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懸賞詳解

X

專技◆護理師◆基礎醫學 (包括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

72 有關細胞激素(cytokines)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作用時需要目標細胞表面上之特定受體 (B)只會作用於鄰近細胞 (C)為高濃度�...

10 x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前往解題

懸賞詳解

X

專技◆護理師◆基礎醫學 (包括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

20. 有關輸精管與輸卵管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前者主要輸送的是精子,後者只輸送受精卵 (B) 前者最後通向射精管,後者最後通向子宮腔 (C) 皆�...

10 x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前往解題

Nampaknya seperti anda telah menyalahgunakan ciri ini dengan pergi terlalu cepat. Anda telah disekat sementara waktu daripada menggunakannya.

Jika anda fikir perkara ini bertentangan dengan Standard Komuniti kami beritahu kami.

為提供您最佳個人化且即時的服務,本網站透過使用"Cookies"記錄與存取您的瀏覽使用訊息。當您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Cookies技術支援。更多資訊請參閱隱私權條款及Cookies說明。

登入

說明:本站使用開放授權登入。
開放授權(OAuth)是一個開放標準,允許用戶讓第三方應用(本站)存取該用戶在某一網站上儲存的資源(如頭像,名稱),而無需將使用者名稱和密碼提供給第三方應用,也無需在本站另行註冊。


重要考點

真菌的細胞壁由幾丁質(chitin)及β-1-3-葡萄聚醣(β-1-3-glucan)構成。菌絲和孢子可作為鑑別真菌的重要依據。本章節必須注意各種真菌會引起哪些疾病。

說明

真菌包括三類:單細胞真菌(酵母菌)、絲狀真菌(真菌)、大型子實體真菌(覃菌)。 低等真菌的細胞壁成分以纖維素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為主,而高等真菌則以幾丁質(chitin)及β-1-3-葡萄聚醣(β-1-3-glucan)為主;幾丁質是β-(1,4)連接的N-乙醯葡萄糖胺(N-GlcNAC)的鏈狀聚合物,是細胞壁的支架結構,幾丁質合成酶可以催化N-GlcNAC的聚合,在真菌的細胞分裂和成熟中起了重要作用。

重點整理

臨床表現可因感染途徑不同而有所差別:

引起疾病侵犯舉例
表淺性真菌病
(superficial mycoses)
僅侷限在皮膚表層或毛髮的毛幹,但常造成外貌美觀的問題 糠疹馬拉色氏真菌(Malassezia furfur)造成花斑癬(又稱汗斑)
表皮性真菌病
(cutaneous mycoses)
皮膚真皮、指甲及毛髮基部;慢性過程,不易治療。其中:
  1. 毛髮癬菌可感染皮膚、毛髮及指甲
  2. 小芽胞癬菌只感染皮膚與毛髮
  3. 表皮癬菌則只感染皮膚及指甲
感染常會啟動宿主的反應。由毛髮癬菌(Trichophyton)、小芽胞癬菌(Microsporum)及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三個屬引起
皮下真菌病
(subcutaneous mycoses)
通常傷口感染引起,造成皮下組織及肌肉等潰傷或腫塊 多引起產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足菌腫(eumycotic mycetoma)、褐色絲菌病(phaeohyphomycosis)、孢子絲菌病(sporotrichosis)
全身性真菌病
(systemic mycoses)
全身器官
  1. 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是一種存在泥土中的真菌,吸入後可引起肺、皮膚和骨骼為主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病變;
  2. 莢膜胞漿菌(histoplasma):主要侵犯網狀內皮系統和淋巴系統,但也侵犯皮膚黏膜、內臟,為慢性肉芽腫性感染。約95%的患者無臨床症狀或有自限性;
  3. 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伺機性真菌病
(opportunistic mycoses)
伺機感染性真菌為人體之正常菌種,或環境中普遍存在的菌種。在人體功能缺陷時造成感染,如愛滋病患者、過度服用抗生素者、接受免疫抑制療法(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者、遠端轉移癌症患者 白色念珠菌(candida)及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另外常見的真菌如麴菌(aspergillus)、根真菌

