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可 使 由 之 不可 使 知之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

孔子说:“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读】

愚民思想

孔子的这句话,包含着浓厚的愚民思想,被后世许多统治者奉为治国信条,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流毒至今未消。孔子虽是圣人,有着高深的修养和深湛的智慧,但是,作为一名贵族,他一切理论的着眼点,皆在于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说出这样的话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学者,都觉得愚民政策不是善政,不喜欢儒家的人对此口诛笔伐;正直的儒家知识分子,抱着为尊者讳的信条沉默不语;还有一些人千方百计为孔子辩护。其实,辩护完全没有必要,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愚民思想,承认这一点,无损于孔子的伟大,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检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冷静面对这份遗产,剔除其中糟粕,更好地走向未来。

仔细阅读《

论语

》就不难发现,孔子的很多言论,都是在维护统治者利益。既然立场如此,说出不利于民众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况且,以孔子传人自居的

孟子

也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话里也包含着愚民意味。

愚民思想所来由自,源远流长。比如西周时期,国家制定的法律都藏在官府,不向天下公布,民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这就是所谓的“法不可知,则为不可测”。统治者认为这样做,可以收到威慑百姓的效果。直到

春秋

前期,郑国大政治家子产觉得这样做弊多利少,才把法律公之于众。春秋战国时期,愚民思想似乎成为一种思潮,许多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愚民主张。当然,孔子也不例外。

对统治者来说,愚民和弱民都便于行政管理,也便于使用民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利于统治者建功立业。譬如一个决策,自然会有利有弊,如果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讨论,很可能会议而不决。不让民众知道要办的事,领着他们闷头干,能减少争论,快速建功。也就是说,这种思想有利于发挥执政者的领导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这是愚民政策对国家有利的一面,也许是孔子说这句话的本意所在。但是,与愚民政策带来的危害相比,这种好处可以说不值一提。愚民思想扼杀民间智慧,阻碍社会进步。把大量的民众培养成傻瓜,束缚他们的头脑和力量,实际上是大幅降低全社会的智力水平。故意造成这种官强民弱的社会格局,是一种弱势平衡,从内部看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一旦与外部竞争,其缺点就会明显暴露。宋代弱民,被元所灭;元代愚民,被明所灭;明代愚民,被清所灭;清代愚民,在近代史上受尽列强的欺侮和凌辱。

统治者推行愚民思想,动机并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更多的是为了君主本人或统治集团的私利。这种做法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在愚民措施推行后,统治者会肆无忌惮地盘剥百姓,奴役民众。一次次的渔侵,老百姓都会因愚昧而忍耐,这样就助长了统治者的贪欲。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压榨和盘剥,老百姓都不会反抗,甚至把民众逼到死亡线上还不知收敛,结果物极必反,民众忍无可忍时,会爆发出极为骇人的反抗力量,毁灭一个王朝。东汉、唐朝、明朝都是被这样的毁灭性力量所摧毁的。

其次,愚民政策实施后,统治者就会觉得自己要比老百姓高明得多。久而久之,就会自高自大。这时,狂妄的统治者就会听不进任何反面意见,决策水平越来越低,以致错误连连,就像一头疯狂的蠢驴,拉着国家这辆大车,冲向悬崖或泥潭,导致国家的覆灭。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弊大于利,是一种陈腐落后的思想,完全应该予以抛弃。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应该彻底否定。开启民智,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真正崛起。

在《论语泰伯第八》中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历来众说纷纭,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99388

理解这句话,很麻烦,首先我们必须客观,即评判者不能是孔子的粉丝或仇人,第二,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他作为一个教育家,创立一套理论体系,这就要求自圆其说,不能前后矛盾、朝三暮四。所以我们必须放到整个《论语》所构建的体系中去解读。

解读的起点是断句,这是我国古文最麻烦的地方。

断句有以下几种:

第一:民,可使,(则)由之;(民),不可使,(则)知之。

第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第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解读的基础是字义。

首先是“民”。

《学而第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首先,从这一句中,我们知道“民”和“人”是不一样的。

《学而第一》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这里的“人”,应该是指那些关心国家大事,想要参与进去的人,即所谓的“学成文武艺”准备“卖与帝王家”的人,在《论语》中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人。而“民”则是那些没有“行有余力”的。所以有所为的仁人志士,没有仁民或志民。

是不是这样的呢?

