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请协助补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7月23日)
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北京战役(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联军摄影师照片上的安定门
日期1860年10月5日-10月13日
地点

北京城和城郊

结果 大清投降,英法联军大胜
领土变更 占领北京
参战方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大英帝国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法兰西第二帝国
大清
指挥官与领导者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詹姆士·格兰特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夏尔·库赞-蒙托邦
奕䜣[1]
僧格林沁
兵力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两个师和攻城炮队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101战列团、1工兵连、4炮兵连、海军陆战队270人[2]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

广州城战役

1858年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1859年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1860年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 张家湾战役 - 八里桥之战 - 占领北京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一部分。当时英法联军于八里桥大败清军后进攻清朝首都北京,圆明园也在期间被英国军队纵火烧毁[3]。这是有史以来北京第一次被欧洲军队占领,英法联军一共占领北京18天[4]。

清政府因为京城沦陷的耻辱震惊,恭亲王奕䜣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出现后来的洋务运动。

目录

  • 1 背景
    • 1.1 八里桥的溃败
    • 1.2 咸丰帝出逃
  • 2 攻城
  • 3 投降
  • 4 圆明园的抢夺和烧毁
  • 5 军队布署
    • 5.1 英法联军
    • 5.2 清军
  • 6 注释
  • 7 参考文献

背景[编辑]

八里桥的溃败[编辑]

1857年末,英国和法国共组联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1858年,清朝和英法联军议和《天津条约》,但和谈并未达成再度开战,大沽口前后经历了三次激战。

1860年8月,大沽口再度陷落。联军接连攻下天津、张家湾直逼通州。清军都督僧格林沁为保卫京师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郭家坟到八里桥一带布署重兵,派出3万清军骑兵队和蒙古骑兵与联军士兵5000人决战。9月21日,八里桥战役开打,清军兵分东、西、南三路迎击英法联军。未料胜保部的清军马队被法军率先击溃,西路被攻破。最后,联军对汉白玉的八里桥面上刺刀发起总攻。清军3万马队死伤惨重,僧格林沁同少数清军溃退到北京,就这样通往北京的大道已经大开[3]。

咸丰帝出逃[编辑]

早在1860年9月9日,清朝钦差大臣桂良确定天津和谈失败后,咸丰帝颁布朱谕称:

桂良等奏,夷务决裂情形。

览奏何胜愤怒!朕为近畿百姓免受荼毒,不得已勉救抚局,乃该夷屡肆要挟,势不决战不能。 况我满、汉臣仆,世受国恩,断无不敌忾同仇,共伸积忿!

朕今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灭讨而张挞伐。著内廷王、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迅速定议。并有僧格林沁密折一封,一并阅看。本日奏事之外廷大臣,并著与议。时谕。[5]

以清朝官场文化,咸丰帝并非真的想御驾亲征。而是当作名义,实际要逃难,但不便明说。希望由众大臣簇拥下勉为其难接受[6]。

大学士贾桢上奏:“时无寇准,澶渊之功难恃;木兰无险,‘土木之变堪虑’。[7]”

9月10日,京城颁布要调集大车500辆的命令[8]。而整座北京城开始流传着将要攻城的谣言:“夷人已到通州,定于二十七日(9月12日)攻城”[9]。咸丰帝一直想北逃,但各大臣纷纷上奏劝说反对巡幸木兰(也就是逃亡),9月13日咸丰帝再下令把调集的车马“分别发还”。9月21日,八里桥惨败的消息传到紫禁城,当晚咸丰帝同重臣紧急召开御前会议。达成了两项决定:一、清帝到热河暂避,官方文书称北狩;二、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1]。

9月22日,刚到卯时〈大概清晨5点〉,咸丰帝召见惠亲王绵愉、恭亲王奕䜣、惇亲王奕誴、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和军机大臣等人做足安排。己正(约上午10点),咸丰帝一行人从圆明园后门出逃,由于太过匆忙连御膳帐篷都不及带走[10] [注 1]。 当时清人记载咸丰帝仓皇出逃,路途中只吃两个鸡蛋和数碗小米粥,而没有队伍盛大欢送[12] [注 2],9月30日逃到热河避暑山庄[14]。

