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上 最 快樂 的 人 心得

  • Jul 21 Sat 2012 20:07
  •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經科學檢驗、被美國「時代雜誌」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詠給.明就仁波切,曾為恐慌症困擾十三年,有時甚至想死,「都是靠禪修才變得快樂」。 

世界 上 最 快樂 的 人 心得
明就仁波切9歲時,一位智利籍的知名神經科學家蘭西斯寇.斐瑞拉前往尼泊爾,追隨他的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學習禪修。當時年紀尚幼的明就仁波切,即對大腦、神經系統、太陽系、黑洞等現代物理學、生物學與天文學展現高度興趣,而斐瑞拉也樂於指導這位小小仁波切,也就在當時,明就仁波切發現了佛法與現代科學並無多大差異,將兩者結合對照的念頭,於心中開始萌芽。長大成人後,明就仁波切不改其志,和許多科學家進行討論,他發現「量子力學」與「神經學」的原理和佛法相對應。「量子力學和佛法空性的概念近似,科學家深入觀察原子內部運作時,發現無論是能量、時間、空間都失去了意義,好像真空狀態般,一無所有;而約末2500年前,佛陀就發現原子無常的道理,古代印度沒有高科技的電腦、設備,佛陀卻能透過智慧發現真理。」不過,明就仁波切強調,若只停留原子是一無所有的層次是很危險的,因為佛法又言:「真空妙有,空性是俱足一切的。」亦即,空性並非一無所有,而是一切的基礎,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禪修 克服恐慌的法門 
另一方面,明就仁波切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分析禪修為何會改變人腦的運作。他表示,人類腦部的神經元會將自身的經驗連結觀念與情緒,而變成自己的慣性念頭、直接反應。「禪修」則是練習將新的神經元連結模式取代舊的連結模式,以改變腦部的運作方式,而這也是佛法「如何」能造成痛苦的內在習性斷除,及其背後為什麼有效的原因。他以自身為例,年輕時他患有恐慌症,十三歲時他前往印度的智慧林進行三年的閉關課程,第一年時恐慌症開始發作,焦慮、身體緊繃、喉頭緊縮、眩暈等症狀都傾巢而出,非常痛苦。當時明就仁波切在第一年的尾聲時,捫心自問:「還有兩年,我要持續這種不快樂的狀態,還是要專注於師長教導的禪修上?」後來他下定決心,連續三天他都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利用恐慌症當作他禪修的助伴,「當時,恐慌症就像我的老師般」他道。結果,三天後恐慌症就消失了。他在書中表示:「禪修後,我開始認識到困擾我多年的念頭和情緒,其實是脆弱且剎那即逝,不像表相看起來那般真實,一旦我不再相信它們告訴我的事後,我開始看見心的本性。」也由於他有這段成功超越自我,克服恐慌症的經歷,他特別明白人們被痛苦纒繞的心情。他指出,生活中的負面情緒、煩惱都是由兩個錯誤產生的。「第一,你把它當作是你的老闆,隨之起舞,跟著負面情緒告知你的訊息走,讓它控制你;第二,你把它當作你的敵人,急欲擺脫它,就會助長它的氣焰。最好的方法,是把它當作你的朋友。」如何落實?首先就是學習禪修的第一步驟「修止」:只是單純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念頭,純然地觀照自心,不要抵抗或擺脫,就是「看」著它,這就像是一種「不帶評論的覺知過程」,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情緒,有什麼念頭,而不被它牽著鼻子走。之後再利用它來修習慈與悲,最後則是將它提升為修持空性的助緣。快樂來自清明的心 
此外,禪修能幫助大家建立「正念(mindfullness)」,明就仁波切表示「mindfulness」翻譯成「正念」其實並不恰當,它是意指「內心清楚的明白,全然的清明、了解與覺知,也就是『了了分明』的心,單純安住在心的清明本質中」。快樂就是來自於「清明的心」他坦言:「人的心就像是在空中搖曳的旗子,隨著情緒、困擾搖擺不定,而若清楚了解自己的心後,就不會受到情緒、煩惱左右,人心就自由了,而快樂自然來。」那何謂「快樂」?他道:「是一種持續性的自在、喜悅,而這種感受是由內心所得,非依賴外在事物。」他並指出,如果你認為遠方是快樂的,那麼就表示自己這方是不快樂的,那你永遠都快樂不起來,因此關鍵是如何轉化自身的痛苦為快樂,才能真正到達快樂之境。當心自由了,即使面對麻煩,你都會認為它可以增長自身的快樂、智慧,屆時無入而不自得,到處都是快樂的事。 快樂腦波指數 躍升700% 
科學實驗已證明,快樂、慈悲、好奇和喜悅等正面情緒,跟大腦左前額葉的活動相關,而憤怒、恐懼、嫉妒和仇恨等負面情緒,則由大腦右前額葉的活動所造成。明就仁波切與多位資深禪修者,曾於2002年參與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的衛斯門實驗室中的一系列神經科學測驗。「當時,我變成了白老鼠,被放在形狀像棺材的核子共振儀器裡,他們固定住我的頭,放東西在嘴裡讓我咬住,還把機器鎖緊,我就像個僵屍一樣,完全不能動。」「他們還在我耳朵放一個大聽筒,對我下指示:如現在做止禪修60秒;停止後,又叫我修慈悲,再停止;過了一會兒,又要求我修空性,這樣反覆進行不同的禪修法門,還同時播放一些可怕的聲音,如嬰兒哭聲、女人尖叫聲,每次持續約1-2小時,而最終的實驗結果就是…我發瘋了!」仁波切開玩笑地形容他接受測驗時的情形。他表示,結果出爐後發現資深的禪修者在大腦左前額葉的活動讀數遠遠超過一般腦波讀數範圍。實驗室的工程師最初還以為是機械故障呢!而在該項實驗中,明就仁波切被測出有史以來最高的快樂腦波指數,而他大腦中樞與快樂相關的神經元活動,在禪定狀態中躍升了百分之七百,因而被美國《時代雜誌》與《國家地理雜誌》譽為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雖然他謙虛道:「我不認為我是世上最快樂的人,我覺得我的導師比我快樂,只是他沒接受測試而已」。不過,他強調,這些實驗證實了人的腦部是具可塑性的,而持續禪修,可以改變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模式,是一個幫助自己找到清澈本心,進而找到快樂的一項法門。 