不是。这只是《论语》中的“人”的一部分意思,而不是全部意思,即还泛指人,如《颜渊第十二》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翻遍《论语》,“人”与“民”的差别在于,“民”是使唤的对象,“人”则不是。和“民”在一起的,都是“使民”、“养民”、“临其民”、“务民”、“足民”、“博施于民”、“教民”。这些都是“民”作为宾语。如果“民”作为主语,则有“民免而无耻”、“民服”、“民不服”。

第二个字是“可”。

翻遍《论语》,“可”就是可以,“不可”就是不可以。

第三个字是“使”。

翻遍《论语》,“使”有使用、使唤、指使、驱使之义,还有让、致使之义,如《八佾第三》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第四个字是“由”。

翻遍《论语》,“由”有个意思,一是作为人名指仲由,即子路。二是作为动词是指遵三循、依据,如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三是作为名词是指路径,如《子罕第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第五个字是“知”。

《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是知晓、了解、明白之义。

《为政第二》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里最后一个“知”,不好翻译,就是说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就是真正的知道。这一点很难达到。

《公冶长第五》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这里是推理出。

《雍也第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里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第六个字是“之”,这个不能确定,得看具体的上下文。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猜测这三种断句的意思。

第一:民,可使,(则)由之;(民),不可使,(则)知之。

首先,这里的“民”是名词。

其次,这里的“可使”,应该是可以被驱使,或者说是乐于被驱使,参见《孟子·梁惠王》:“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最后,这里的“由之”,参照“使民以时”,可以认为是指遵循某种规律,或规则。比如《孟子·梁惠王上》:“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生产生活,还有别的,比如打仗,都必须遵从某种规律,或规则。

这时,可以看出,前五个字是描述一种状态,即军爱民,民爱军,军民鱼水情。

我们知道这是理想状态,实际情况永远是有利的事情就乐意干,没有利益的事情,就不干。至于刀架到脖子上,那就无所谓了,即不存在“可”和“不可”的问题。所以这规律,不仅仅是指自然规律还有人作为动物的规律,所以孟子讲的都是对“民”有利的事情。参见《公冶长第五》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这样,后五个字一定是另一种状态,即“不可使”的状态,即“你看我如尘土,我看你如仇寇”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现在人都知道领导最需要进行的事情是调查研究,搞清楚“民”为什么不愿意?为什么消极怠工、阳奉阴违?这调查研究,就是“知之”。

第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断句,最好的解释是,这里的“之”被认为是方针、政策、路线、思想。

整句话是说,如果民众都是好民众,那么让民众遵循着我们的方针政策;如果民众不是好民众,那么让民众知晓我们的方针政策。

这里所涉及到的是民众教育问题,即开启民智或者洗脑。

这种解释和前一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相符合,所以清代刘宝楠把这两章连接起来合为一章。

关于孔子开启民智或洗脑的证据,参见

《为政第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第二》季康子问:“使敬忠以劝,如之何?”于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子路第十三》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之)民战,是谓弃之。

第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断句,根据我们的讨论,只能是 民,可使(民)”由之;不可使(民)”知之。

即这里的“民”是动词,即使民。整句话的意思是,使民这种事,可以让民众遵循我们的方针政策,但不可以让民众知道我们的方针政策。

这句话,听上去比较别扭,但实际上做起来是很爽的,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但我们实际上是要实行的是共产主义制度。

写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至于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请自己判断。

至于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中的内容,这里不予讨论。古代书籍的流传是手抄本,往往读者的批注和作者的原文相混合,我是搞不清楚的,我只讨论大家遵循的版本。

还有一句,有人说:

靠故事讲句读那是南怀瑾跟于丹干的事儿,所有不依靠注疏、前人研究就下结论的判断都是「耍流氓」。

我想说的是只依靠注疏和前人的研究就下结论的也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