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金融毒舌女微信公众号:jinrongdushenv

文 | 毒毒

西方恐怖片惯用的套路就是用血淋淋的脓浆黏液镜头来刺激观众,达到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效果。东方恐怖片则更擅长通过惨淡的乌鸦叫等气氛的烘托,达到一种心理恐惧效果。

「灵异第六感」给人的感觉其实和这两者都不同,而是把悬疑和伦理结合起来,用细节和情感来感染观众。最终此片共获奥斯卡、戛纳电影节等重要奖项9次,提名18次,并以8.8的豆瓣高分优于98%的同类悬疑影片。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美籍印度裔导演M·奈特·沙马兰执导「灵异第六感」影片时只有28岁,但影片中暗含的深刻哲理却透露着与他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此外,他还导演过另一部票房不错的电影「精灵鼠小弟」,他的作品向来有一个雷打不动的特有风格:会给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布鲁斯·威利斯之前总爱演暴力电影,演技就跟他的肌肉一样僵硬。然而在本片中出演的男一号马尔科姆医生,却演出了细致入微的纹理。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值得一提的还有靠本影片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的童星海利·乔·奥斯蒙,在剧中饰演能见到死人的九岁小男孩柯尔,之前还演过阿甘的儿子。在影片中一口缠绵的美式英语以及对生活高度不信任和恐惧的表演恰到好处,情深之处的强烈代入感让他一度抢走了主角的风头。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第六感」在当年拿下的6.7亿美元票房其实都要归功于导演对剧情精巧的构思。说起来也挺逗的,其实毒毒压根就不认为这是一部恐怖电影,有些情节也挺老套的。但片子就是依靠美国很多悬疑片惯用的出人意料式的结尾手法,让你有种越看越想看到结局的魅力,并迫使你用“出乎意料的好”来形容此次观影体验。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影片开始时,心理医生马尔科姆就在与妻子庆祝纪念日时不幸被自己之前未能治好的一个病人枪击了。之后几乎整部影片都在描述马尔科姆帮助患同一种心理疾病的男孩科尔的治疗过程。但最终的结局却是这名心理医生意识到了自己也是个鬼魂,在那场枪击中就已经身亡了。这样的结局让人意料之外却又拍案叫绝,因为剧中那些看似零散怪异的谜团都在结局面前迎刃而解了。

比如妻子对心理医生的视而不见,比如小男孩的那句“也许我们不会再见了吧?”,其实都已经在暗示着结局,然而又在影片种种“误导”中将这些伏笔隐藏的很隐蔽。作为一个恐怖片,它最大恐怖决不是那个口吐白沫的小女孩,也不是那个满脸血身体随着被拴住的颈部而不住摇摆的尸体,而在于对恐怖习以为常的心理期待却等来的巨大颠覆。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此外,这个恐怖片“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赤裸裸惊悚镜头,而是整部影片在近乎冷酷地将人物置于苦难的同时,又贯穿了一抹脉脉的温情。也可以说它打着悬疑片的幌子,讲述了几段情感故事。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小男孩儿柯尔和母亲之间的母子情,以及母亲和柯尔外婆之间的母女情。尽管柯尔几次说出能看到鬼魂的真相,以及很多离奇事件的发生让母亲误以为儿子已经病的很重了,但她仍然郑重的对儿子宣布:“你在我眼里不是怪物,永远!”。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柯尔的母亲由于一场演出与妈妈之间发生了摩擦,但事实上母亲一直在后排看着自己始终引以为傲的女儿。而这种跨越生死的母爱再通过自己的儿子来传递,无非是最深刻的感情表达方式。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心理医生布鲁斯与患者小男孩之间饱含责任的爱。儿童心理医生为了弭补曾经的错失,一心要挽救这个同样身处理智边缘的孩童。从大厅里的猜心游戏到交心时的彼此真诚,直到最终听到磁带中“我不想死”的鬼声之后,终于相信科尔所言并引导孩子不要逃避。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中途一度因为自认为妻子有外遇想要放弃之时,依然出于责任和爱而坚持了下来,终于化解了这桩心病。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布鲁斯同妻子之间的爱。即便在丈夫去世后的一年中,妻子有了新的追求者,也有想要选择这个男朋友的举动。但每到独处的深夜,仍然会习惯的拿着死去丈夫的戒指,看者当初的婚礼录象入睡。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无论哪种感情,都是世间最真挚的的情感

当儿子说出外祖母未来得及说出口的遗言

当妻子遗落丈夫原本该戴在手上的婚戒时

那种所谓的隔阂与裂痕仿佛在瞬间消失了

“我可以看见死人,他们像我们一样走来走去,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看得到他们想看的。”其实岂止是死去的人,活着的人也是如此吧,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而忽略真实存在的情感……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本人金融界不务正业的屌丝一枚,专注于各式影片毒辣点评,绝不放过任何一部电影!同样文艺感性热爱影片的你,欢迎关注“金融毒舌女”微信公众号,看点儿不一样的影评吧!

微信号:jinrongdushenv

微信公众号:金融毒舌女

看电影会高潮,不剧透会无聊!来呀,一起玩呀!

