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什么意思?

解釋

孝或孝道、孝敬,是儒教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尊重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意願,互相包容體諒,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 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是儒家家庭倫理的核心,且很多故事皆以「孝敬」為主圖. 華人彼此間常常會很有不一樣的宗教信仰,但孝順的觀念在華人之間是共通的,據史學者裴達禮(Hugh D.R. Baker)所言,對家庭的尊重的觀念,是各種信仰的華人間唯一的共通點.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 、孝敬、孝養、孝承等. 孝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 . 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就應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止於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開始.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任何一个社会想正常运转,都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秩序,而传统中国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基石是家庭,所以传统社会的社会秩序就是建立在父子、夫妻这两个组成家庭的人伦关系上的

所以传统社会的孝本身就具有维系社会秩序的意义,所以传统社会的孝本身就和社会秩序联系在了一起。

而当下的中国已经是一个高流动、半陌生人的现代社会了,而现代社会强调的是个人价值,所以当下的中国社会基石是建立在个人权利保护之上的,为了保护个人权利,需要国家,但国家对个人又太过强大,所以就需要舆论以及各种小共同体进行额外的保护来平衡国家的压力。而家在当下的中国,能否视为一个小共同体,可能还要看流动性的高低了

所以今天的孝已经没有了社会治理的意义,而是回归了亲情上的、人伦上的关爱与照顾。

此其一也。

在儒学的理念中,从来没有单方面的义务,而且从来都是上位者、先进者、达者垂范在前的,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君先有君的样子、父先有父的样子,然后臣、子景从,所以今天的孝也同样是如此,即回归父慈子孝,既然是个人权利彰显的时代了,那父自也要体谅子、尊重子,子也自然要孝、要照顾父。

至于谁多谁少、谁先谁后的,乃家务事耳,不管如何,维系双方的是亲情、是彼此的体谅,这才是最重要的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有深爱做根,才能称之为孝。

父母对子女的慈是爱,子女对父母的孝也是爱,只不过是换了个不同的说法而已。

有慈爱这个词,却没有孝爱,因为没有爱的孝不是诚孝,而很多人并不理解何为孝。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题主有兴趣看看《孝经》,简明易懂。

关于孝道,汉代著名经学家赵岐所做的《十三经注》早就有完备的权威性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意思是不孝顺有三种情况,不孝的第一种就是明知道父母做的不对,还曲意奉承,不加指正,从而让父母处于一种不仁义的境地;第二种不孝就是家里很穷,父母亲人生活很困苦,还不努力居官食禄(今天和可以延伸为赚钱养家);第三种不孝才是不结婚生子,让家里断香火。《左传》也载:“父慈而教,子孝而箴”,说父亲慈爱教养子女,孩子孝敬父母,对父母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规劝。而孔子提倡的孝道更是建立在“仁”的哲学前提之上,他强调要在人格上敬重父母并给予他们精神慰藉,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孔子还提出了“几谏”的原则: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中的真正孝道绝对不是今天到处被宣扬的“一味顺从父母”!


苏辙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除了极端例外的情况,几乎每一个人在没成家之前或者刚成家之后都有心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让自己的父母过得开心快乐,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是在相处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照顾下一代或者父母身体不方便等原因必须要住在一起的时候,婆媳关系或者两代人在日夜相处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一般习惯向自己信任的人倾诉或者借助发达的网络来寻求解决的办法。但是周边的人给的是什么建议呢?无非是“父母年纪大了,多担待一点吧!”,“你小的时候父母生你养你付出了那么多,现在是你回报的时候了!”。

而网络上的态度基本分两派:一派是“父母皆祸害”的拥趸者,看到的都是父母的那些恶心事儿;另一派就是挣扎着要做一个孝顺宝宝的人,他们写文章,努力说服自己和别人“百善孝为先”、“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孝顺父母是最大的德行,是积累阴德福报最快的方式”、“要感恩,羊有跪乳之恩人有感恩之情”(羊跪着吃奶纯粹是为了吃奶方便,有些人极喜欢把自己的道德伦理和别有用心的思想强加给根本就不是人的动物们,硬生生地把物种都不同的其他生灵强拉入人类之间的情感和利益纠缠),这一类在和父母相处问题上精神处在分裂边缘的宝宝们极喜欢把父母描述成为了子女含辛茹苦的人,把父母的白头发说成都是为了子女操心操劳才白的,这样在心理上就可以把父母对自己的“作”合理化:父母都为自己付出这么多了,就忍受一下他们的坏脾气和对自己人生的指指点点吧!可是忍让和退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直到今天,因为婆媳关系而妻离子散的例子也依然不少。

