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宮頸 癌 第 三 期 存活 率

子宮頸癌的治療方法取決於腫瘤大小、位置、期數、擴散範圍、患者的年齡、是否可承受手術及麻醉風險、生育意願等。早期的子宮頸癌一般局限於子宮頸,可考慮以手術切除,治癒機會較高;晚期癌症若已擴散到其他器官,難以靠手術清除所有癌細胞,醫生一般會以系統性治療應對,如進行化療控制癌症繼續擴散等。以下是子宮頸癌的各種治療方法:

  1. 手術切除

子宮頸癌手術主要有三種類型:

  • 子宮頸切除手術:切除部分或整個子宮頸、周圍組織和陰道上部,但保留子宮。此手術能保留女性生育能力,但僅適用於非常早期的子宮頸癌。
  • 子宮切除手術:切除子宮頸和子宮,根據癌症的階段,可能需要切除卵巢和輸卵管。子宮切除手術為早期子宮頸癌最常採用的治療方法。
  • 盆腔器官清除手術:盆腔器官清除手術通常是子宮頸癌復發時才會進行,手術中需要切除盆腔內所有器官,包括子宮頸、陰道、子宮、卵巢、輸卵管、膀胱和直腸。

子宮手術的併發症包括感染、出血、輸尿管/膀胱或直腸的意外損傷導致大小便困難等,長遠可能會出現淋巴水腫、陰道出血、無法生育等。

  1.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利用高能量輻射線去殺死癌細胞。在不同的子宮頸癌階段,電療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治療如手術、化療結合使用,亦可作為已擴散或治療後復發的子宮頸癌治療。最常用於治療子宮頸癌的放射治療類型包括:

  • 體外放射治療 (EBRT)

體外放射治療是利用電療儀器,從體外將X光照射到體內腫瘤部份。每次放射治療僅需數分鐘時間,治療時不會有痛楚。作為子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電療有時會與化療聯合使用;如癌症沒有擴散到遠端區域,也可以在同步放化療完成後,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即體內放射治療。

體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胃部不適、腹瀉或稀便、噁心和嘔吐、皮膚輕度發紅或脫皮、放射性膀胱炎、陰道疼痛、月經改變、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等。若化療與放療一同進行時,血液內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指數會較低,疲勞和噁心有可能更嚴重。不過,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治療停止後數週內改善。

  • 體內放射治療(近距離放射治療)

體內放射治療是將放射源置於癌症內部或附近,在子宮頸癌治療中,放射源會放置在陰道或子宮頸內進行。體內放射治療多數會與體外放射治療一同用於治療子宮頸癌,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會單獨使用(通常是較特殊的早期子宮頸癌病例)。

體內放射治療可分為高劑量和低劑量兩種。高劑量體內放射治療會將放射物質經陰道放在目標位置數分鐘,然後會被移除,病人無需住院;低劑量體內放射治療需放置數天,在這期間,患者需躺在床上,用儀器固定放射性物質,故需留院進行治療。不過,由於放射源接近身體,病人可能出現陰道因受刺激而變紅和疼痛、膀胱刺激等副作用。

放射治療有機會引致與輻射相關的長期副作用,包括:陰道狹窄、陰道乾燥、直腸出血或變窄,直腸和陰道之間也可能形成異常管道(或稱瘻管),導致糞便從陰道流出、泌尿問題,膀胱和陰道之間也可能形成瘻管、骨骼脆弱、腿部腫脹等。若發現有任何異常情況出現,請向醫生求診。

  1.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藥物大多使用靜脈注射或口服,能殺死大部分身體部位的癌細胞。並非所有子宮頸癌患者都需要接受化療,但化療有助於放射治療更好地發揮作用,故部份情況下放療和化療會一起進行。至於已擴散或子宮頸癌復發的病人,化療則是其主要治療方法,很多時候多種化療藥物會聯合使用。

病人接受化療是按週期進行的,當中會有休息期,讓患者能從藥物的影響中恢復過來。化療每次用藥通常為一星期或三星期,時間長短因應使用藥物而異。

化療藥物會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也會損害身體正常細胞,導致某些副作用。副作用取決於藥物的類型和劑量,以及接受治療時間長短。大部份副作用是短期的,在治療結束後就會消失,但有些副作用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是永久。化療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噁心和嘔吐、食慾不振、脫髮、口腔潰瘍、疲倦等。由於化療會損害骨髓的造血細胞,因此血細胞指數可能會變低,令感染風險增加和出現貧血等。