谢邀,比较简单的拉个片,客观分析

这部裹着恐怖片外衣的情感治愈话题商业电影其实在视听上成就有限,更多被人谈及的往往都是主角身份反转的剧作桥段,但挖掘的不深,镜头使用较为单调有限,场景叙事并没有做到镜头叙事与文本叙事的完美统一。在这一个点上,类似作品小岛惊魂做到更好更彻底,从饰演柯尔母亲的托尼科莱特一直以为自己拍的是部亲情片来看,第六感唯一的优势恐怕就是不吓人导致受众广吧。黑完了,可以正儿八经的分析这片的优点了-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电影标题和配乐出现,其实本片的视听中的听这一块做的很不错,詹姆斯·纽顿·霍华德主要只给两类片子配乐,第一类有蝙蝠侠黑骑士蝙蝠侠侠影之谜等,第二类就是包括神秘村恐怖角的社会背景恐怖片,他的配乐在本片一些必须吓唬人但镜头不给力的时候站了出来。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开头是美国商业电影常见的以小见大式开场,灯是逐渐变亮的,给全片包括接下来的第一场景定了基调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这个有三个镜头组成的复合镜头略微起到了一点炫技提醒观众的作用,分别是下楼梯的固定镜头,展示主体的上下升降镜头和一个斯皮尔伯格镜头(景深不变长推,主要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这个镜头在第六感中有被滥用的嫌疑,后面分析),另外这个镜头大概提示了地窖的灯位,在楼梯的正对面,妻子阴阳脸的左侧,头上的顶光是由于天花板上的补灯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这是个比较讲究的构图,妻子听到声响,从上一个大特写转身回来,通过竖状阴影分割画面,感觉摄影师把对构图的讲究以及镜头的多样性的责任全丢到了前奏这一段,后面就懈怠了一些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这张是对灯位有力的补充,从特写到全景,景别逐渐加大,很好的说明了潜在的威胁已经从局部的不适扩大到全身了,地窖段落结束,通过一连串镜头提出了几个问题 这个女人是谁,她在地窖里干什么,什么东西在威胁着他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这个特写空镜头其实没什么意义,烘托气氛,放在全景后面划划水,舒缓舒缓镜头节奏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这才是有意义的特写镜头,披露细节,推动叙事,不少人拍片会认为特写的低信息量所以当万金油来使用,是不对的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问题12似乎大概有答案了,这里的中近景是一个比较温馨的感觉,这段“风暴前夜”的段落之后出现大量中近景,就是这么一个前后差异的营造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典型的镜面利用镜头,用一个镜头讲两个镜头的事,压缩细节,后景的火炉丰富了景深,避免了一般镜面镜头常有的浅景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导演对自己单场景以全景收尾的规矩深信不疑,同时过渡到激情段落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前面说过的相似画面中近景表温馨热情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一有第三者的声响出现,温馨的二人世界立马变成了宽景别,因为私密性被破坏了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在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正反打之后,精神病人打死布奇自己自杀,从右往左的轨道镜头在避免血腥万一评了个R级的同时表示了动态的紧张感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导演伏笔镜头1 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灵魂视角,依然是全景收尾..前奏部分至此结束,之后镜头就相对讲究较少,谈的内容不多,只选部分精彩的场景或者有意思的镜流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这是一个用斯坦尼康拍摄的手持长镜头,略带摇晃的风格展示真实性,母亲在下了一跳后逐渐平复下来告诫孩子,两个象征稳定的三角构图很有说服力,而且随着平复程度形成的三角越稳固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导演伏笔镜头3 发现没,同样的三角构图,本片导演展示了极其明显的一根筋性格,一种运镜风格好我就用到死,单纯分析这个镜头还是不错的,在尴尬的形式感中展示了一些什么东西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虽然是借助了地利,但这个镜头恐怕是整部电影最有层次和心思的镜头之一,人物站在分为几层的楼梯之上,俯视角度,高中低就是三个层次,更不必说左上角的灯,右下角的手和中间往上看的孩子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说过本片导演喜欢用斯皮尔伯格推镜头表达人物内心的冲突。这里是鬼内心的冲突,然后就把景别倒过来把推变成了切....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前面的纯恐怖元素部分拍的较为平庸、想象力有限,直接略过。这个镜头是导演伏笔之5,表面上很正常但是摄影机的运镜方式类似于鬼驱人里的模拟恶灵呼啸而来的镜头,加上不少没莫名其妙吹落的落叶,so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镜面利用之二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这是一个很值得大谈特谈的固定镜头,首先前景的一大串诡异的玩偶毫无疑问是分散注意力的幌子,为毫无防备的后景里伸出来的鬼手做对比,但是它的前景是虚的,虚的前景在功能上起到一个模棱两可性,后景确是实的,如果不是有意让观众知道后景才是真东西就只有一种解释,导演认为在其他电影中类似设计所使用的变焦镜头在这个场景不合适,或者追求一种连贯性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嗯..又是推进头表达感情激动,一来就是两组,每人都要推一次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灵异 第 六 感 (电影)

这一类充斥全片的镜头我称之为“多人镜头和单人镜头没什么差别、单人镜头比单人还要苦逼型镜头”,很直接的看出这个镜头只要布奇是拍摄主体,那么无论背景是教堂还是剧场,家庭还是学校,它拍出了一种格格不入感、孤独感、鬼魂感、遗弃感,这些感觉是本片在镜头氛围上最成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