绝大多数父母确实是发自内心疼爱孩子的,为了孩子们确实也牺牲了自己的很多时间和金钱,但是一个人的人生会因为不生育抚养孩子就不辛苦了吗?不生养抚育孩子头发就不白了吗?不生养抚育孩子就能长生不老了吗?“请父母们不要把自己辛苦的人生都怪罪到孩子身上,孩子们也不要真以为自己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可以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让一个原本幸福快乐的人一辈子都过得很辛苦很不幸!


有些人不停地灌输父母生养子女是父母给子女的恩德,父母生养子女确实是恩德,但是另外一方面,父母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也享受到了天伦之乐,没孩子的时候烧香拜佛求个孩子,孩子出生了欣喜若狂喜极泪下也是常有的事情,很多孩子在五六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家里打扫卫生、做饭洗碗等分担家务,从这个角度上讲,把孩子照顾好、培养好应该是父母的本分,是父母天经地义的义务,没有照顾好、培养好孩子应该觉得很羞愧才对,哪里还来的底气说自己生养孩子孩子倒成欠债的了?所谓“母慈子孝”是一种通俗的因果关系,如果把孝道看作是单方面的、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的,这本身就违背了世间事物存在的根本法则,这世间有不需要因缘和合而成的事情吗?

孝道”的内容是子女与父母的相处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强调: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有几个原则:相互性、交换性、平等性、真诚、自我价值保护和情景控制原则。子女也是人,而不仅仅是父母用来谋取自己晚年利益的工具!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而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报恩,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消磨孩子诚挚的的感激之情,让自己和孩子们徒增生活本身之外更多的痛苦和精神、物质压力。长期处在一种紧张、防御、不和谐的关系中,老人和孩子们都很容易在精神上产生压抑、苦闷的情绪,孩子们生活事业甚至身体都会受不好的影响,老人更容易因此免疫力低下,患各种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不仅给儿女增加经济压力,自己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


这里说说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是元代出现的,元代是一个什么朝代呢?一、政府公开倡导摧残幼女:沈德符在《万历野荻编》中记载:“嘉靖中叶,上饵丹药有验,至壬子冬,命京师内外选女八岁至十四岁者三百人人宫。乙卯九月,又选十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盖从陶仲文言,供炼药用也。其法名先天丹铅,云久进可以长生”;二、强迫妻妾卖淫作私娼赚钱是公开现象:如《元典章》卷45《刑部七》载,民户王用不事产业,游手好闲,逼令妻阿孙、妾彭鸾哥为娼接客觅钱。每日早晨王用出离本家,至晚归时,若觅钱不敷盘缠,妻妾便遭到他一顿毒烈拷打。还有丈夫厚颜无耻地找来媒人,以“合法手续”迫妻犯奸的[2](卷45《刑部七》诸条);三、其他如公公强奸媳妇,娘家兄长只向亲家索要“打合钱物”便相容隐,后夫强奸前夫儿媳,妻子告上法庭,官府只断其与后夫离异,而对后夫的恶劣行径则不作任何惩罚,妻子被人强奸,丈夫不诉诸官府,只找凶手要讫布四十疋以“私了”,甚至有将妻前夫未出嫁之女多次强奸者,有仗酒让同辈与自己的妻子相奸者[2](卷45《刑部七》)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二十四孝强调的就是对父母绝对的服从和忠诚,它不仅不符合传统孝道的理念和精神,有些更是赤裸裸地灭绝人性、无视常识甚至直接与传统孝道相矛盾。比如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不仅与不孝有三的第三种情况直接冲突,还大肆提倡毫无人性杀死自己亲生孩子的犯罪行为,能提出来这个观点就让人匪夷所思了!竟然还能广为流传!真是让人疑惑!卧冰求鲤的故事是说王祥为了让经常虐待自己的继母(再手动强调一遍:是经常虐待自己的继母)吃到鱼就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把冰融化了后跳出来一条大鲤鱼。但是为什么不是直接凿开冰层而是用体温使坚冰融化?冰不坚则人不能卧,一卧便沉到了河底,但是冰厚到可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用人的体温是否能暖出一个窟窿呢?这到底是人性的沦丧?还是精心编制的骗局?更多详情请同学们查看《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孟宗哭笋、卧冰求鲤、啮指痛心,有没有科学上的合理性》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91796#answer-45830248。其他诸如一个十四岁的姑娘如何从一只大老虎口中把已经被咬住的父亲解救出来(对,你没有看错,是十四岁!是姑娘!是一只大老虎!是一个已经被老虎咬住的爹!)、如何尝粪也是被封为孝敬父母之楷模的例子广为流传! 柏杨先生在《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说道:中国人把爱心更加精密的分类,而各给予一个专有名词,君王爱人民称“仁”,人民爱君王称“忠”;父母爱子女称“慈”,子女爱父母称“孝”。传统文化中,“孝”是基本的善行,因而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种单纯的纯洁感情,羼入政治成分,孝行遂被聪明的人利用,当做升官发财的工具。