化療可能的長期副作用則包括經期變化、過早絕經和不孕症、神經病變等。對於未有切除子宮的年輕女患者,經期變化是化療的常見副作用,但即使在化療期間月經停止,仍然有機會懷孕。不過,在化療期間懷孕並不安全,因為這可能導致出生缺陷並干擾治療,完成治療的患者通常可以繼續生育,但亦應先與醫生商討。

  1.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使用靶向或針對子宮頸癌細胞上蛋白質的藥物,目的是破壞癌細胞或減慢其生長。適用於子宮頸癌的標靶藥物有多個種類,其中,血管生成抑制劑能阻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發揮作用,阻止腫瘤形成新血管以獲得生長所需營養。

血管生成抑制劑現時用於治療晚期子宮頸癌。這種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包括高血壓、疲勞、噁心等。不太常見但較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出血、血栓、傷口癒合問題及心臟衰竭等。藥物亦有可能令陰道和部分結腸或腸道間形成瘻管,或令腸道破損,但情況較為罕見。

抗體藥物偶聯物是另一種適用於子宮頸癌的標靶藥物,是與化療藥物相關的單克隆抗體。有關藥物是靶向癌細胞上的組織因子 (TF) 蛋白,通過附在 TF 蛋白上,將化療藥直接帶到癌細胞中。此藥物可用於治療已擴散的子宮頸癌,或在初始治療後復發的子宮頸癌,但用過最少兩種其他藥物無效的病人。

抗體藥物偶聯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噁心、脫髮、嘔吐、出血、腹瀉、皮疹和周圍神經病變。藥物可能令紅血球和白血球指數較低,腎功能亦有可能出現異常。藥物另一個主要副作用是會影響眼睛,服用這種藥物的人可能會出現乾眼症、視力改變、視力下降或角膜潰瘍,建議病人要定期進行眼科檢查。

  1.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是使用藥物來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令自身細胞更有效地識別和摧毀癌細胞。免疫治療可用於治療已擴散或復發的子宮頸癌。

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作用是防止自身攻擊身體的正常細胞,但癌細胞會利用PD-1這個免疫檢查點,阻止身體T細胞攻擊體內其他細胞,從而令癌細胞繼續生長。針對抑制PD-1的免疫治療藥物,能有效增強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令腫瘤縮小或減緩它們的生長。不過,在用藥前,需檢測病人是否有足夠的PD-L1 蛋白表達。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發燒、噁心、頭痛、皮疹、食慾不振、便秘、關節或肌肉疼痛和腹瀉。此外,這些藥物的基本作用是消除身體免疫系統的辨認能力,有時會有免疫系統攻擊身體其他部位的副作用,例如會導致肺部、腸道、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出現嚴重問題,但這些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率較低。

子宮頸癌若是0期,患者一般做錐狀手術或是子宮切除,其治癒率可達百分之百。若是一期後至二期前期仍是以手術為主,不同的是範圍比較大,治癒率約80%。至於二期後期至第四期傳統以來是以放射為主,不過目前的治療趨勢是對局部嚴重病患或是沒有遠處轉移者,先以全身性的化療來縮小腫瘤後再以手術的方式切除,倘若腫瘤仍未縮小或沒有改變則再考慮放療。這樣的治療方式並不會影響到整個治療進度,因為化療是全身性的,約做1-2次即可知是否有效,這時再做放療也不會太晚,也有人化療及放療同時一起治療。因此就傳統治療來說目前已有很大的變化。至於其治癒率二期後期約60%,三期則約35-40%,而四期則小於10%,因此還是強調定期做子宮頸抹片,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

運動是飲食控制之外,追求健康養生的不二法門, 它在KKBOX總裁李明哲、鴻海富智康獨董陶韻智,以及台大中文系副教授蔡璧名的身上展現魔法。 從他們的故事可看到,運動改變的不僅是身體,更帶來心靈上的契合與滿足。

在台大中文系教書,蔡璧名不是一身文青仙氣、明朗坦率的神態,更像穿越時空的俠女。

生於中醫世家,曾祖父及祖父都是中醫師,父母皆畢業於台大藥學系,父親蔡肇祺師承太極拳宗師鄭曼青,有精湛的武學根柢。蔡璧名後來生病,除了接受西醫的化療,中醫、太極拳與莊子,就是支持她撐過來的重要支柱。

