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 知曉 電影 真實

公众号:野橘子(Learnmore777)

西巢鸭弃婴事件原型(1人民币=16.33日元):

1988年夏天,日本东京西巢鸭地区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新闻:一位母亲为跟新男友同居,抛下5个孩子(14岁的长子、7岁的长女、3岁的次女、2岁的小女),其中还有一个小儿子的尸骨放置家中。当被警察发现时,小女已被长子与其朋友虐待致死,尸骨被抛弃荒野,长女与次女身体极度虚弱,三个孩子在恶臭的屋子里相依为命。

从1987年10月开始,母亲骗长子说去大阪出差,实则是去与一名冷冻食品贩卖业者同居。这时,母亲时不时汇个两三万日元回来,回家露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从1988年一月开始,母亲彻底搬去和千叶的情人同居,留给家里20万日元后,再没回过家。偶尔与长子在外见个面,给个两三万。母亲走之后,照顾孩子的重任由长子承担。由于母亲走的时间太久,家中处于失控状态。长子在外认识了两个混混朋友,有一次在家里玩时,因怀疑2岁的妹妹偷吃了方便面,混混用木棍痛殴并且反复摔打妹妹致死。一周后,长子伙同两个混混,将妹妹尸体放入行李箱中,乘坐红箭号列车前往秩父市的山上埋尸。

这几个孩子都没有念过书,并且没有上过户口,也就是所谓的黑户,无人知晓。


因接到房东报警,数月不交房租且大人不知所踪,房子里有恶臭,署员调查后公布于世,引起日本震动。而他们的母亲,也是在电视上看到新闻后,想到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想要自首,但又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做了让初中年龄的孩子照顾幼儿这种事情。后来被警方紧急逮捕,据说她并没有流眼泪。

事情的最后,母亲领回了长女与次女与自己一起生活,长子消息不明。
(事件原型参考于:http://www.sohu.com/a/243752082_691404

电影剧本原型创作于导演27岁时,企划长达15年,这部电影想拍的是真正生活在那里的孩子们的日常,没有主角没有反派。导演最终没有将写好的剧本拿给孩子们看,而是决定拍孩子们的本色与成长过程,因为被选上的孩子们都太没经验了。定下演员后,不给他们台本,让他们临场发挥,真实事件是隔了一年的时间,而电影拍摄也是将他们住的房子租了一年。


是枝裕和导演在接受《知日》采访时说道,他喜欢被遗弃的孩子的故事,《海街日记》、《无人知晓》都是如此,《海街日记》刚读完第一卷,就想把它做成电影,不想被别的导演抢走。


在《无人知晓》这部片子里,人物做了改动,分别是:长子明、长女晶子、次子茂、次女小雪。而在情节上,也做了更加温暖的处理,小雪的死亡换了一种方式。影片时而描述孩子们的艰难处境,时而描述他们平淡的生活场景。如此一来,便跟真实事件大不一样了。面对这种题材,导演并没有调动观众的同情心,对母亲进行口诛笔伐,而是选择了缓慢地展示生活,让观众一起承受着生活的琐碎,看到时而的温暖和一地鸡毛。


电影又温柔又冷漠。母亲讲着一口娃娃音,做了芭比般的黄头发,面庞却不再年轻。在家的时候,会教明识字,给小雪讲故事,给长女涂指甲油,约会回来心情好,还会带些寿司给小孩子们吃,某些时刻,就如正常的家庭一样温暖。明照顾着一家子,每天在本子上计算着花费,还学着读书识字;晶子负责洗晾衣服,梦想着能买一台钢琴,他们两很懂事,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成熟,很想念书,将家里照顾得很好。小雪爱用蜡笔涂画,从装进行李箱中欢喜着进入这个屋子后,一直没有离开过,陪伴她的只有一盒蜡笔,到死后才被装入行李箱中出了门;茂最调皮,会在家里喊叫,结尾因为在电话机旁边捡到一块钱而雀跃,令人心酸。


母亲追寻自己的爱情离开以后,谁都没有表现出想念母亲的样子。明在店里面看书,被误当作小偷,最后店家送了一些包子当补偿,明很开心地接受了还说了谢谢。过年了,作为长子的明,假装成母亲去邮局,寄钱给每个小孩子当新年礼物。热气腾腾的夏天,四个孩子身上都被汗粘得湿湿的,明额头上的刘海直直地贴着肌肤,穿得破破烂烂。明从衣柜里拿出母亲的衣服要卖掉时,晶子死活不让,她应该觉得母亲还会回来吧,衣服留着,母亲的记忆便还在。

生活还是在继续着。他们四个人还在生活着,很明显,母亲出走太久,他们的生活已无秩序可言。小雪出了意外死亡,明拿着剩下最后3枚硬币去电话亭打给母亲,没有打通。随后不久,母亲寄来了一些钱,并让明照顾好弟弟妹妹。没有人问,母亲什么时候会回家?


