼目睹過,惡人叫人自己挖沙坑,再逼迫人自己跳進去活埋,而只露出個頭,接著野狗將地面上的人頭咬去。試想!大地泥土應是種花、種樹、種瓜果的,應是有利於人類的,但卻成了人受苦、受罪的刑具。

經典上記載,地獄的刑具比人間多得太多了,刀山、劍樹、油鍋、炮烙等。那地獄之苦是果報,若不造因,則無有果。

再舉一例,也是我親身碰到的。於一九四八年,在蘇州靈巖山寺,印光祖師道場,有二百多出家人,專念「阿彌陀佛」有一出家人,大約才二十一、二歲,任何人和他說話,就是不語,只一心念佛。後來才知道他是由普陀山來的,在普陀山曾斷氣三天三夜;遊歷了地獄,見了種種刑具、各種大小鬼魅,以及地獄中受苦的眾生。所幸遇見一小鬼,將其推趕回來,就在此一出家人即將被火化之際,將其趕回人間。他醒回來後,深深了解,所見與地藏經中所記載的完全一樣,頓時覺悟,什麼都放下了,來到靈巖山寺,一心只念「阿彌陀佛」,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經上說:「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就像殺、盜、淫、妄,這四條最重的罪案,人皆有之。眾生若遇到善緣,可能做點好事,但一下子又退心了:若遇到惡緣,則牽引力極大,就像是下雨天走泥路,身上揹著一塊重石頭,愈陷愈深,腳就愈是拔不出來,幸而遇到一位好友幫忙救出來,勸其以後別走這條泥路了,但到了時候卻又都忘了。

人在臨終之日,出生之時,悲傷或喜慶、滿月等等時日,應該都不要再殺害生命,避免再造惡緣。眾生是「來時歡喜,去時悲」即使是生、死的大日子,還要去造業,大家都知道

殺生會擔因果,定業難逃,平時若將心放在溫和、放在慈悲上,即可改變而不要殺生。

若不幸下了地獄,旋出旋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來回輪轉,即是生死輪迴,這都是「業」的關係。

業有引業、滿業、共業、不共業、有表業及無表業、簡單的分析如下:

「引業」:就是總的業因。例如:瞋恨心太重—墮地獄,慳貪心太大—墮惡鬼,愚癡太厲害

—墮畜生,這些都是引業。

「滿業」:是別業,就是個別的業。例如:生、老、病、死、壽命長短、富貴、貧窮、享

受等,每個人皆不一樣。

「共業」:即是共同的業。例如:同一公司上班,做同一種事情:或者山河大地,諸人皆

見,這就是共業。

「不共業」:是不同的業。例如:每人穿不一樣的衣服,居住不同的房子,又同樣是拿

薪水,有人拿了錢去救災救難,做好事;也有人拿了錢去賭博、吸毒,這些都是不共業。

「有表業」:是可以表達出來的業,如我們的身體力行、我們的言談。「有表業」又可分為

1.「養業」

2.「惡業」同樣是一雙手,可以合掌、問訊、禮佛,這是善業;但也可以拿刀做壞事,這是惡業。有些人總是非常謙虛、歡喜,見人就讚歎,還有人見人就罵,這些完全 是可以表達出來的「有表業」。

「無表業」:無法表達出來的業,雖然身體做過,口也講過,但仍有好或壞的念頭,在心中

有一股潛伏的力量,不停的循環,這叫做「無表業」。這種「無表業」不會散開,不會遺失〔即永遠不會失去〕,就好比有人殺了人,警察、親人皆不知,

但他心中的「無表業」,無論至何處,皆在心中運轉,時時都會提心吊膽。就

像是種黃豆、花生,埋在土中總會發芽,無表業若太多了,就會造成表業,就

會去說、去做。所以我們做生意、做好事、或做不好的事,都會事先計畫要如

何如何去做,計畫時是「無表業」,做出來就是「有表業」。

有了這些業因,受果報的時候誰能看見呢?有的壞人享福一輩子,有的好人卻又很苦,一點都沒有好報;這又分為

(一)順現業受報

(二)順土業受報

(三)順後業受報

若人「業」重的,現在就受果報,就是所謂的「花報」,另有一種「報定時不定」,完全看業的輕重來排時間的先後;還有一種「時定報不定」,則是時間定了,要受什麼樣的報都還未定。

佛經上云:「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人若是沒有「願力」,「業」是絕對逃不掉的。佛經上有記載個故事:

在南印度有兩位出家人,想要參師訪道修行,聽說北印度喀什米爾,有位名叫祇夜多的聖僧,就行走多日,由南至北,來到略什米爾,見一位出家人坐在樹下,身體枯瘦,蹲在爐邊燒火,兩位出家人即問:「是否認識祇夜多?」老者答曰:「認識,就在山上第三個石窟,即可見到他。」

兩位出家人大喜,直奔至山上,果見一老者在石窟中,再仔細一看,即是山下燒火的老者。驚問:「尊者有如此大的威德,為何還在山下生火,這麼辛苦?」

祇夜多聖僧答曰:

『回想過去生生世世的大苦,這又算什麼?』,『我的五官、身體、四肢,皆可砍下來當材燒。』兩位出家人再細問之,才知道在過去五百世中,有一世祇夜多聖僧轉了狗,每天又飢又渴,有一天跑到一夫婦家,先生在田裡做工,太太將做好的飯菜放至器中,有事外出,狗實在太餓,就溜進了家中,一頭鑽進器中吃個飽,結果身體在外,頭在器中,拔不出來。正逢先生回來,見狗進屋偷吃家中食物,極為震怒,拿把刀就把狗的頭砍了下來。在轉狗的一世中,每天都又飢又渴,非常痛苦,就只有這麼一次機會大吃一頓,卻立刻結束了生命。

兩位出家人聽了祇夜多的這席話,甚為感慨,深深覺得,如今的聖僧,過去世卻還這麼苦!那麼我們還不趕快修,更待何時?頓時一感動,兩位出家人即開了悟,成了道。

「我們學佛要發什麼願?」

「發願」可以轉業,有人說定業不可轉,其實完全看「願力」和「修功」,業還是可以轉的。若人造重罪,如今懺悔發願,決心持戒、修吃、修慧,重業還是可以減輕。或許不一定要受,但若是壽命到了,造了重業,就無機會挽救,來生就要受苦報。古云:

「莫道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有人說造小罪不怕,若光造罪而不修,也還是要受

報的。

「發願」是我們的目標,是我們的希望,發了願一定要身體力行,不能間斷,不能有退心;要抱著「信心」、「誠心」、「恆心」,總有一天會達到目的,當業報來時,要當下承擔、忍受,並且更精進用功才能慢慢轉業,也唯有如此才能得救。這些道理在佛經中皆有詳

細的記載。

最後,勸大家發大願,消業障,早日皆成佛道,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