相關考題

1.下列有關真菌中毒症的特徵,何者錯誤?<96-1-57>

  1. 真菌產生的毒素所引起
  2. 發病有地區性
  3. 發病有季節性
  4. 具有傳染性

解答:D

2.真菌菌絲的細胞壁結構不包括:<96-1-58>

  1. 葡聚糖層(polysaccharide layer)
  2. 脂多醣層(lipopolysaccharide layer)
  3. 糖蛋白(glycoprotein)
  4. 幾丁質層(chitin layer)

解答:B

3.唑(Azole)類抗真菌劑的作用機轉是:<96-1-59>

  1. 抑制蛋白質合成
  2. 抑制細胞膜生成
  3. 抑制核酸合成
  4. 抑制細胞壁生成

解答:B

4.愛滋病患者最常見的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為:<96-1-60>

  1.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引起的肺部感染
  2. 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引起的肺部感染
  3. 卡氏肺囊蟲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4. 毛癬菌(Trichophyton)引起的組織性壞死

解答:C

5.單細胞真菌的繁殖方式是:<96-1-61>

  1. 二分裂
  2. 出芽
  3. 由孢子囊釋放孢子
  4. 接合

解答:A or B

6.下列關於真菌的抵抗力之敘述,何者為錯?<96-2-57>

  1. 對乾燥、陽光和紫外線抵抗力較強
  2. 對一般消毒劑抵抗力較強
  3. 耐熱,60℃一小時不會被殺死
  4. 對抗細菌性抗生素不敏感

解答:C

7.黃麴毒素損害的主要器官是:<96-2-58>

  1. 肺臟
  2. 肝臟
  3. 腎臟
  4. 脾臟

解答:B

8.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所引起的鵝口瘡多見於:<96-2-61>

  1. 新生嬰兒
  2. 兒童
  3. 青少年
  4. 成年人

解答:A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真菌病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顯微照相下的一種真菌病(麴菌病)。中間為被白血球及壞死細胞環繞的義大利麵條狀的麴菌(Aspergillus),照片經HE染色。
肇因致病真菌
醫學專科傳染病學

真菌病(英語:Mycosis,複數型為Mycoses)泛指致病真菌感染動物或人类导致的传染病[1][2]。真菌病相當常見,許多環境或生理條件都會為真菌感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真菌通常透過吸入性或在皮膚上著生的方式感染,因此真菌病通常始於皮膚或肺部。有些真菌病只影響皮膚、毛髮等體表部位,不造成嚴重健康問題,有些則可以造成嚴重的全身性感染。全身性真菌感染更为严重,包括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肺囊蟲肺炎、曲霉病和毛霉菌病等[3][4],体征和症状范围广泛[3],浅表感染多造成皮疹[5]、皮肤内或皮下的真菌感染可能造成肿块和皮肤变化[3],更深层次或全身性感染可能会出现肺炎样症状或脑膜炎[5]。

真菌無處不在,但只有一些會引起疾病[2]。真菌感染發生在孢子被吸入、接觸皮膚或通過皮膚(例如通過割傷、傷口或注射)進入人體後,發生在免疫系統較弱者的機會較高,如艾滋病病患、服用皮質類固醇者或正接受癌症化療者。引起人類感染的真菌包括酵母菌、黴菌和能夠以黴菌和酵母菌形式存在的真菌,例如白色念珠菌可以在人體內存活而不會產生症狀,並且能夠引起健康人的淺表輕度念珠菌症,如鵝口瘡或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感染,以及無法自己抵抗感染的嚴重全身性念珠菌症[3]。

真菌病的診斷通常基於體徵和症狀、顯微鏡檢查、培養,有時需要活檢和醫學成像的幫助[4]。皮膚的一些淺表真菌感染可能與其他皮膚病如皮膚炎和扁平苔蘚相似。治療通常使用抗真菌药,通常採用乳膏形式、口服或注射形式,具體取決於具體感染及其程度。有些需要手術切除受感染的組織[3]。

