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蟻咬傷症狀

症狀說明

紅螞蟻咬傷

紅火蟻分兩種,一種是本土的「熱帶紅火蟻」在南部被慣稱為紅螞蟻,比較溫和,另一是外來種的紅火蟻,攻擊性強,被紅火蟻叮咬會起水泡。

紅火蟻攻擊人類時,由工蟻以大顎緊咬著皮膚,且利用其螫針連續針刺7至8次,毒囊中大量的毒液注入皮膚,而立即引發劇烈的灼熱感,此種灼熱與癢的感覺將持續1小時以上,4小時後被螫處形成白色膿泡,大部分的人10天左右便可復原,但通常會留下一些疤痕。若膿泡破掉,則常常容易引起細菌的二次性感染;一些體質敏感的人,遭入侵紅火蟻的叮咬後,可能產生過敏性的休克反應,嚴重者甚至死亡。

紅火蟻咬傷症狀

紅螞蟻咬傷起紅色丘疹、水皰

治療說明

治療首先將患部予以冰敷處理,並以肥皂與清水清洗。可以使用含類固醇的外敷藥膏或是口服抗組織胺藥劑來緩解搔癢與腫脹的症狀,但必須於醫師診斷只是下使用。避免將濃泡弄破以免再次感染。
 

靠近山地的高雄榮總屏東分院會有一些昆蟲或動物咬傷的case,繼上次蜈蚣與虎頭蜂咬傷,其實在今年初也有一個紅火蟻咬傷的案例!紅火蟻咬傷反而是更嚴重的,因為還住院開刀!

首先來認識一下紅火蟻?

紅火蟻咬傷症狀

入侵紅火蟻是讓全球聞之色變的外來物種,原產地南美洲,已經肆虐美國七十多年,每年以198公里的速度擴散,造成數十億的經濟損失,澳洲十多年前同樣遭入侵,2003年,台灣的農田、公園、學校,也出現了牠們的身影。

只要有草地,都可能與牠們相遇,三角形蟻丘,地表高度大約五十公分,地底深度卻可能到達二十公尺,住著數萬隻的入侵紅火蟻。

紅火蟻咬傷症狀

遭火蟻叮咬的基本症狀

當蟻巢受到外力干擾時,紅入侵火蟻會迅速的攻擊入侵者,工蟻會以大顎緊咬著皮膚,且利用其無倒鉤的螫針連續針刺 7 8次,將毒囊中大量的毒液注入,毒液中有高濃度的毒性物質,立即會引發劇烈的灼熱感,此種灼熱與癢的感覺將持續 1小時以上, 4小時後在被螫處將會形成水泡狀,此白色膿泡將會持續許多天,大部分的人會在10天左右便可以復原,但通常會留下一些疤痕,若膿泡破掉,則常常容易引起細菌的二次性感染。對一些體質敏感的人則會因紅入侵火蟻的叮咬,產生過敏性的休克反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死亡。對於火蟻毒性過敏的反應常是臉部躁紅,一般性的蕁麻疹,臉部、眼睛與喉嚨腫脹,胸痛,呼吸停止,說話困難模糊,麻痺及心臟病發。