自始至终,明都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哪怕是妹妹死了,他也是保持淡定地处理完后事,带着小雪的尸体看飞机。回来以后,还是会因为便利店售货员给的一袋子过期食品而开心。


我们最怕被人遗忘,在《寻梦环游记》中,传达着这样一个观点: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忘记他的时候,那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死了,永远的死了,天堂地狱皆无踪影。亲情从来都是人最深的羁绊。谁记得明一家人呢?

真的是无人知晓吗?影片中的便利店售货员会把过期食品给明,母亲曾经好过的男人会跟明聊天,房东太太抱着猫咪看着一地的孩子,大家都在装睡,没有一个人打破局面,他们难道都不知道这件事吗?

明和沙希埋葬了小雪,两个人身上脏兮兮,眼神空洞洞,坐在列车上,“就算我问起午夜的天空,也只是星星不断闪烁,进入内心融化而成的黑色湖泊,我只能随波逐流,天使是否会回头再看我一眼,是否会在我的心中沐浴,即将来临的东风吹动海浪,唤我进入黑暗中,如同冰块般枯萎的眼神,我渐渐长大,没有人敢接近,散发着轰臭的宝石…”


前路的生活,不知道是好是坏,可以肯定的是会很艰难。导演太善良,保留了希望,长子最终误入歧途,残忍杀害小雪并抛尸荒野……

此处附上导演的书《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对于《无人知晓》章节的内容(部分)

無人 知曉 電影 真實
無人 知曉 電影 真實
無人 知曉 電影 真實

1988年,在東京西巢鴨的一個房子裡,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渾身髒兮兮,餓了很多天的兒童 ,此事引起了很大反響 ,被稱爲「西巢鴨棄嬰事件」。

是枝裕和那時剛大學畢業,看了這個報導後被擊中,他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於是以這個事件爲原型編寫劇本。事隔十五年之後他才決定開拍這部電影,可見他對這部影片的重視度和用心。

2004年8月7日《無人知曉》在日本上映,是枝裕和將轟動一時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影片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半,該片入圍第5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在豆瓣的評分更是高達9.1分,影片票房與口碑創下雙贏。

縱觀是枝裕和所有的影片,我們會發現他是一個具有社會關懷的導演。在《無人知曉》中,他將鏡頭對準那些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在《比海更深》中他將鏡頭對準老無所依的獨居老人;在《小偷家族》中,他又將鏡頭對準那些在社會邊緣掙扎生存的底層人物。他的關注點始終在孩子,老人身上,他用電影爲那些弱勢羣體和底層人物發聲。

一、《無人知曉》影片背後的真實原型「西巢鴨棄嬰事件」,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無人知曉》是根據日本當時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而成,然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1988年,女主和不同男人生下五個孩子,有一個孩子出生後不久便死了,女主將屍體用塑料布包起來藏在家中柜子里。

幾個孩子並沒有讓女主定下心做一位負責的母親,她常以工作出差爲由去約會其他男子。女主每次離開,都是長子照顧年幼的妹妹們,給她們買菜做飯,換尿布,洗衣服,深夜去便利店買打折的食品充飢。

後來,女主與情人同居,深知孩子會成爲拖油瓶,留下地址和錢財便走了。長子繼續負責照顧妹妹們,期間結識了經常出入便利店的不良少年。與二人結爲朋友,經常叫他們來家中玩耍。最小的妹妹因爲偷吃二人的食物被毒打致死,長子也參與了毒打妹妹事件,後將妹妹的屍體丟棄。

最後因爲鄰居的舉報,這個事才暴露出來。母親因爲遺棄孩子被判刑三年,緩刑四年,長子因傷害妹妹致死和棄屍被送到了少管所。

真實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比電影更殘酷。是枝裕和是溫情的,他沒有直接照搬殘酷的事件,而是經過二次加工,爲我們呈現了《無人知曉》這部優秀的影片。

在《無人知曉》中,我們可以看到被裝在行李箱中的妹妹小雪和弟弟茂不僅不埋怨,還會覺得好玩。母親離開後,四個孩子也沒有不開心,他們歡快地奔跑,玩耍,笑著鬧著,孩子們越是歡樂恰恰襯托出電影內核的絕望。

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沒有特別大的情節反轉與矛盾,也沒有濃烈的情緒起伏,反而是那些細微、細膩的呈現更打動觀衆。

《無人知曉》中,大兒子明在母親走後擔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他渴望上學,渴望交到新的朋友,可是卻只能在家自己學習,看書。後來,房租費拖欠,水電費因久久未交被停掉,沒有錢買食物吃。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掉過一滴淚,妹妹死後,他親手埋葬時手不停地顫抖,這個細節真是賺足了觀衆的眼淚。

