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神經 是 什麼

Q:什麼是自律神經?

A:負責維持生命基本必要機能的神經,運作不隨意志改變。

自律神經支配著心、肺、腸、胃,以及其他內臟器官,是一套負責維持生命基本必要機能的神經系統,包括心跳、體溫調節、呼吸、消化、流汗……。也有人將之稱為自主神經,從字義上我們可以猜出運作,並不會受大腦意志的控制,例如大腦無法下令心臟不准跳動或者跳快些、跳慢些。 然而棘手的是,自律神經十分敏感,它雖不受大腦控制,卻很容易受到情緒、外部刺激等影響,進而出現運作不正常的情況。

自律 神經 是 什麼

Q: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A: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無法因應身體狀況相互調節,就是失調。

自律神經的組成有「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會配合身體狀況自動相互調節,例如交感神經促進血管收縮,副交感神經促使血管舒張。就特性來說,交感神經類似加油,副交感神經類似煞車。自律神經失調時就像是法拉利的油門碰上捷安特煞車,兩者無法相互調節,久而久之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大大小小不協調的症狀。

Q:自律神經失調會出現什麼症狀?

A:症狀多變且無典型症狀。身體不適卻找不到原因,極可能就是!

自律神經影響的部位非常多,由於它廣泛地分布於心臟、肺、食道、胃、腸、肝臟、腎臟、膀胱、生殖器等內臟,以及汗腺、淚腺、血管、氣管、骨骼肌肉等組織器官。失調時我們的身體可說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不適,舉凡肌肉痠痛、頭痛、頭暈、耳鳴、喉嚨異物感、皮膚發癢、心悸、胸悶、呼吸不順、腸胃功能不佳、多汗、頻尿……甚至全身倦怠、失眠、情緒低落都可能與之相關。倘若因身體不舒服就診,經過反覆檢查卻無法明確找到病因時,就要高度懷疑是否為失調所引起。

自律 神經 是 什麼

Q: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疾病?

A:環境壓力加上天生性格,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

自律神經是一套很奇妙的系統,雖然不受大腦控制,但卻很容易受到大腦作用的影響,例如緊張的時候,交感神經會亢奮;不安或憤怒的時候,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會不規律亢奮;悲傷或情緒低落時,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作用都會受到抑制。當我們長期面臨壓力且疲於應付時,自然有各種強烈情緒,這些都在在影響著自律神經。若是天生性格追求完美,或者過於敏感者,這樣的影響力恐怕加乘。時間一久,系統就如同失去彈性的像皮筋一樣,協調功能自然欠佳。

Q:自律神經失調要緊嗎?

A:短暫失調不打緊,長期失調會危害生理與心理健康。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應該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例如曾經因為某件事緊張、睡不好、頻跑廁所等,但通常事件過了症狀也很快就復原。上述現象便是自律神經正在作用,倘若平衡能力很高,即便短暫失調,神經機轉也能迅速好轉。然而,當自律神經系統長期平衡力不佳,上述症狀和神經功能變化就會持續存在,不僅造成身體不適,也會影響各器官功能。長久下來對生理、心理皆會帶來負擔與負面影響,例如大考來臨前會緊張地睡不好,但考試明明已經過了,卻仍然夜夜失眠。

Q:自律神經失調需要治療嗎?

A:需要,長期放任而不理會,身體、心理都會崩壞。

在健康維護、疾病防治觀念上,我們都認同「即早發現即早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也符合這原則。不少人對於自律神經失調抱持著輕忽,或者鴕鳥心態,常想著「忍一下說不定它就恢復正常了」、「靠自己調整一下可能也會好」,任由情況繼續惡劣,諱疾忌醫對病況本身並無任何正面幫助。當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已造成困擾,代表神經系統失去平衡能力已有一段時間,需要藉由醫學治療補充所欠缺的神經傳導物質,才能重拾平衡力。

Q:自律神經失調檢查的出來嗎?

A:客觀生理檢測能知道功能,醫師專業判斷更是重要

嚴格說來,醫學上認為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單一疾病,目前也沒有固定的診斷方式,但自律神經功能是可以透過儀器、測驗分析得知。目前認定比較正確的診斷標準可透過以下三種檢查:心律變異率(HRV)、呼吸時呼氣中二氧化碳濃度(CO2)、姿勢改變時的血壓。當然,除了透過儀器、檢測來確認自律神經功能良好與否之外,醫師專業的判斷更是重要,因為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多樣,若主治醫師缺乏通盤了解、經驗不足,也容易做出錯誤判斷。

Q:如果懷疑自律神經失調,什麼時候該看專科醫生?

