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 智 症 平均 壽命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罹患失智症是許多民眾的痛,也是不論是誰都不想罹患的嚴重疾病代表之一。以往該病症較不普遍,因為通常在罹患失智症前,會因為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其他感染併發症而死去,然而隨著民眾平均壽命提高,失智症的患者數量也跟著提升,早已不是罕見疾病。日本專家表示,若怕高齡失智,30年前就要開始預防!

阿茲海默症佔了失智症(認知症)7成


失智症(認知症)有許多不同的分類,不過其中最主要、最多的便是阿茲海默症,由在大腦累積類澱粉蛋白β而使得神經細胞壞死引起,佔了7成的失智症比例。

東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富田泰輔在由日本神經科學學會主導並監督編撰的腦科學辭典中指出,這項物質是阿茲海默的病理特徵之一,是大腦纖維化斑塊「老人斑」(senile plaque)的主要構成成分, 進而破壞神經細胞,使大腦萎縮。

阿茲海默症的初期症狀為記憶障礙。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認知症專家櫻井孝指出,阿茲海默症早期會讓會讓海馬迴萎縮,隨著病情加重,進而讓腦部全體萎縮。破壞了和記憶有關聯的海馬迴神經細胞,也就無法維持記憶了。

從累積澱粉樣蛋白β到產生症狀要花20~30年

如同前述,類澱粉蛋白β的累積是阿茲海默症的主要發病原因,然而,在大腦萎縮與降低認知機能之前,因為都是正常狀態,無法自覺症狀,因此也無法透過尋常的檢查發現該病症。

不過,以現在科技的技術力已有辦法得知,從累積類澱粉蛋白β開始,到發生症狀為止,需要經過20~30年的長久時間。也就是說,若70~80歲罹患了失智症的話,實際上在40多歲至5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累積類澱粉蛋白β了。

因此,若要降低將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從40歲的年輕世代開始,就要著手進行預防對策。

預防失智不能等變老才開始!不讓失智找上門,下一頁看看專家的建議對策

失智病患比一般人更長壽!根據全球醫資的健康大數據分析,發現失智症患者比一般人更長壽,50歲失智者的平均餘命達33年,也就是說,後續的照護投入是相當可觀的,應及早預作規畫。此外,罹患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的病患也是未來失智症的候選人,應及早預防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

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曾任衛生署統計室主任,現任全球醫資與亞洲環宇生技大數據顧問黃旭明指出,以失智者的死亡率推估活年數,發現失智者普遍高齡。將失智者的平均餘命按年齡別分,50歲失智者的平均餘命達33年;60歲者有25年;70歲者有17年;80歲者有11年;90歲者有5年,顯然失智者病患後續需要照護投入,是相當可觀的。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的報告指出,目前全球人口平均壽命約71歲,而台灣內政部於2014年底公布,我國平均餘命達80歲,其中男性達77歲、女性達83歲。

而今的觀念,人不僅要活得久,更重要是活的健康,黃旭明說,失智症患者比一般人更長壽,對照護者而言,應該及早做好照顧與財務的規畫。

失智症的起因往往與營養失調、顱內病灶、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健康大數據發現,罹患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會,也遠高於一般人,也就是這些疾病患者須更注意可能失智的問題。

在失智患者的照護上,黃旭明提醒,發現發現失智者的後期較易發生的疾病,包括:疥瘡、慢性皮膚潰瘍、骨關節病變、骨及軟骨病變(如骨質疏鬆等)、貧血、巴金森症、慢性腎衰竭(洗腎)、敗血症等。

(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7.03.21)

    根據內政部公布,本國的 107年平均壽命來到了新高為 80.69歲,其中女生的平均壽命為 84.05歲,而男生的平均壽命為 77.55歲。隨著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化,本國 65歲以上總人口比率高達 14.56%,已邁入【高齡社會】的趨勢。在 65歲以上的人口中,其中輕微認知障礙佔 18.23%,而失智症佔 7.86%。失智症的盛行率會隨著年紀越大而增加,65歲以上的老人中,每 12人即有一位失智者,而 85歲以上的老人,每 5人就有一位失智者。

何謂失智症?

    失智症是腦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病,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除了評估記憶方面,仍然需要評估不同的面向。

  • 認知功能評估方面,包含語言能力,執行計畫功能,學習能力和記憶,社交認知,視覺空間能力,複雜注意力。
  • 非認知功能方面,主要以精神行為症狀表現,例如:憂鬱、妄想、幻覺及各種行為問題。不同嚴重度的失智症,皆有可能出現精神症狀(被害妄想、被偷妄想、憂鬱症、錯認、幻聽或視幻覺等),與認知功能退化不一定成正相關。

    失智症的病人會因上述功能退化,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工作和人際關係。依照失智症的嚴重度,可分為輕微認知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

如何區分“正常老化”和“失智症”?

    病人很常詢問:“我很容易健忘, 這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症?”