    心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
    • 個人分類:好書推薦
    • 此分類下一篇: 戒掉忙碌,懂得少做才是贏家
    • 上一篇: 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
    • 下一篇: 空留遺憾

      摘自:咏给•明就仁波切 著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海南出版社 2013年10月

    阅读提示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明就仁波切,在本书中,阐述他自己是如何通过佛法禅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

    世界 上 最 快樂 的 人 心得

    第三章超越心,超越脑

    了悟心,即是佛。——《须臾智经》

    你并不是那个你自以为焦虑而有限的人。任何一位受过正统训练、具足资格的佛法老师都可以依据个人经验,确确实实地告诉你:真的,你就是慈悲的本身,全然觉知,而且具有为自己及一切人、事、物达到至善的能力。

    问题在于,你并不知道自己具有这些特质。用我与欧美专家对谈所学到的纯科学术语来说,大部分人误将那些“由习性造成、神经元构成”的自我形象,认做是真正的自己。这样的形象通常以二元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和他、痛苦和快乐、拥有和缺乏、吸引和排斥。但我也逐渐了解到,这些其实都是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然而,当我们的心被这种二元观着染时,每一个经验——即使是喜悦和快乐,都会被某种有限感束缚,因为总是有个“但是”潜伏在背后。其中有一种是希求有所“不同”的“但是”:“嗯,我的生日派对很棒,但是美中不足,生日蛋糕不是我喜欢的巧克力蛋糕,而是胡萝卜蛋糕。”另外还有一种是希求“更好”的“但是”:“我很喜欢我的新房子,但是我朋友约翰的房子比我的还大,采光也比我的好多了。”最后,还有一种“害怕”的“但是”:“我实在是受不了我的工作,但是现在就业状况这么差,我怎么能找到其他工作呢?”