真菌感染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佈並且很常見,每年影響超過10億人。據估計,2020年有170萬人死於真菌病[6],包括孢子絲菌病、著色芽生黴菌症足菌腫在內的幾種被忽视热带病[7]。其他動物身上也會發生多種真菌感染,其中有些可以從動物傳染給人[8]。

临床分類[编辑]

临床上,真菌病可依照感染的部位分成表淺真菌病、皮膚真菌病、皮下真菌病與全身性真菌病。

表淺真菌病[编辑]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表淺真菌病(superficial mycoses)的感染只侷限在皮膚與毛髮的表層[9],通常不是嚴重的疾病,但可能造成美容問題。常見的例子包括花斑癬(俗稱汗斑),為糠疹馬拉色氏黴菌造成,在皮脂腺中生長,發生於胸部、手臂、背部等,造成表皮較淺或紅棕色的色斑。造成這種真菌過度活躍的原因包括潮濕的天氣與免疫系統較弱時,但此病不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影響,用藥擦拭患部或天氣冷時就會自動痊癒[10]。

皮膚真菌病[编辑]

皮膚真菌病(cutaneous mycoses)的感染部位包括皮膚真皮、指甲及毛髮基部,雖不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威脅,但通常為慢性,不易治療,且不同於表淺性感染,皮膚感染常會刺激宿主的免疫反應。足癬即是皮膚感染的一個著名例子[11]。造成皮膚感染的真菌稱為皮膚真菌,相關疾病則常被稱為癬或皮癣菌病。皮膚感染通常是由毛癬菌(Trichophyton)、小孢癬菌(Microsporum)及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等三個屬造成,共約包含41種真菌。毛癬菌可感染皮膚、毛髮及指甲,小孢癬菌只感染皮膚與毛髮,表皮癬菌則只感染皮膚及指甲[10]。皮膚真菌的感染侷限於皮膚、指甲與毛髮等部位,即使在免疫缺乏的病人體內也不會擴及其他部位而造成全身性感染[12]。

皮下真菌病[编辑]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皮下真菌病(Subcutaneous mycoses)是真菌感染皮下組織及肌肉等引起的传染病。真菌通常是透過皮膚创傷進入皮下組織,形成溃疡、肿块,病程迁延且不易治療。有時甚至得動用如清創術的手術治療。皮下感染型真菌包括許多屬,所引發的疾病包括著色芽生菌症真菌足菌腫褐色絲菌症及孢子絲菌症等,其中前三種都只發生在熱帶地區[10]。孢子絲菌病則是申克氏孢子絲菌從手部傷口進入造成的感染,因為患者多為農夫或園丁而又稱「玫瑰園丁症」[10]。

全身性真菌病[编辑]

全身性真菌病(systemic mycoses)又可分為可分病原性(pathogenic)及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兩種,遍及血液、肺、腦脊髓液、耳、眼、尿道等,有致命的危險 [10]。長期服用抗生素的患者為高危險群,因為抗生素不僅殺死致病的菌種,也殺死正常存在人體的細菌,改變了口腔、腸道及陰道菌叢內的微生物平衡,並造成真菌的過度生長。愛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接受甾體治療者及接受化療者等免疫缺乏者受到全身性感染的風險也較高[13][14]。

病原性真菌[编辑]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造成病原性感染的真菌可感染免疫力正常的人群,其感染通常從肺部開始,並擴散至全身,且此類真菌常為溫感兩型性,意及在不同溫度下型態有所差異,在一定溫度之下為菌絲型,之上則為酵母菌(單細胞)型。常見的兩個例子為皮炎芽生菌莢膜胞漿菌,兩者均為北美洲常見菌種 [10]。

机会性真菌[编辑]