紅火蟻螫傷之預防

避免被火蟻螫傷

紅火蟻會保護巢穴,所以如發現有蟻丘或成群螞蟻活動,不要隨便腳踢或撥弄,以避免驚動會螫人的工蟻,導致螫傷事件或火蟻的擴散。

懷疑入侵紅火蟻則應通報相關單位處理

在火蟻出沒地區工作,必須穿長靴、戴工作手套,並攜帶一罐含DEET的驅蚊劑(如歐護)隨時加強噴灑在靴子上及外露的手臂上。

戶外活動,如須停留在草皮或土地上,應穿著鞋襪及防護衣物

在居家防疫方面,如屋外有草皮就要注意防範紅火蟻入侵,在屋內使用滅蟻餌劑(如蟻愛呷、威滅等)誘殺,記得要定期更換。

除蟲劑的使用

在庭院或其他戶外區域可以使用含合成除蟲菊或其他有效成份的噴霧劑(如拜貢、威滅等),沿門框、窗框、牆腳或螞蟻行走的路線定期噴灑一條防護帶,讓螞蟻進不去室內。

曾產生過敏性休克病史的人,應給予衛教

避免火蟻咬螫的方法。

身上攜帶註明病人有過敏性休克病史的標示牌或手冊

 教導epinephrine針劑套組。

遭火蟻叮咬後的基本處理步驟

紅火蟻咬傷症狀
火蟻叮咬後的治療,可以先將被叮咬的部分進行冰敷的處理,並以肥皂與清水清洗被叮咬的患部。

紅火蟻咬傷症狀
一般可以使用含類固醇的外敷藥膏或是口服抗組織胺藥劑來緩解搔癢與腫脹的症狀,但儘量於醫生診斷指示下使用上述藥劑。

紅火蟻咬傷症狀
被叮咬後應儘量避免傷口的二次性感染,與一般水泡處理方式不同,需避免將膿泡弄破。

紅火蟻咬傷症狀
在被火蟻叮咬後有較特殊的生理反應須與醫生聯繫,並向醫生詳述是被火蟻所叮咬後的症狀。

紅火蟻咬傷症狀
部分人會對螞蟻叮咬有較劇烈的反應,如全身性搔癢、蕁麻疹、臉部躁紅腫脹、呼吸困難、胸痛、心跳加快等症狀時,必須儘快找專業皮膚科或過敏專科醫師就診。

紅火蟻咬傷症狀
若是本身便是患有過敏病史的人被火蟻叮咬,需緊急求助於過敏症的專科醫師

該名患者是一位年輕女性,在被螞蟻叮咬後發生紅腫刺痛癢白色膿皰等症狀。將她收住院後,先使用抗生素預防第二次細菌感染,並給予症狀治療,不過紅的範圍一直不退,也持續有高燒現象,後來進刀房進行手術減壓清創,高燒才慢慢退下來,所以紅火蟻咬傷真的不能小覷,提供給大家參考。

紅火蟻咬傷症狀

參考資料:

行政院衛生署 暨 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中心

愛力獅 - Alex的整形外科 痞客邦:

歡迎訂閱愛力獅 – Alex的整形外科 痞客邦

愛力獅 - Alex的整形外科 粉絲團:

歡迎訂閱愛力獅 – Alex的整形外科 粉絲團

銀髮一起玩\編輯:Phoebe Lu
發表日期 : 15 7 月, 2022

陸媒《紅星新聞》報導,中國西昌市一名小客車駕駛突然在路口停下求救,交警發現異狀上前查看,發現車內駕駛臉色蒼白、滿頭大汗,便立即將其送醫。事後駕駛表示自己被紅火蟻咬傷,起初並沒太在意,沒想到10分鐘後就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等休克症狀,所幸最後並無大礙。

無獨有偶,在台灣也發生過多次紅火蟻咬傷事件,2022年3月一名男子開砂石車突然自撞路樹,巡邏員警發現後上前關心,對方同樣也是臉色蒼白癱軟在車內,原來幾分鐘前才被紅火蟻咬傷腳,送醫後沒有生命危險。

紅火蟻咬傷症狀
▲圖片來源/Yahoo奇摩新聞

然而,有的案例就沒這麼幸運,2021年6月當時的新北市淡水漁會鄭姓理事長前往八里下罟子漁港附近勘查工程,不幸遇到紅火蟻攻擊,過程中他不斷拍打小腿並騎車回家求救,結果不到15分鐘人就休克送醫插管治療,據悉該名理事長本身是洗腎患者,被咬傷後嚴重過敏,最後宣告不治。

致命的紅火蟻攻擊性高

紅火蟻全名「入侵紅火蟻」,源自於巴西、巴拉圭及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20世紀初陸續入侵美國南部、澳洲與紐西蘭,台灣則是在2003年於桃園、嘉義地區首次發現紅火蟻的足跡。

紅火蟻不僅對人類具有攻擊性,在農業經濟上也造成巨大浩劫,美國南部的家觸及農作物受到紅火蟻危害的損失,每年估計就有數十億美元以上;此外,紅火蟻還會入侵戶外及居家電器設備附近,例如電表、電話總機、交通號誌機箱等,導致電線短路或設施故障。