四十二歲時,蔡璧名被檢查出罹患子宮頸癌第三期,回想當時,一位同年罹癌的同學問她:「妳知道得癌症時,妳恨嗎?有沒有自問為什麼是我?」她淡然以對,「不會,我只有想,為什麼不是我?」

過去她是台大傳說「不用睡覺的人」,如同歌劇大師普契尼的《杜蘭朵公主》。「我經常清晨五點才睡,八點就站在講台,因為仗勢我會中醫,仗勢可以打拳。」

她明知父親有一身精湛武術,卻一直沒好好學,她說:「不是不想學,是沒時間。為什麼沒時間?因為你不覺得重要。」沒想到,後來太極拳會成為陪她走過化療的無形力量。

擁完美的前半生

卻面對罹癌的「不完美後半生」

「你生病的時候才會回頭,怎麼沒有注意到最核心的東西?」蔡璧名的自問,她用肉身找答案。雖然生長於中醫世家,確診癌症之際,她接受一位也曾罹癌的好友建議。

他告訴我:「西醫與癌症奮戰,已經有很長的一段對抗歷史。」他自己經歷一遭,勸我遇到狀況時,再用中醫調理,我就接受他的意見,找最好的醫師,住進了癌症病房。

說起過往,蔡璧名想起《莊子》:「以前我讀《莊子》,知道要修身養性,可是修身養性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治療期間,做正子掃描費時四十五分鐘,醫院準備電視讓病人打發時間。

她卻告訴護理師她不用看,因為要練《莊子》的神凝功夫,就是把眼睛閉起來,但最厲害的練法是把眼睛睜開,將注意力放在眉心、心窩、丹田,因為你的眼睛注視著那裡,「當下就是沒有念頭。」

那時蔡璧名才發現,練功時身體會安靜下來,很快入睡,「睡著就沒有痛苦,因為我真的太需要好好睡了。」她這才恍然大悟,「醫道同源」要求的就是一顆平靜的心。

「莊子講真宰真懼,其實我們的心是我們的主宰。」她回望過去,學會了無數技能,但沒有學怎麼用心,「那是我在醫院很大的覺醒。」

只是當主治醫師告知蔡璧名,她的癌症已從婦科器官擴散到胃腸、淋巴,五年內存活率是二五%,且在她之前治療最成功的病例,做完療程就是終生配尿袋。

她忍不住自問:「我接受西醫治療是不是太可惜?有中醫師等級的本事都無用武之地了。」

萬物運行皆有理

採西醫治療、中醫階段性養成

但她很快地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過去的中醫學養與練功底子,都成了與她在病榻上並肩作戰的千軍萬馬。「我從開始治療到現在,沒有經歷那些(指腸道出血、暴瘦等副作用),這時就明白中醫的底蘊還在,沒有白費。」

她在病房早起後,就為自己把脈開藥,只要排便太軟,會用薏仁、茯苓調養。以中醫學養調控身體,同時練功。每天有兩小時卸下病人身分,把所有點滴、治療管線拆掉,專注練功。

她很感謝主治醫師賴瓊慧的包容與開明,讓她這個「非典型病人」在病房打拳、做穴道導引,把這個屬於中國的傳統功夫,用父親教她的方式,自己組織起來。

「說穿了,我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活下來。」大病一場,讓蔡璧名了解到中國的醫學及太極拳功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脈絡,就是要人們從重視身體的人,轉變成重視「心」。

接受了西醫化療,再加上原有的中醫武術根基,蔡璧名到現在,還在探索身體與心靈的新關係。她體悟到,中醫的架構與西醫非常不同,西醫的目的就是把病治好,中醫治病是階梯式的,要你一步步往上。

「人不僅是封閉在天地之間,而是處於開放的大自然,人體的每一個穴道,就像一扇扇窗戶。」

走過這一遭,她明白了養生就是養心的道理。她深切感受到,醫家與道家告訴人們「生命中有樣東西非常重要,不分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是最核心的價值——你的心要更輕鬆。」

末了,她亮了亮眼眸,「我很感謝十一年前那場病,人要鬼門關走一回,才會真正明白你在追求什麼。」為了活下來,她不斷鍛鍊,「當你真的想離疾病很遠的時候,你會變成不只是平人,你會往上,你會更好!」

養生×養心 醫道同源求平靜

練《莊子》的神凝功夫,

把眼睛閉起來,將注意力放在眉心,達到追求平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