A:休息過後身體一樣不舒服、看其他醫生接受治療,病況也沒什麼改善時。

影響的是組織器官表面上的神經功能,器官本身並沒有損傷。因此,很多人身體感覺不舒服去就診,接受儀器檢查後,往往查不出問題。此外,自律神經失調也會造成廣泛性影響,例如增加肌肉張力,造成頭痛、全身肌肉痠痛等。治療上只能針對症狀給藥,甚至輕描淡寫告訴你「沒事」、「一切正常」、要你放鬆。但以上對策都無法讓失調的神經恢復正常,所有不適症狀還是持續出現。建議大家,如果不管再怎麼休息、放鬆、治療,身體都還是感到不舒服,就該懷疑自己的問題是否為失調症,且應該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

Q:應該掛那一科?

A:自律神經失調專科

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單一疾病,因此台灣目前尚欠缺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不過臨床可發現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口確實逐漸攀高。比較遺憾的是自律神經失調專科仍是少數,許多患者依舊夾在各大科別中,面臨「逛醫院」的窘境。自律神經失調看專科門診是最好,而台灣各大醫療院所目前精神科、神經內科、身心科也能提供協助。實際上針對診斷而言,專業醫學背景是基本且必須,但更為重要的是醫師能理解患者的症狀。失調症彷彿千面女郎,若醫師缺乏全面了解,與患者的溝通可能無法順暢,容易下錯誤的判斷。

Q:自律神經失調能怎麼治療?

A:治療分三階段,一開始需使用藥物,協助神經回穩。

治療可分為三階段,分別是:急性期、緩解期、保養期。急性期與緩解期需要搭配藥物,視患者症狀程度調整用量。一般人聽到治療需要用藥,都會試圖了解是否有機會不使用藥物。當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無法改善,意味著自律神經失去平衡,且沒有辦法靠自身能力恢復正常,這時藥物治療才是正確的。就如同骨折的人需要上石膏而非補鈣、正鬧牙痛的人需要根管治療而非好好刷牙、檢查出近視需要配戴眼鏡而非閉眼休息,藉由藥物先讓神經傳導回歸正常,才是自律神經失調治療的首要之務。隨著神經功能漸次改善,藥量再跟著遞減直到不需用藥。

Q:自律神經失調能根治嗎?

A:可以的,及早面對及早治療,效果更好。

當然可以根治,而且越早治療效果越顯著。失調所導致的所有症狀都是一個個訊號,提醒你功能不佳,需要調整。就如同多數疾病一般,越早發現,治療時程越短,治療效果越顯著。若確診較晚也不用擔憂,雖然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治療,但只要遵照醫囑好好配合,定期回診,一樣能根治。

自律 神經 是 什麼

文章日期:2018/12/21


自律神經失調不會立即危及生命,但症狀若長期困擾病患,不但損傷身心健康,也影響生活、工作、學業及人際關係。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加強對「自律神經失調」的認識,並做好保健,幫助自律神經維持在最佳狀況。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autonomic nerve system)是不受大腦控制的神經,掌管全身的血液循環、器官內臟及免疫荷爾蒙三大系統,身體內的呼吸、心跳、排汗、體溫、生殖及分泌等功能,都是由自律神經掌控的。
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是自律神經的二大主角,二者作用相反。交感神經負責消耗身體能量,副交感神經則負責保存身體的能量,讓身體能休息、睡眠等。如果把身體比喻成一部車子,交感神經是負責催油門,副交感神經是踩煞車。當二者配合無間、運作協調,身體就能處於健康和諧狀態,進而維持身心健康。

自律神經失調是如何產生的?

健康的自律神經系統應該是在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間保持平衡,如果在該興奮的時候不興奮、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長期下來,協調關係就會失衡,引發自律神經失調。

什麼因素誘發自律神經失調產生?

