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医药 大学 学费

去年在台湾修读医科、牙科、公卫管理等课程的新加坡外籍生和侨生多达50人,医药卫生学科成为最多我国留学生选修的专业。不过,新加坡医药理事会目前仅认可两所台湾医学院的学位。

若考虑到国外学医,新加坡学生的选择一般是西方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或英国。但近年,在亚洲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区正悄悄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台湾。

台湾教育部提供给《联合早报》的数据显示,去年在台修读医药卫生学科(含医科、牙科、公共卫生管理等)的新加坡外籍生和侨生多达50人,比2012年多13人,主要就读于设有医学相关学院的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求学的新加坡大专生去年总数189人,其中,医药卫生学科占比最大,其次依序则是人文(33人)、新闻与传播(19人)和艺术。

台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李彦仪受访时告诉本报,台湾的医学教育品质“向来非常好,在世界各国都受到肯定和认可”,自然能吸引各地包括新加坡的学生前来,教育部对这个发展趋势“乐观其成”。

学额可加10%招外地生

台湾原本实施七年制医学教育,三年前改成六年制,使医学生得以提早毕业参加国考,取得证书及执照。当局规定,外国学生来台就读大学校院,名额以各校当学年度核定招生名额外加10%为限。

台湾目前共有14所附设医学院的大专院校,其中三家为公立大学。以国际高等教育资讯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发布的2017年医药学科排名为例,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位居全球第46名,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大学(第26名)、新加坡国立大学(第29名)、香港大学(第34名)和韩国首尔大学(第40名)。

其他榜上有名的台湾高等学府还包括长庚大学、中国医药大学、成功大学、阳明大学和台北医学大学等。

创校57年的台北医学大学(北医大)现有600名来自40国的外籍生,占全体收生人数的一成,其中13名是新加坡人,比2012学年度多出五人,是全台录取最多新加坡学生的医学院。

北医大国际事务处国际长蔡佩珊博士受访说,以台湾的社会成熟度与国际化脚步而言,台湾的大学,尤其医学院校在招收外籍生方面起步较其他国家晚,导致知名度略显不足,招生也相对吃力。

她也提到,台湾其实多年来医院病例都以英文书写,药名也均直接以英文命名,医学教科书也都以英文为主,环境上让外籍生容易接轨。她指出,新加坡学生“素质优秀、英语基础良好,也有华语能力,同时具备国际观及国际竞争力”,是该校争取的学生对象。

以兼具中医特色来招生

现有九名新加坡学生的中国医药大学的新闻总监吴嵩山受询时则指出,台湾高等学府正积极走向世界,但“国际化不只是台湾学生出去参访,外面的学生也要走进来,所以我们不只欢迎新加坡,而是希望所有国家都来”。吴嵩山说:“台湾的大学要走出自己的路和自己的特色,而中国医大的特色是中医,我们希望多用这点特色来招生。”

然而,对新加坡学生来说,来台学医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学费便宜。资料显示,台湾一学期学费介于7万至8万新台币(约3100至3600新元),比新加坡便宜至少一半,更只是澳洲学费的一成左右。

国民服役期间当义务兵的李凯星(29岁)拥有国大心理学士学位,当年“读完国大后才有当医生的念头”,并在“货比三家”后,从澳洲昆士兰大学、中国大陆四川大学等学府中,锁定台中的中国医大。即将在新学年升大三的李凯星说:“除了学费比较便宜,台湾的环境很好,人也很友善,重点是中国医大是以英文授课和考试,对国际生来说比较容易适应。”

英文课本中文授课需适应

但以侨生身份进入北医大的五年级生林志莉(30岁)情况较不同。她说,北医大虽使用英文课本,授课仍以中文为主,这让她“上课非常吃力”,还好导师会主动帮忙辅助。北医大的学士学位均以中文授课,硕博士学位则使用英文。

同李凯星一样,林志莉原就备有大学学历,2009年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到政府部门担任公职。她说:“我原本就想学医,但A水准成绩不够理想,也没钱到美国、英国念。”林志莉补充:“我起初以为台湾的医疗和医学教育水平不是太高,但其实这里真的不输其他亚洲国家,或许是因为语文造成的误解,使人感觉它跟世界不接轨。”

尽管学生对台湾医教素质评价不俗,但事实上,新加坡医药理事会目前仅认可台大和长庚这两所台湾医学院的学位,这意味着从其他台湾医学院校毕业的新加坡学生回国后将无法执业。

林志莉说:“当初家人和朋友对于北医大不受新加坡认可确实有些顾虑,但我很乐观,我相信新加坡未来会承认更多台湾大学的医学系学位,要不然我就先去美国深造念专科,再争取新加坡的专家认证认可,不会放弃回国执业。”

在台北醫學大學學費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ellen0803也提到 人體脊椎解剖大拼圖:從骨骼、關節、肌肉到功能性動作 【課程特色】 *從最基礎的骨頭構造、動作名詞解釋、肌肉走向和執行的功能開始介紹, 不論是有醫療相關背景人員或一般民眾都能有系統性的學習! *分析功能性動作中所參與的肌群,而非僅就單一條肌肉所做動作進行探討! *將解剖學概念運用於臨床常見狀況! *將特定的骨頭標記和肌肉,直接繪製於人體,讓生硬的解剖知識更具象化! *實際操作皆有老師...