    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自我的有限感是可以克服的,否则我现在可能还躲在闭关中心的小房间里,因为害怕与自认无能而不敢去参加团体共修。当年13岁的我只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惧与不安,后来经由法兰西斯寇·斐瑞拉、理查·大卫森,以及丹·戈尔曼(Dan Goleman)和塔拉·戈尔曼(Tara Bennett-Goleman)等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专家们的耐心指导,我才从客观的科学角度了解这种修持到底“为什么”有用。这些受限、焦虑、恐惧等感受,只不过是神经元在饶舌而已;在本质上,这些感受都只是习性,而习性是能够断除的。

    本然心

    真实本性之所以被称为“真实本性”,是因为无人创造之。

    ——月称菩萨,《入中论》221偈

    身为佛教徒,我最初学到的主要观念之一是,心的本性是如此浩瀚,完全超越理智所能了解的范围;它既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也无法化为条理分明的概念。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文字又很习惯于概念性解释的人来说,这一度是个难题。

    佛陀的教法最早是以梵文记录下来的,在梵文中,心的本性被称为“如来藏”。这是个非常微妙的形容,字面意义是“通过此道者的本性”。“通过此道者”指的是已经完全证悟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心已经完全超越言语所能形容的有限境界。你可能会觉得这样讲实在没多大帮助,不懂还是不懂。

    “如来藏”一词还有其他比较不依字面的翻译,例如“佛性”“真实本性”“证悟本质”“平常心”,乃至于“本然心”。但是,这些词汇当中,却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完整表达“如来藏”本身的真正含意,因为只有直接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如来藏”。对大部分人来说,一开始时对“如来藏”的体验,都仅仅是一刹那间的自然一瞥。当我第一次瞥见“如来藏”时,我终于体会到佛经上所说有关“如来藏”的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

    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神经元惯性模式所创造出的“有限的自我形象”遮障了我们的本然心或佛性,但这也只是心的无限潜能所选择制造的其中一种投射罢了。本然心能够创造一切,连无明和愚痴也都是它的产品。换句话说,“不认识本然心”也只是心具有无限创造力的另一个例子而已。每当我们感到恐惧、悲伤、嫉妒、贪欲,或任何让我们自认脆弱或怯懦的情绪时,我们都应该好好鼓励一下自己,因为我们方才体验到了心的无限本质。尽管心的真实本性是无法直接形容的,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不应该从理论的角度去了解它。即使是有限的理解,也是一种指标,能指出一条通往直接体悟心的本质的道路。佛陀知道这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体验最好是透过故事和隐喻来解释,所以在经典中,他曾将“如来藏”比喻为被污泥覆盖的黄金。

    想象你自己是个寻宝人。有一天,你发现土里有一块金属,你把这块金属挖出来带回家,然后开始清洗它。一开始只有一个小角显露出金属闪亮的质地,但当你把积淀的污泥逐渐洗刷干净之后,整块黄金就显露出来了。现在,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哪一块黄金比较贵重?埋在土里面的那一块,还是被你洗干净的那一块?答案是,两者的价值一模一样,肮脏的金块和干净的金块只有表面的差别。

    同样的道理也可用来说明本然心。那些让你无法看到自心全貌的神经元,并不会真的改变心的本性,“我很丑”“我很笨”或“我很无趣”等各种念头,也只不过是暂时遮障佛性或本然心光明特质的一种“生物性污泥”。

    佛陀有时也将本然心比喻为“虚空”。所谓“虚空”,并不一定是现代科学所了解的太空,而是一种较为诗意的形容,就像仰望无云晴空或进入宽阔大厅时那种深邃的开阔感。犹如虚空一般,本然心并不需要依赖先前的因缘条件而成。它就是“它”,无可度量且超越言语形容;它是我们行进活动时不可或缺的舞台,并通过它来辨识所感知的对境间的不同。

    本然的寂静

    在本然心之中,没有排斥或接受,没有减损或增益。

    ——第三世嘉华噶玛巴,《噶玛巴道歌集:了义大手印祈愿文》

    在这里我想说明,将本然心与现代科学所描述的太空拿来对照,与其说它是正确的描述,不如说它是有用的譬喻。大部分人想到太空时,就会想到一大片空荡荡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中,许多事物不断出现、消失,比如说恒星、行星、彗星、陨石、黑洞,以及小行星,甚至其他尚未被发现的现象等。然而,尽管有星球不断在太空中出现又消失,但是我们对太空这个舞台的真正本质的认识从未改变过。到目前为止,太空似乎还没抱怨过它内部发生的任何事情。人类已经将几千个甚至几百万个信息送入宇宙中,却从来也不曾得到像“一个小行星竟然撞上我最喜欢的星球,真是气死我了!”或者“哇,好棒哦,一颗新星刚刚诞生了!”这类的回应。