主要來自環境壓力與天生性格,此外,體質、不良飲食習慣、不正常生活型態及內在臟腑機能的不協調等皆是因素。尤其現代人面對著高壓的工作、生活及學習環境,加上人際關係緊張、休息不足,使得交感神經失調的發生就越來越普及。

從頭到腳看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身體部位症狀
頭部 頭痛、頭重、頭暈、發熱感、偏頭痛等
眼睛 眼睛疲勞、乾澀、眼痛、眼皮很重、難睜開眼睛、視線模糊等
耳朵 耳鳴、耳塞感、聽力異常、梅尼爾氏症等
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
口腔 口乾舌燥、口腔痛等
咽喉 喉嚨發癢、喉嚨有卡卡、塞住感覺,吞嚥時有異物感及想要咳嗽的感覺等
皮膚 皮膚過敏、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等
汗腺 容易流汗、手心腳心多汗,即使不熱也會流很多汗,尤其是緊張時;或是出現即使熱也不會出汗的現象
呼吸器官 呼吸不順暢或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甚至過度換氣
胸腔 肋間神經痛
心臟 心跳很快或很用力、胸悶、心悸、胸痛等
消化器官 沒食慾、噁心、胃發熱、胃痙攣、胃痛、胃脹、打嗝、消化不良、容易放屁、便秘或腹瀉、胃食道逆流等
泌尿器官 膀胱神經性頻尿、排尿困難、排尿後不適感、殘尿感等
生殖器官 外陰部搔癢、生理不順、陽萎或早洩等性功能障礙
血管循環系統 血壓起伏變動、起立性暈眩等
內分泌失調 臉潮紅、經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
肌肉、關節 肩頸僵硬痠痛、腰痠背痛、全身肌肉疼痛、關節倦怠或無力等
四肢 發麻、發抖、發冷或發燙、指間有電流感等
全身症狀 倦怠、過勞、全身無力、不想吃東西或飲食過度、失眠、淺眠或多夢、白天賴床睏倦、頭暈眼花、發冷、發熱感等
精神情緒 容易緊張、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理解力下降、腦神經衰弱等

有哪些疾病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

很多疾病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其實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但幾乎不為病友所知,下列是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疾病──

  • 循環器官系統 高血壓、姿勢性低血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

  • 呼吸器官疾病 氣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等。

  • 消化器官疾病 胃潰瘍、腸漏症、胃癌、大腸癌等。

  • 肝臟膽囊疾病 慢性肝炎、肝癌、膽囊炎等。

  • 腎臟疾病 腎臟炎、尿毒症等。

  • 胰臟疾病 慢性胰臟炎、胰臟癌等。

  • 血液疾病 貧血等。

  • 內分泌疾病 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不足、腦下垂體低下等。

  • 免疫系統疾病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

  • 皮膚疾病 心因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青春痘、圓形禿等。

  • 神經疾病 巴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等。
此外,肥胖、癌症、憂鬱症、經前症候群、過度換氣症候群、恐慌症、神經性嘔吐症、偏頭痛、肌肉緊張性頭痛、膀胱過動症、梅尼爾氏症、更年期障礙、陽萎早洩、過動症、自閉症等,這些疾病可能都是因為該器官的自律神經失調而造成。
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時,先找相關醫師就診,進行器官的相關檢查,例如心悸、胸悶痛找心臟科、喘不過氣找胸腔科、脹氣胃痛找腸胃科、憂鬱或焦慮找精神科等。若檢查都沒有異常,就要朝自律神經失調症考慮。

【延伸閱讀】

■ 梅尼爾氏症候群

■ 洞悉氣喘發作的先兆 從生活調養預防氣喘

自律神經在哪裡?

Q2:自律神經在哪裡自律神經是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二者所形成,兩者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會配合身體的狀況自動相互調節。 交感神經以脊髓的胸部與腰部為中心,作用於皮膚、血管、內臟等,並廣泛分布於如心臟、肺、食道、胃、腸、肝臟、腎臟、膀胱、生殖器等身體器官。

什麼自律神經?

自律神經分布在脊椎兩旁,分為交感及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主亢奮、提高專注力;副交感則負責抑制、讓人放鬆。 當兩者失去平衡,就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常見症狀包括失眠、心悸、姿態性低血壓、腸胃功能不佳等,夜深人靜時最明顯。

什麼是自主神經系統?

自主神经系统(英語: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縮寫為ANS),又称植物神经系统(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VNS),与躯体神经系统共同组成脊椎动物的周围神经系统。 所谓“自律(自主)”,因为未受训练的人无法靠意识控制该部分神经的活动。

自律神經失調什麼意思?

根據美國克里夫蘭診所資料,自律神經失調(Dysautonomia)是指因自律神經(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的問題所引起的症狀。 自律神經系統控制著非自主(無法以意識控制)的身體活動,例如心跳、呼吸、消化等。 當自律神經系統運作不良,可能引起心臟、血壓、呼吸、排尿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