台北醫學大學學費關鍵字相關的推薦文章

台北醫學大學學費在學生 - 臺北醫學大學的討論與評價

北醫 大在最新公佈的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2019亞太地區大學排名」(Asia-Pacific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中排名77名,較去年提升21個 ...

台北醫學大學學費的PTT 評價、討論一次看

[情報] 癒健物理治療所_人體脊椎解剖大拼圖課程

人體脊椎解剖大拼圖:從骨骼、關節、肌肉到功能性動作 【課程特色】 *從最基礎的骨頭構造、動作名詞解釋、肌肉走向和執行的功能開始介紹, 不論是有醫療相關背景人員或一般民眾都能有系統性的學習! *分析功能性動作中所參與的肌群,而非僅就單一條肌肉所做動作進行探討! *將解剖學概念運用於臨床常見狀況! *將特定的骨頭標記和肌肉,直接繪製於人體,讓生硬的解剖知識更具象化!

[課程] Yoga For Peace瑜珈教學

Yoga For Peace 這是一個瑜珈教學與心靈手作的地方 印度瑜珈,舒適小班制課程(5-6人預約制) 近台北車站/台大醫院站 七月瑜珈課表 特別設計給忙碌的上班族,練習調息呼吸 透過簡易的瑜珈伸展來舒緩身心的壓力 學習靜坐的基礎來平靜內在情緒。

[情報] 足部核心啟動大作戰課程 (加開)

足部核心啟動大作戰-足部核心訓練課程 (加場) 課程時間: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上午9:00 – 下午5:30 課程地點:癒健物理治療所(台北市中正區金山南路一段65-2號3樓之一) 報名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22229294643064/ 根據統計顯示,45-65歲之間的民眾,不論有沒有運動習慣,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 有足部問題

[好康] 1/14(五)從自主學習培養孩子未來能力

而台灣的108課綱從 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能力」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 即「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 和態度」,強調將所學實際運用在生活中。 而根據OECD 的研究《回到教育的未來-OECD 四個教學情景》, 未來教育將出現4種情景,分別是:學校學習持續擴大、教育外包、學 校作為學習平台、隨時隨地學習。

[情報] 黃斑部病變布袋戲講座-先報名送贈品

罹患後視力會逐漸模糊、扭曲 視線中出現黑洞等情形 最後恐導致失明,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 很多人都容易忽略疾病嚴重程度 https://i.imgur.com/geSXGVl.jpg 【黃斑部病變講座-台北新光場陣容】 本次講座結合布袋戲並邀請到: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高姿芸醫師』 為大家說明『黃斑部病變』的症狀 以及平時如何日常保養眼睛唷 歡迎大家一同來聽聽醫師怎麼說 講座完全免費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比任何人都要親近,所以自然會對彼此抱持更多期待,也希望能獲得更多理解。一旦這種欲求碰到挫折,傷害自然也比其他關係更深。

當子女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時,父母經常會刻意引起孩子的罪惡感與撤回對子女的關愛。心理學認為,這是父母企圖控制子女的一種代表性策略。

把子女當成小孩子,或者自己都是為子女好的心態越是強烈,就越容易想控制子女,如此一來,子女反倒會與期望背道而馳,與父母的關係漸行疏遠。

取自《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

*********************************

各位朋友,晚安:

「有必要以愛為由,為自己的價值觀辯駁,導致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造成彼此一再受傷嗎?」

很多人回答這個問題,會很快使用對錯、黑白的二元對立邏輯。中性來說,就是一直要說明對方的價值觀是錯的、是不合適的;聽在對方耳中,則可能被視為否定、批評,甚至是侮辱了。

在這種互動中,其實常常沒有「愛」的感覺—即使不少人口頭上會宣稱自己是為了「愛」。通常這種互動大部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價值感,或者期待自己被認同。

「你必須正視父母不會輕易改變的事實。」

父母不一定不會改變,但是機率不高。所以延續之前的文章,「期望」是「失望」的根源,看清自己的期望如何讓自己痛苦,這是我們要為自己負責的部分。

然後看見我們自己想要被父母接納、被父母認同的需要,這如何幻化成「期望」,又如何走向「失望」。試著發展一種可能性,在父母之外,找到其他讓我們能投入的關係,滿足自己的需要,或是內在能強大到,進入自我肯定、自我慈悲,那便是一種長大的過程。

祝願您,跨越期望,在渴望之處連結!