是枝裕和對細節的把握更是精湛,影片中沒有刻意交代母親分離的時間,而是從一些細節去說明。長長的蠟筆變成了手指頭大的蠟筆塊兒,完好的鋼琴擺件缺失了一條腿,曾經整潔乾淨的家變得凌亂不堪,臭味襲人,妹妹死的那天,母親剛好寄來了錢和信,多麼諷刺。

二、從《無人知曉》談一談日本的「棄子」文化

《無人知曉》是反映日本「棄子」文化的典型代表,四個孩子被父親拋棄,母親爲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也離開了他們,留下他們面對沉重的生活。

日本人自古在一片島國生存,土壤貧瘠,地震和各種自然災難日常化,使得這個民族的人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它沒有像中國人這樣生活在「地大物博」里紮實的安全感。「棄子」文化心理由此在日本誕生。

關於日本「棄子」文化,又不單單是指父母拋棄孩子,也有被家人拋棄的獨居老人,被社會拋棄的流浪漢等等。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將「棄子」文化融入到了他的電影中。《無人知曉》裡被父母拋棄的四個孩子,《比海更深》裡渴望兒子常常回來的獨居老人,這兩部影片皆反映了日本的「棄子」文化。

到了《小偷家族》裡,這種「棄子」文化被全面地融入到一個影片中。被家人拋棄的老人,被父母拋棄的援交少女,被父母拋棄的孩子,被母親虐待的小女孩,被社會拋棄以偷盜爲生的小偷家族成員們。

我也是看了是枝裕和的這些電影,才注意到日本的「棄子」文化。實際上,不光是日本,在中國也存在,父母拋棄殘疾或智障的孩子,不贍養老人,甚至虐待孩子和老人。

「棄子」文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日本電影文化現象,我們在觀看影片的時候,也該反思如何避免這種「棄子」文化在中國盛行。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該將它丟掉。尊老愛幼又不僅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孩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去的一天。

在《無人知曉》中,孩子們和死亡是一個特殊的元素。妹妹的死亡並不是終結,因爲其他三個孩子還得繼續生存下去。年幼的哥哥沒有流淚,也沒有沉浸在悲傷中,他牽著弟弟妹妹的手,繼續邁向明天。

其實,死亡和孩子是是枝裕和影片中的相同元素。他表示:經歷了生離死別的人們,是如何看待生命,看待死亡,化解情緒,還有如何繼續活下去。

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通過追念逝者來思考生命的意義,我想,這大概就是影片的深意。《無人知曉》中,妹妹的死亡讓哥哥思考生的定義,母親的離開迫使他扛起生活的重擔,從始至終,他都沒有掉過一滴淚,他必須堅強。

三、從《無人知曉》看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社會關懷

在《無人知曉》這部影片中,主要的角色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們,這就很考驗導演的能力。據說,這部影片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半,這段時間裡,導演是枝裕和幾乎和片子裡的孩子們朝夕相處,不僅指導他們拍電影,生活上也是呵護備至,有時候還會像個大哥哥一樣,陪孩子們到公園去玩。

雖然主角都是孩子們,但導演用反諷的方式進行了鮮明的對比,這也印證了是枝裕和是一個具有社會關懷的導演。

被母親拋棄的四個孩子雖然都沒上過學,但品行端正。明,渴望上學和交朋友,在家裡會獨自學習,也會去便利店看書。京子喜歡彈琴,一直想攢錢買琴。小雪喜歡畫畫,用畫筆表達內心的情感。喜歡玩具,總是笑哈哈的。

四個孩子被父母拋棄,但他們並沒有拋棄自己。哪怕生活艱難,哪怕是吃便利店即將過期的食物,也絕不會去偷盜行騙。

一直以來,在大家的潛意識裡,覺得沒有父母陪伴和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孩子一定品行不端。

是枝裕和打破了我們的這種認知。用反諷的方式進行了鮮明對比。正在上學的兩個不良少年在便利店偷東西,還陷害他人,慫恿明偷東西,明堅守住了本心。

是枝裕和沒有主觀地加以指責,而是呈現在觀衆面前。不禁引人深思,接受教育的孩子就一定品行端正嗎?答案是不一定。

是枝裕和是溫情的,賦予了四個孩子良好的品行,是枝裕和又是冰冷的,將生活的重擔壓在稚嫩的孩子身上。

最令人心痛的是該影片改編自真實的「西巢鴨棄嬰事件」,要知道,現實往往比電影殘酷很多。

《無人知曉》的大獲成功讓人們關注日本「棄子」文化,想要杜絕這種現象,靠一部電影是遠遠不夠的。

正如是枝裕和所說:我是沒有抱著改變世界這種目的來製作電影,也完全沒有打算提供什麼特效藥,不如說,我是在做些好吃的,以此來提高觀衆們對待多種事物的免疫力,讓觀衆們不會生病。

的確是這樣,一部電影並不能改變日本「棄子」文化的現象,但它可以是一種警醒。

《無人知曉》他們是一羣住在「棺材」中的孩子,無人知曉的生活,宣告了她們無人知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