  • 正常的老化:記憶力稍微變差,偶爾忘記並有自覺,但判斷力、表達能力、個性、作息和生活功能都仍能維持正常。
  • 失智症:記憶容量和速度明顯變差,經常忘記事情並常不自覺,常會出現重複詢問同樣事情。日常生活功能會因退化而需要依賴家人協助完成以前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並常合併判斷能力受損、表達能力困難、個性性情轉變、日夜顛倒。

失智症的早期症狀為何?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提出常見的失智症10大警訊如下:

  • 近期記憶力減退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 計畫能力和解決能力有降低
  • 對於熟悉的事務無法有效地完成
  • 對於時間感和地點的方向感下降
  • 抽象概念和思考能力有困難
  • 說話表達能力有障礙,常詞不達意
  • 物品擺放錯亂,時常翻箱倒櫃
  • 行為與情緒劇變,自我控制變差
  • 性格明顯變化,與原先大不相同
  • 喪失活動力與主動性,對外在事物不再感興趣

失智症類型

    不同類型的失智症,症狀和表現也不盡相同。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失智症為以下:

(1)退化性失智症(包含: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1906年由德國Alzheimer醫師發現,因此以此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特性,以記憶功能退化為主;大腦會緩慢而逐步退化,退化的歷程是不能回復的。其腦部神經受到破壞,過世後解剖可發現腦部有異常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糾結。
  • 路易氏體失智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專注力和警覺性時好時壞、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
  • 額顳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其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若先侵犯額葉,特性為早期即出現性格改變,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若先侵犯顳葉,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語言理解困難、命名困難等。

(2)血管性失智症:

    為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 呈階梯狀退化,在東方人發生比例甚高。常見臨床特徵:情緒及人格變化、尿失禁、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 、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3)其他原因引起之失智症

    需要先排除別的可逆性身體因素,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中樞感染性疾病、腦腫瘤、酒精或成癮物質、長期飲食不均衡導致的電解質,維他命B12或磷酸異常等都可能影響認知功能。其中少於5%屬於可逆性失智症,經過詳細的評估和治療可能恢復。

失智症的病程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發病年齡介於 40至 90歲間,最常見於 65歲以後。通常家人很難說出發病正確時間,患者功能逐漸退化,整個病程約八至十年,但也有到十五年之久的個案。血管性失智症的病程多變,因為其成因複雜,包含腦中風、非中風之小血管病灶、腦出血等。若是典型中風造成的失智,隨著中風次數的累積,認知功能會呈現階梯式的退化。

誰罹患失智症的機會比較大?

  • 阿茲海默症:年齡(年紀愈大機會愈多)、唐氏症、女性、具家族史、具APOE4基因(2-4倍)、教育程度低、頭部創傷(拳擊手)、家族性早發型失智症。
  • 血管性失智症: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

失智症會遺傳嗎?

    僅有約 5~10%的病患具有遺傳性,大部份失智症患者都屬於偶發病例。目前已知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有 APP, PS1, PS2等。這類病患通常較早發病,惡化速度較快,容易出現幻覺或妄想的精神症狀。

失智症如何治療?

(1)認知功能藥物治療

目前衛生署已核可的認知功能藥物有:

  • 膽鹼酶抑制劑,主要是針對輕中度失智個案,有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 (Exelon)、利憶靈(Reminyl)。
  • NMDA受體拮抗劑,有憶必佳(Ebixa)及威智(Witgen)。
  • 合乎規定者,健保可以給付。

(2)行為及情緒症狀治療

    90%以上的失智患者,在病理中會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適度使用抗鬱劑、情緒安定劑、及抗精神藥物可改善症狀。

(3)非藥物治療

    藉由環境的調整、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懷舊、亮光、按摩、音樂、寵物等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行為情緒症狀。

預防措施

    如果腦袋像電器零件一樣,使用了 65年以上的電器肯定會出故障或功能退化。 可惜人腦並不像電器可以隨意替換零件,那我們該怎麼維護我們的腦袋呢?

    家屬和病人很常詢問:“一定要吃藥嗎?”“有藥物可以預防或治療嗎?” “銀杏效果如何?”

    目前研究顯示銀杏並無預防和或治療失智症的療效。臨床上核可的藥物,主要為減緩退化和症狀穩定的藥物。顯然的,最佳方式是預防勝於治療! 健康促進為最佳的非藥物治療方法, 並有效地延緩你走向失智的道路。

  1. 健康的生活習慣: 遠離菸酒和非法藥物,規律的生活作息,遠離肥胖
  2.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有氧運動為佳,一天至少 30- 60分鐘
  3. 活到老,學到老:選修有興趣的課, 讓腦部接受新刺激而防止老化
  4. 維持良好的社會互動和人際關係 (社區活動、宗教團體、志工等活動)
  5. 地中海式飲食(多蔬果、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類):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是整體死亡率,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 7成
  6. 避免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症候群: 良好的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
  7. 預防頭部受傷和跌倒

失智諮詢資源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
聯絡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二段206號10樓之1
Email:
Tel:(02)3365-2826
Fax :(02)3365-2827

台灣長期照顧專業協會

電話 : (02)2369-0347
地址 : 106台北市溫州街16巷4-1號1樓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關懷專線 0800-580-097
電話: (02)2511-1751
地址: 10442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56巷1弄57號3樓

失智症能活多久?

根據過往的醫學研究,患者從失智症病發到生命結束,週期約為8~9年。 但隨著人類的平均餘命延長,這個週期可以長達10年以上。 蔡佳芬認為,如果以9年為週期計算,通常家屬最痛苦的大約是中間3年,中度失智的階段。

失智症 多久會惡化?

失智症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進入中度、重度到末期,疾病退化的時間依個案狀況有不同。 其病程平均而言較癌症長,存活年數和發病年齡相關:65~70歲發病的平均存活10~11年,90歲以上發病者的存活約3-4年。

失智最後會怎樣?

失智症是一進行性且無法治癒的疾病,當進展到失智症 末期的最後一年,生活特性為功能持續性的退化,在語言表 現上將進展到只能使用最少的語言,甚至只有呻吟,無法 進行任何日常生活活動,亦無法獨立行走,進而發展到臥床 和大小便失禁。

失智會死掉嗎?

失智症患者初期表現是認知障礙,之後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無法自行進食、最終臥床,可能因為發生意外、肺部或尿路感染、營養不足、心肺衰竭而死亡。 雖然於上述原因,且這些原因源自於失智症,死亡原因理應包含失智症,如果死因列上失智症,國內失智症死因統計應當更接近WHO的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