    同理,心的本质也不会被我们认定为痛苦的状态或不愉悦的念头所影响。它是自然平静的,犹如跟着父母逛博物馆的幼儿的心一样。当父母忙着判断或评估展示的艺术品时,幼儿仅只是观看而已,他不会去猜想某件艺术品价值多少、某个雕像历史有多悠久,也不会去想某位画家的作品比另一位的更好。他的观感是完全单纯的,只是接受所见到的。这种单纯的观感在佛教名相中被称为“本然寂静”,而这样的状态非常类似我们到健身房运动,或完成一件繁重的工作之后,那种完全放松的感受。

    有个古老的故事将这样的体验形容得很巧妙:

    有位国王下令建造一座新宫殿,完工之后,国王却面临了一个难题,也就是他拥有黄金、珠宝、雕像等琳琅满目的宝藏,他必须把所有的宝藏从旧王宫秘密地搬移到新王宫。由于每天都忙于治理朝政,国王自己实在无法完成这件事,但朝廷中却没有几个既能完成这项任务,又不会私吞珍宝的值得信任的人。不过,倒是有个忠心耿耿的将军,国王相信他一定能秘密且有效率地完成这项任务。

    于是,国王召见了这位将军,并向他解释道,由于他是朝廷中唯一值得信任的人,因此请他务必接受这项迁移宝藏的任务,把这些珍宝从旧王宫搬到新王宫。除了要保守秘密之外,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一天之内完成这项工作。假如将军能够圆满完成这项任务,那么国王就会赐予他大片肥沃的田地、富丽堂皇的楼房、黄金、珠宝等大量财富,足够他安享天年。将军于是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仅仅工作一天就能获得如此大量财富,足够三代子孙享用,实在是万分诱人的条件!

    第二天早上,将军一大早就醒来了,开始把国王的宝藏从旧王宫搬到新王宫。他扛着一箱箱的黄金、珠宝等,在秘密通道中来回奔波,只给自己短短的时间吃午餐、休息一下,以保持体力。最后,他终于把国王的最后一件宝藏成功地搬到新王宫的宝藏室里了。日落时分,他向国王报告任务已完成。国王向他祝贺嘉赏,并赐予他之前所承诺的肥美土地的地契,当然还有协议好的黄金、珠宝等。

    将军回到家之后,洗了个热水澡,换上舒适的睡袍,深深吁了一口气,在房中铺满柔软垫子的床上躺下来。虽然劳累,却异常满足,因为他今天竟然完成了这么艰巨的任务。在完全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中,他终于可以全然放下,并且安住在当下的解脱中。这样全然不用力的放松状态,就是所谓的“本然寂静”。

    本然心有着许多面向,其中“本然寂静”的体验远远超越一般所认为的放松,而且完全无法描述。传统佛教经典将之比喻为哑巴尝蜜,哑巴显然体验了蜜的甜味,但是却无法形容它。同样地,当我们尝到自心的本然寂静时,这样的体验毫无疑问是真实的,然而却超乎笔墨所能形容。

    所以呢,请你下次坐下来吃东西的时候,试着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在想这食物真好吃或真难吃?到底是什么认出了吃的动作?”到时你如果答不出来的话,别太惊讶,反而要祝贺一下自己。当你无法以言语形容一个强烈的体验时,那就是一种进步的征兆,这表示,至少你已经轻轻碰触到自心本性难以言喻的宽广境界的边了。这是多么勇敢的一步啊!有多少人因为安于“不满足的熟悉感”,根本没有勇气踏出这一步。

    “禅修”的藏文是“gom”,字面意义是“逐渐熟悉”,而佛法禅修实际上也就是逐渐去熟悉你的自心本性,这有点像是愈来愈深入了解一个朋友一样。如同交朋友般,我们也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探究自己的心,一见如故的交情是少之又少的。禅修和普通社交之间唯一的不同点是,你要深入交往的朋友是你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