机会性真菌為人體之正常菌種,也存在于土壤和腐烂的植被中。这些真菌的毒力(virulence)或病毒性很低,只有在消耗性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影响免疫的治疗、或放射疗法时,才可以建立感染,称机会性真菌病(B48.7,ICD-10)或机会性真菌感染,目前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大多被笼统地归于未归类真菌病B48之下。典型的易感人群包括愛滋病患者、過度服用抗生素者、接受免疫抑制療法者、或遠端轉移癌症患者。最普遍的伺機感染性真菌為白色念珠菌(B37)及新型隱球菌(B45),其它如麴菌、根黴菌也屬此类,會對肺部造成伺機感染 [10]。

ICD-10分类[编辑]

在最新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CM中,已经明确分类的真菌病有13个。有些新发现的病种虽然病原菌已经被鉴定,但因为没有造成流行规模,目前没有独立成类,而是暂时被归于B48(未归类真菌病)之下。有些真菌病的致病菌没有鉴定清楚,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被归于B49(难辨认真菌病)。

  • (B35 ) 皮癣菌病(dermatophytoses)
  • (B36 ) 其他浅表真菌病(other superficial mycoses)
  • (B37 ) 念珠菌病(candidiasis)
  • (B38 ) 球孢子菌病 (coccidioidomycosis)
  • (B39 ) 组织胞浆菌病 (histoplasmosis)
  • (B40 ) 芽生菌病 (blastomycosis)
  • (B41 ) 副球孢子菌病 (paracoccidioidomycosis)
  • (B42 ) 孢子丝菌病 (sporotrichosis)
  • (B43 ) 着色真菌病 (chromomycosis)
  • (B44 ) 麴霉菌病(aspergillosis)
  • (B45 ) 隐球菌病 (cryptococcosis)
  • (B46 ) 合子菌病(Zygomycosis)
  • (B47 ) 足菌肿(mycetoma)
  • (B48 ) 未归类真菌病(unclassified mycoses)
    • 48.0 罗波氏真菌病:罗波氏病,瘢痕芽生菌病
    • 48.1 犀牛孢子菌病
    • 48.2 Allescheriasis
    • 48.3 地毛菌病:地毛菌胃炎
    • 48.4 青霉菌病
    • 48.7 机会性真菌病
    • 48.8 其它病因明确但未归类真菌病:非复制孢子肺病(adiaspiromycosis)
  • (B49 ) 难辨认真菌病(unspecified mycoses)

治療[编辑]

真菌病可用抗真菌劑治療,依照感染程度使用局部或全身治療。因為真菌細胞與人類同為真核,故對真菌有毒之物質通常也對人類有害,抗真菌劑通常藉真菌細胞膜上的脂質(麥角固醇,有別於動物之膽固醇)產生作用。如多烯烃類及唑類化合物,前者與麥角固醇作用,改變其細胞膜對離子的通透性而造成細胞質滲漏,後者則抑制麥角固醇的合成,又可依其構造細分成咪唑型與三唑型[10]。

其他抗真菌劑還有5-氟尿嘧啶(抑制DNA與RNA合成)、灰黃黴素(阻止微管形成)及碘化鉀(用於孢子絲菌症的治療)等[10]。

參看[编辑]

  • 致病真菌
  • 抗真菌劑

參考資料[编辑]