紅火蟻咬傷症狀

農委會曾於臉書粉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文指出,紅火蟻是一種惡名昭彰的昆蟲,常見於農田、園藝場、休耕田等各種農業環境,此外在公園綠地、行道樹花圃、重劃區空地等都市環境,都可能會出現紅火蟻,比起在野外從事登山健行活動,常出現在都市中的紅火蟻,對人類的威脅更不容小覷。

當紅火蟻認為受到威脅時,會群體從蟻窩湧出攻擊敵人,經常發生農民在耕作時不慎踩到蟻丘而遭叮咬的案例。紅火蟻會用頭部大顎咬住獵物,以尾端的螫針連續猛刺,將腹內毒囊儲存的毒液釋放到獵物的血液裡,可能會使人產生過敏性休克反應,嚴重者甚至會喪命。

紅火蟻咬傷症狀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銀髮最新資訊,歡迎加入銀髮一起玩LINE好友:

紅火蟻咬傷症狀

延伸閱讀:戶外健行留意這隻「山中小惡魔」被咬硬拔後果更嚴重!夏秋是好發高峰期,傳染萊姆病後遺症無法治癒、嚴重恐致命

紅火蟻叮咬後的症狀

紅火蟻以腹部螫針將毒液注入人類皮膚後,會引發如火燒般的灼熱感、疼痛及搔癢,數小時後被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白色膿皰,經過10天左右會復原,但會留下疤痕。如果膿皰破掉,容易引發細菌感染。

紅火蟻咬傷症狀
▲圖片來源/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

過敏體質、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者被咬後,可能會發生過敏性休克反應,出現頭暈、呼吸困難、四肢無力、意識模糊等症狀,導致患者起蕁麻疹,甚至休克喪命。

被咬後的緊急處理

1.用肥皂和清水清理患部
2.冰敷
3.避免將膿皰弄破,以防細菌感染。
4.若出現過敏反應包含臉部燥紅、蕁麻疹、臉部及喉嚨腫脹、說話說不清楚、胸痛、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症狀,請立即就醫。

如何避免被紅火蟻咬?

◎只要發現可疑的螞蟻或高度超過10公分的蟻丘,切記避免干擾或驚動蟻丘。
◎在戶外工作及活動時,應穿戴長褲、長靴及手套等保護性衣物。
◎請勿赤腳在草地上活動
◎定期在庭院、農地及門窗邊緣噴灑殺蟲劑,阻止紅火蟻入侵。
◎行動不便者、糖尿病患者、老人、小孩,還有喝醉酒的人都要多加注意,這類人被咬到第一時間難察覺,反而容易造成後續處理的麻煩。

如何辨別是不是紅火蟻?

紅火蟻的形態特徵

●腹部有2節明顯的腰節(左圖)

紅火蟻咬傷症狀

●觸角錘節由2節組成(左圖)

紅火蟻咬傷症狀

●無前伸腹節齒(左圖)

紅火蟻咬傷症狀

●有明顯的頭楯中齒(左圖)

紅火蟻咬傷症狀

●後頭部平順無凹陷(左圖)

紅火蟻咬傷症狀
▲圖片來源/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

1.頭胸部為紅褐色,腹部深褐色。
2.外觀看起來油油亮亮,帶有光澤。
3.同一巢個體有三種以上的體型大小,從0.2~0.6公分的大小都有。

紅火蟻咬傷症狀

▲圖片來源/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

4.螞蟻大量出現及活動,且攻擊性強。
5.觀察附近是否有明顯隆起的蟻丘,蟻丘高度約10公分,內部呈蜂巢狀結構。但須注意蟻巢初形成時並無明顯的蟻丘,容易和其他種類的螞蟻混淆。

紅火蟻咬傷症狀

▲圖片來源/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

紅火蟻入侵台灣難斷根,夏季天氣越來越熱,民眾無論是在野外還是都市戶外,只要發現可疑的螞蟻或隆起的蟻丘,請盡速遠離勿逗留,不要破壞蟻丘蟻防引來紅火蟻。

若發現疑似紅火蟻的昆蟲,可撥打免費專線0800-095-590 紅火蟻中心通報。

紅火蟻咬傷症狀
▲圖片來源/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延伸閱讀:以為感冒竟喪命!伺機躲草叢攀附人體的恙蟲,致死率達60%注意傷口呈「中黑外紅焦痂」防咬傷五撇步!


資料來源: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