孝敬父母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如果说以前在父权社会把自己搞成孝顺的网红还可以直接兑换功名利禄,那么今天每个人在人格上独立平等、大家要互相尊重的普世价值观已经成为了国家提倡并且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共识。在和子女相处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只一味地倚老卖老,还对孩子们进行道德勒索除了暴露自己素质低下,思想陈旧落后,早就不能成为大家为自己站队的理由了。何况以前维护自己的孝子形象还能或直接或间接地兑换现实的物质声名利益,现在这一点物质利益的驱动也没有了呢!如果前辈们不意识到这一点,还一味按照自己的观点作天作地,把子女对自己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作完了再哭诉子女不孝顺自己老年孤独没人心疼关爱,情景确实是非常悲凉,可是也真是没有什么可以同情的呢!

我们当然不赞成受之无愧的享乐主义,把父母的恩义当做理所当然,变成一个对父母都麻木不仁的人。我们赞成父母和子女以智慧和真挚的情感对待彼此,各自在人格上保持独立,互相尊重,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相互扶持。老人年纪大了,虽然身体在行动上会变得缓慢,体力和精力有衰减,但是老年人的意识跟年轻人是一样的,衰老和死亡都不是一个人学习的终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学到老、活到老,没有任何人可以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如果要活得好,就必须得不断接触新的东西,把正确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人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学习,更可怕的是学了无数错误的知识还要用那些错误的知识强行指导孩子们的人生。即使是正确的知识和道理,一般来说也只适用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当环境和条件改变的时候,原来很适用很正确的知识和道理,很可能就变得不适用了,甚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一味地坚持固有的想法还会给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造成更多的困惑和痛苦。

父母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从自然情感上倾向于为自己甘心奉献和祝福的亲人,我们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健康快乐、渡过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这是孩子们诚挚的心愿,也是社会上几乎所有人的心愿。孩子们也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跟父母相处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阶段,协调好自己父母与妻子、丈夫的关系;做父母的,年纪大了,体力活可以少干或者不干都可以,但是千万不能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国家政府、孩子们和社会上的人是真心想让老人们过得好的,国家对老人有很多优惠政策,出门很多人会主动给老人让座,孩子们更是给自己买衣服买吃的给零花钱,跟父母有问题了也积极去寻找解决之道。老人家老了,即使不能给孩子们留下一些物质财富,也要努力做一个善良的老人、智慧的老人、和蔼可亲的老人、心胸宽广的老人、有知识有修养的老人,这样不仅自己可以获得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即使百年以后,孩子们向孙辈们说起自己也是一个正面的学习榜样。

孝是什么意思?

釋義 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孝養、承等。 指為了回報父母的养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愿行事。 但若父母行為所偏差時,就應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为什么中国人十分重视孝道?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 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如何实践孝道?

照顧好自己,不讓父母擔心是一種孝順。 第二、聽從父母的教訓。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平安、有好表現,如果有違背這些事情,父母就會擔心並且教訓子女,所以為人子女的應該聽從父母的教訓,讓父母放心。 第三就是要認真求學。

中国人说的 孝 是什么意思?

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有一种说法叫做“ 百善孝为先”, 意思就是孝是最重要的美德。 “ ” 的意思是, 尊敬自己的父母、 祖先, 以及其他长辈。 善待和尊敬长辈, 称为“ 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