  1. ^ Dorlands Medical Dictionary:mycosi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3).
  2. ^ 2.0 2.1 Richardson, Malcolm D.; Warnock, David W. 1. Introduction. Fungal Infec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4th. John Wiley & Sons. 2012: 1–7 [2021-11-14]. ISBN 978-1-4051-705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8) (英语).
  3. ^ 3.0 3.1 3.2 3.3 3.4 Barlow, Gavin; Irving, Irving; moss, Peter J. 20. Infectious diseases. Feather, Adam; Randall, David; Waterhouse, Mona (编). Kumar and Clark's Clinical Medicine 10th. Elsevier. 2020: 559–563 [2021-11-14]. ISBN 978-0-7020-78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英语).
  4. ^ 4.0 4.1 Willinger, Birgit. 1. What is the target? Clinical mycology and diagnostics. Elisabeth Presterl (编). Clinically Relevant Mycoses: A Practical Approach. Springer. 2019: 3–19 [2021-11-14]. ISBN 978-3-319-9229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5. ^ 5.0 5.1 Fungal Diseases Homepage. CDC. 2021-03-29 [202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9).
  6. ^ Kainz, Katharina; Bauer, Maria A.; Madeo, Frank; Carmona-Gutierrez, Didac. Fungal infections in humans: the silent crisis. Microbial Cell. 2020-06-01, 7 (6). PMC 7278517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 PMID 32548176. doi:10.15698/mic2020.06.718.
  7. ^ Queiroz-Telles, Flavio; Fahal, Ahmed Hassan; Falci, Diego R.; Caceres, Diego H.; Chiller, Tom; Pasqualotto, Alessandro C. Neglected endemic mycose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11-01, 17 (11): e367–e377 [2021-11-14]. ISSN 1473-3099. PMID 28774696. doi:10.1016/S1473-3099(17)3030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8).
  8. ^ Seyedmousavi, Seyedmojtaba; Bosco, Sandra de M G; de Hoog, Sybren; Ebel, Frank; Elad, Daniel; Gomes, Renata R; Jacobsen, Ilse D; Jensen, Henrik E; Martel, An; Mignon, Bernard; Pasmans, Frank. Fungal infections in animals: a patchwork of different situations. Medical Mycology. 2018-04-01, 56 (suppl_1). ISSN 1369-3786. PMC 6251577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 PMID 29538732. doi:10.1093/mmy/myx104 (英语).
  9. ^ Malcolm D. Richardson; David W. Warnock. Introduction. Fungal Infec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2012. 2003: 5.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嚴啓泰、蘇慶華、商惠芳、楊定一. 16章 醫用真菌學. 實用微生物學. 偉華書局有限公司. ISBN 957-640-849-0.
  11. ^ Bell-Syer, Sally EM; Khan, Sameena M; Torgerson, David J. Cochrane Skin Group , 编. Oral treatments for fungal infections of the skin of the foot.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10-17. PMC 7144818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 PMID 23076898. doi:10.1002/14651858.CD003584.pub2 (英语).
  12. ^ Antimycotics,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7th, 2007, doi:10.1002/14356007.a03_077
  13. ^ Trent R. Malcolm, Peter V. Chin-Hong. Endemic Mycoses in Immunocompromised Hosts. Curr Infect Dis Rep.. 2016, 15 (5): 536-543. doi:10.1007/s11908-013-0387-4.
  14. ^ Who Gets Fungal Infection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7-01-25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外部連結[编辑]

分類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 ICD-10: B35 -B49
  • 9-CM: 110-118.99
  • MeSH: D009181
  • DiseasesDB: 28821

外部資源

传染病 · 真菌病及中孢子虫纲 (B35–B49, 110–118)

浅表性及皮肤性真菌病
皮肤真菌病):
癣(皮肤)
毛孢子菌病
(毛外/毛内癣菌,头发)

子囊菌门

皮癣菌
(癣)

部位

/头 (秃疮癣) · 体 (环癣, 园癣) · · · · 甲 (白色 · 甲下(远端/近端))
斗士体癣 · 叠瓦癣 · 难辨认癣 ·

病原

絮状表皮癣菌 · 犬小孢癣菌 · 羊毛状微小孢子菌 · 毛癬菌( 下颔毛癬菌 · 断发毛癣菌 · 许兰毛癣菌 · 红色毛癣菌)

其它

威尼克外瓶黴 (黑癣) · 何德毛结节菌/病

担子菌门

马拉色菌属 (花斑癬,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 丝孢酵母属 (白色毛结节菌病)

皮下、全身性及
伺机性真菌病

子囊菌门

雙態性
(酵母+霉菌)