*********************************

【文/ 李東龜】

保守vs.開放,如同父母vs.孩子

我和父母的關係很不好,我覺得父母過度保守,而且每件事的做法都很不合理。每次碰到選舉時,父母支持的候選人沒有一次是讓我滿意的,但我退讓了一百步,認為父母中意哪位候選人是他們的自由。

但是,當他們無條件地批評我支持的候選人時,我就會氣到受不了。我認為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人身上是不對的,父母也應該認同這點,所以偶爾會向父母說明他們不理性的行為,但總會莫名演變成激烈爭論,大家越講越大聲,最後不歡而散。

對話從政治話題開始,最後演變成我和父母互相指責平時對彼此的不滿,之後則是進入一段互不對看的冷戰期。我後悔自己是不是不該提敏感的政治話題,也為自己對父母大小聲感到自責,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我又沒做錯什麼,為什麼要由我來道歉?最後不僅冷戰無法輕易結束,內心也感到無比煎熬。

***

愛得越深,干涉就越多:干涉得越多,距離就越疏遠

前面我提到,嘗試改變年過三十者的行為都註定會失敗,比我們多活數十年頭的父母就更是如此了。儘管如此,你曾試著說服政治立場不同的父母走向你認為合理、理性的世界觀,但你的努力走向失敗,而你也深受後悔與自責感折磨。

你必須正視父母不會輕易改變的事實。儘管父母與子女之間越是珍惜、深愛彼此,就越會干涉對方,但希望你能好好想一下,有必要以愛為由,為自己的價值觀辯駁,導致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造成彼此一再受傷嗎?

父母與子女發生意見衝突的例子不勝枚舉。無論哪個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日常對話都不相上下,他們說話的內容大致是如此:
「找男朋友一定要找有信仰的人。媽媽活了這麼久,發現沒有宗教的人一定會背叛他人。我無法看到我女兒傷心流淚,這都是為了妳好才說的話!」
「去讀找不到工作的文科做什麼?去重考,讀醫學院才有前途!」
「你最好別肖想去唸什麼研究所。去工作至少一年可以賺三千萬(約台幣八十四萬多),要是你去唸兩年研究所,知道那機會成本有多少嗎?兩年年薪六千萬,再加上兩年生活費兩千萬,至少就有八千萬飛走了。拜託你動點腦筋生活,你以為我們是希望你這樣,才幫你付昂貴的大學學費嗎?」
「媽媽朋友的兒子去當軍官回來後,在大企業找到了工作。你學生時代的功課要比他好,但看看你現在在做什麼?看你連個實習機會都找不到,過得這麼辛苦,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唉,真傷媽媽的心!」
「你有交往的人嗎?你已經三十五歲了!現在結婚都嫌晚了,還挑什麼挑!」
「是啊,我們是沒為你做什麼,但也不能這樣無視父母吧?不是你長大成人就可以這樣對待父母!」

接下來是子女對父母說的話,你一定會覺得很耳熟:
「別管我好不好!媽又不會替我過我的人生,我有叫你生下我嗎?」
「我一定要去唸研究所,最近研究所學歷是必備條件。比起我,爸覺得錢更重要嗎?」
「我並不想成為法官,雖然依爸媽的期望考進了法學院,但這個領域並不適合我。這是我的人生,請讓我去做想做的事!」
「(媽媽已經準備好早餐,但孩子只是胡亂吃個幾口就跑出去。)我不是說沒時間吃飯嗎?還有,我到底要說幾次,我在減肥!」
「我不是叫您不要坐著擦地板嗎?您腰也不好,為什麼一直不肯聽話?上次我不是花了大錢,買了一台掃地機器人給您嗎?」
「媽,你就忍耐一下,爸這樣子又不是一兩天的事了。拜託請別再吵架了,要是真的這麼合不來就乾脆離婚吧。」
「哥要求什麼就答應他,為什麼我就不行?還有,媽別再講朋友兒子的事了,他是他,我是我,我也很痛苦!」

聽完之後,你是否先嘆了一口氣?雖然深愛彼此,卻對彼此感到失望;在盛怒下大吵之後,很快又感到後悔萬分;某一天彼此相安無事,隔天卻又再次出現裂痕。這種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就像在兩條平行線上奔跑似的。

因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比任何人都要親近,所以自然會對彼此抱持更多期待,也希望能獲得更多理解。一旦這種欲求碰到挫折,傷害自然也比其他關係更深。