攻城[编辑]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北京城墙上的清军火炮

英法 联军 攻 入 北京 后 清 政府 方 觉醒 而 展开 革命 运动 此 次 改革 称 为

联军在安定门外的地坛准备开火

1860年10月6日,联军在安定门、德胜门之外击败僧格林沁部的清军,法军攻入圆明园开始抢劫。奕䜣避走万寿山[15]。

投降[编辑]

1860年10月13日,北京政府交出安定门向联军开放,英法联军堂而皇之列队入城。自此,昔日清朝王师每逢出征必经的安定门就这样落入联军控制[15]。

圆明园的抢夺和烧毁[编辑]

参见:圆明园

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10月18日,额尔金下令焚烧圆明园。英军第一师数百名士兵进入园内纵火。大火持续了两天[16],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认为此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事后英军贴出布告: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罪,即不能逃脱其应有之责任与刑罚。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17]

军队布署[编辑]

英法联军[编辑]

英军 主帅 詹姆士·赫伯·格兰特

  • 拿皮尔少将
  • 詹姆斯·布鲁斯
    • 两个师和攻城炮队[2]

法军 主帅 孟托班

  • 增援部队[2]
    • 101战列团
    • 1工兵连
    • 4个炮兵连
    • 海军陆战队员270人

清军[编辑]

守将 奕䜣

  • 八旗军
  • 禁卫军
  • 京师守备队
9月25日[注 3]
  • 勤王师
    • 抽调湘军:两江总督曾国藩、漕运总督袁甲三、河南巡抚庆廉、安徽巡抚翁同书的部队[15]
10月2日[注 3]
  • 勤王师
    • 盛京将军玉明、
    • 绥远城将军成凯、
    • 山东巡抚文煜、
    • 陕甘总督乐斌、
    • 山西巡抚英桂所属兵勇[15]
    • 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所属兵勇[15]

注释[编辑]

  1. ^ 一般清朝皇帝出巡时,会在前一个月开始准备,沿路上备妥行宫、膳食。但由于这次是逃亡,并未有以上情况,甚至已有地方官先行逃跑[11]
  2. ^ 《申庚英夷人寇大变记略》:“圣驾遂于初八日(9月22日)巳刻偷走……
    銮舆不备,扈从无多……
    车马寥寥,宫眷后至,洵迫不及待也。是日,上仅咽鸡子两枚。次日上与诸宫眷食小米粥数碗,泣行数下。”[13]
  3. ^ 3.0 3.1 虽然已在该日下达援京命令,但以清军的运兵条件,赶到京城至少在一个月以后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苦命天子》,pp. 217–220.
  2. ^ 2.0 2.1 2.2 《圆明园大劫难》,p.167-p170
  3. ^ 3.0 3.1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八里桥溃败,武器的退步与清廷的傻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10-02.(繁体)、簡體. 新华每日电讯. 2010-10-22 [2011-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2).
  4. ^ (简体中文)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格致出版社(2009年04月1日),ISBN 9787543215849
  5. ^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6册,第2254页
  6. ^ 《苦命天子》,pp. 214–216.
  7. ^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6册,第2255页
  8. ^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第6册,中华书局,p. 66.
  9. ^ 吴可读《罔极编》,《第二次鸦片战争》,第2册,p. 66,線上摘錄版本. 2010-03-26 [201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0. ^ 殷兆镛,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第二次鸦片战争》第2册,pp. 328–329.
  11. ^ 《苦命天子》,p. 221.
  12. ^ (繁体中文)《最恨生在帝王家》,帝王篇·奕𬣞,危局中的蹩脚皇帝[永久失效链接]
  13. ^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2册,p. 49.
  14. ^ 《苦命天子》,p. 257.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苦命天子》,p.221-p.225
  16. ^ 《苦命天子》,p.226
  17. ^ 《第二次鸦片战争》(二),第40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