爪甲团囊菌目

粗球孢子菌/普赛德斯球抱子菌 (弥漫性/皮肤/肺球孢子菌病) · 荚膜组织胞浆菌 (皮肤/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 · 杜氏组织胞浆菌/病 · 洛博芽生菌/病 · 巴西副球孢子菌/病

其它

皮炎芽生菌 (北美/南美芽生菌病) · 申克氏孢子絲菌/孢子丝菌病) ·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酵母样

白色念珠菌(口腔/食道/外阴/皮肤/抗生素抗生素/甲/甲沟/先天性/肛周/全身性念珠菌症, 念珠菌疹/间擦疹/尿布疹, 芽生菌性指间糜烂) · 光滑念珠菌 · 热带念珠菌 · 葡萄牙假丝酵母 · 卡氏肺孢子虫病/肺炎

霉菌样

曲霉菌 (曲霉菌病/肿, 过敏性支气管肺/原发性皮肤曲霉病) · 甄氏外瓶霉/病 · 裴氏/紧密/疣状着色霉 (着色芽生菌病) · 白地霉( (地霉病) · 波氏足肿菌 (波氏阿利什利霉病)

担子菌门

新型隐球菌/隱球菌病, 丝孢酵母属 (丝孢酵母菌病)

接合菌门/病

毛霉菌目/病

米根霉 · 印度毛霉 · 伞枝犁头霉 · 总状共头霉

虫霉目/病)

蛙粪霉/病 · 冠状/异孢耳霉 (耳霉病)

微孢子蟲/病

比氏肠胞微孢子虫/肠脑炎微孢子虫

中孢子虫纲

西伯鼻孢子菌 ( 鼻孢子菌病)

未分类

链格孢病 · 真菌毛囊​​炎 · 镰刀菌属/病 · 婴儿臀部肉芽肿 · 透明丝孢霉病 · 真菌性耳炎 · 暗色丝孢霉病

医学导航 · 真菌病

真菌 · 分類

疾病

藥物(抗真菌藥)

病理学:病症及ICD碼

疾病 / 失調 / 症候群 / 序列、症狀 / 醫學徵象、創傷等

A/B, 001–139

  • 傳染病/感染:細菌性疾病
    • G+
    • G-
  • 病毒性疾病
  • 寄生虫病
    • 原虫传染
    • 蠕虫病
    • 外寄生虫感染
  • 真菌病
  • 人畜共通傳染病

C/D,
140–239 &
279–289

癌症(C00–D48, 140–239)

  • 肿瘤

髓血液病(D50–D77, 280–289)

  • 贫血
  • 凝血病

淋巴免疫(D80–D89, 279)

  • 免疫缺陷
  • 免疫增生性紊乱
  • 超敏反應

E, 240–278

  • 内分泌疾病
  • 营养失调
  • 遗传性代谢缺陷

F, 290–319

  • 精神病

G, 320–359

  • 神经系统疾病
    • CNS
    • PNS
  • 神经肌肉疾病

H, 360–389

  • 眼部疾病
  • 耳部疾病

I, 390–459

  • 心血管疾病
    • 心臟疾病
    • 血管疾病

J, 460–519

  • 呼吸系统疾病
    • 阻塞性肺病
    • 限制性肺病
    • 肺炎

K, 520–579

  • 口腔颌面病变
    • 牙病
    • 唾液腺疾病
    • 舌病
  • 消化疾病
    • 食道疾病
    • 胃病
    • 肠病
    • 肝病
    • 胰腺疾病

L, 680–709

  • 皮膚病
  • 皮肤附件
    • 指甲疾病
    • 头发疾病
    • 汗腺疾病

M, 710–739

  • 肌肉骨骼疾病: 肌病
  • 关节病
  • 骨软骨病
    • 骨病
    • 软骨病

N, 580–629

  • 泌尿疾病
    • 腎病
    • 膀胱疾病
  • 男性生殖器疾病
  • 乳房疾病
  • 女性生殖器疾病

O, 630–679

  • 妊娠併發症
  • 产科并发症
  • 产褥紊乱

P, 760–779

  • 胎儿疾病

Q, 740–759

  • 先天性障碍
    • 先天性畸形

R, 780–799

  • 症候群
  • 醫學徵象

S/T, 800–999

  • 骨折
  • 脫臼
  • 扭伤
  • 拉伤
  • 半脱位
  • 頭部外傷
  • 胸部创伤
  • 毒物

傳染病与微生物学

学术领域
(病原体)
主要传染疾病
微生物学
(病原细菌)