***

名為控制與說服的努力陷阱

假如你此時正好與父母或子女產生衝突,就有必要注意接下來要說的事。首先,是和父母產生衝突時需要銘記在心的部分:

第一,父母絕對不會改變。以合理性為名義,要說服、改變父母數十年來猶如蜜蠟般牢固的思考方式,無疑是一種企圖引發衝突的行為。你必須接受「父母絕對不會改變」這命題,接著去思考「那麼我應該怎麼做?」反正改變不了,又何必引起紛爭,讓彼此感到不快呢?父母不是需要說服或改變的對象,而是需要理解的對象。

第二,請集中在父母想要傳達的真正意思上,並對此做出反應。父母與子女之間之所以產生衝突,原因之一就在於不是針對彼此話語中真正的意圖做出反應,而是立即對表面措辭產生反應。

正如同前面舉例的對話內容,「(媽媽已經準備好早餐,但孩子只是胡亂吃個幾口就跑出去。)我不是說我沒時間吃飯嗎?還有,我到底要說幾次,我在減肥!」這樣的說話方式並不是對媽媽真正的本意—不忍心看到子女生活這麼忙碌,想多少照顧一下孩子的心理—做出反應,而是對媽媽不理解自己沒時間、必須減肥的情況感到失望所做出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大可選擇其他回應方式,好比「媽,謝謝你一大早就替我準備早餐,可是我現在有點遲到了,所以必須趕緊出門。還有,我最近在減肥,所以可能沒辦法吃,對不起!」這種說法就是針對媽媽想照顧子女的真正意圖做出反應,所以幾乎不會像前面那樣互相造成傷害。

接下來是與子女產生衝突時必須銘記在心的部分:

第一,當你想對子女說出「你現在還小!說這些都是為你好!」時,請立刻停下來。子女如離弦之箭,箭要朝哪個方向去,必須由子女自己來決定。

請別只記得孩子小時候在自己懷中笑得很開心、接受照顧的模樣,把自己困在「有哪個父母希望子女沒出息呢?都是帶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才這樣做」的想法裡。把子女當成小孩子,或者自己都是為子女好的心態越是強烈,就越容易想控制子女,如此一來,子女反倒會與期望背道而馳,與父母的關係漸行疏遠。

第二,試圖控制子女的行為終究會失敗。當子女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時,父母經常會刻意引起孩子的罪惡感與撤回對子女的關愛。心理學認為,這是父母企圖控制子女的一種代表性策略。

如果你是會說「我們是怎麼拉拔你長大的?你怎麼可以這樣做?(引發罪惡感)」、「好啊,那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不管你變成什麼樣,我們都不會管你(撤回關愛)」的父母,就代表想控制子女的欲求非常強烈,但正如同許多父母無數次的碰壁經驗,想控制子女的努力往往只能以失敗收場。

假如你正好面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這可能會導致不穩定的依附關係,演變成一個懸而未決的課題。心理學在說明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時,經常會使用代表父母—子女情緒連結的「依附」概念。孩子對父母,尤其是對媽媽這位主要撫養者的照顧需求、擔心與主要撫養者分開的分離焦慮或害怕被遺棄的不安,要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屹立不搖。

從兒時親子關係形成的依戀,可分成安全型和不安全型。若是形成安全型依附,子女就會認定父母猶如一座隨時都能回去的安全基地,所以會克服分離焦慮,自然而然地學習到自律性與獨立性。相反的,如果形成不安全型的依附,即便長大成人之後,也會在人際關係中產生分離焦慮與害怕被遺棄的不安。

年幼的孩子想獲得父母的關愛與認可,是與自身生存直接相關也是很自然的欲求。無論基於何種理由,只要無法滿足這種欲求,它就會演變成懸而未決的課題。即便長大成人,也會試圖想從與父母的關係中去滿足它,或者出現透過他人來尋求替代性滿足的傾向。經歷不穩定型依附的人,在長大之後,有時也會出現必須摟著柔軟毯子或兒時的玩偶等物品才能入睡的特徵。

假如你此時正好和父母或子女產生了衝突,就必須去瞭解,這是從兒時累積到現在的未解課題所致,才導致同樣的衝突持續發生。只要多了這份理解,即便是現在,也能一起找到解決課題的具體方法。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放下對他人的期待,活出內在價值,與不完美的世界和解
博客來:https://bit.ly/2Tmx3ks
誠 品:https://bit.ly/3g6yWeU
金石堂:https://bit.ly/2WO2y9d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https://www.facebook.com/ecusbook

.

已額滿 6/14已額滿_免費台南新希望健康講座_您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83251235180580/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