  • 霍亂
  • 白喉
  • 麻风病
  • 鼠疫
  • 梅毒
  • 破伤风
  • 结核病
  • 伤寒

病毒学
(病毒, 朊毒體)

  • AIDS
  • COVID-19
  • 乙型肝炎
  • 流行性感冒
  • 麻疹
  • 脊髓灰質炎(小儿麻痺)
  • 天花
  • 傳染性海綿狀腦病

真菌病
(致病真菌)

  • 麴菌症
  • 念珠菌症
  • 皮癬菌病
  • 山谷热

寄生虫学
(原生動物, 寄生蠕虫)

  • 阿米巴症
  • 鉤蟲症
  • 疟疾
  • 血吸虫病

医用昆虫学
(外寄生物)

  • 蝨子
  • 糙蚌屬

相关人物

  • 贝林
  • 埃尔利希
  • 弗莱明
  • 詹納
  • 科赫
  • 李斯特
  • 南丁格尔
  • 巴斯德
  • 索尔克
  • 斯诺
  • 塞麦尔维斯
  • 北里柴三郎

相关议题

  • 医疗措施
    • 抗细菌药
      • 抗生素
    • 抗病毒药物
    • 非甾体抗炎药
    • 抗生素抗藥性
    • 疫苗接種
  • 感染传播途径
    • 感染源
      • 指示病例
      • 醫療照顧相關感染
      • 宿主
        • 自然宿主
    • 传播模式
      • 水平感染
      • 垂直感染
      • 基本传染数
      • 超級傳播者
      • 帶原者
      • 潜伏期
        • 病毒
      • 亞臨床感染
        • 无症状
      • 机会性感染
        • 易感个体
      • 突破性感染
  • 感染控制与非藥物干預
    • 消毒
    • 檢疫
    • 隔離
    • 接触者追踪
    • 筛查
    • 病媒控制
    • 控制传染源
    • 群体免疫
    • 法定傳染病
  • 新興傳染病
    • 人畜共通傳染病
    • 病原溢出
    • 跨物種感染
    • 新兴病毒
      • 抗原轉變
      • 抗原漂變
    • X疾病
    • 变异株
    • 新兴传染病研究与发现的历史
  • 消灭
  • 瘟疫
  • 傳染病歷史

微生物学: 真菌

分支

  • 民族真菌學
  • 地衣學
  • 海洋真菌
  • 藥用真菌
  • 真菌學
  • 真菌病
  • 真菌毒理學

結構
繁殖/孢子

  • 有性型/有性的: 接合孢子
  • 子囊孢子/子囊
  • 擔孢子/擔子/冬孢子
  • 無性型/無性的: 孢子囊
  • 粉孢子
  • 游动孢子
  • 厚垣孢子
  • 分生孢子

特化结构

  • 菌丝
  • 假根
  • 附着胞
  • 吸器
  • 菌核
  • 子座
  • 子实体
  • 菌丝体
  • 細胞壁

生長模式

  • 雙態性真菌
  • 黴菌
  • 酵母
  • 蕈類

列表

  • 真菌分类表

  •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分类
  •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维基共享
  •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主题
  •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专题

医学导航 · 真菌病

真菌 · 分類

疾病

藥物(抗真菌藥)

规范控制
下列何者不 屬於 表 淺 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

  • BNF: cb11932571v (data)
  • GND: 4290438-9
  • LCCN: sh85089198
  • NDL: 00571051
  • NKC: ph22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