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出資源較多的學校學生經濟背景也較佳請問:上述內容與下列哪一社會不公平現象相關

上午11:106月27日 週一 WA MITIN 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2 3 4 上一題 (A) 利益分配 (B)責任負擔 @ (C)貢獻程度 @ (D)需求滿足。 5 單一選擇題 月嬌想利用暑假至海外學習,於某基金會的網站上搜尋到的資訊如圖,該基金會在協助改善社會中哪一方面的不 公平現象? ... qt.hle.com.tw A 下一題 W 109學年度新住民子女 海外交換學生補助計畫 ○○基金會 交卷 82%

上午11:106月27日 週一 翰林雲端速測 21 22 2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A)利益分配 @ (B)責任負擔㊣ ○(C)貢獻程度 @ (D)需求滿足。 上一題 公民B2L5 下一題 qt.hle.com.tw A 單一選擇題 某研究分析,臺灣家庭所得最高的5%家庭的小孩,他們就讀臺灣大學機率是所得最低5%家庭的6倍,顯示出 資源較多的學校,學生經濟背景也較佳。請問:上述內容與下列哪一社會不公平現象相關? 翰林 H Copyright © 2022 Hanlin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 字字字字 交卷 82%

上午11:106月27日 週一 ... (A) 男女工作性質不同 (B)女性失業率較高 (C)女性學歷較低 (D) 男性工作能力較強。 qt.hle.com.tw A 題組 勞動部公布 2019 年同酬日為 2 月 23 日,等於女性需要比男性多工作54天,才能獲得相同年薪。「同酬日」是指 平均男性一整年的薪資,女性須額外再工作幾天,才能賺取到跟男性相同的薪資,目的是凸顯(甲)。勞動部表示,平 均薪資不僅因性別影響,在工作性質、年資、學經歷、工作績效等因素皆有差異,每年透過發布同酬日,喚起兩性 同酬的公共意識,也呼籲各界共同為縮小男女薪資差距而努力。請問: (1)上述文章中的(甲)應為下列何者? (A)失業率上升 @ (B)貧富差距擴大 (C)男女薪資差距大 (D)職業歧視。 (2)造成文中不公平現象的可能原因為何? 82%

一份來自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林明仁與學生沈暉智的研究,揭露台灣高等教育反向重分配的事實:愈有錢的人,子女進入台大的機率也愈高,而台大花在每位學生的支出明顯也高於其他私立學校,造成有錢人子女得到政府的資源相對多。國立大學長期維持「低學費高補貼」是否真的公平?

猜猜看,你的家戶所得算高還是低?這個所得,子女進台大的機率又是多少?

資料說明:此動態圖表立基於《經濟論文叢刊》即將刊登的「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論文中資料而來。該論文是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報稅資料,串連子女的就學紀錄,分析1993~1995年出生的學生入學與家戶所得情形。關於「家戶所得」之定義,根據該論文為: 「所得資料包含10項個人所得,包含股利、執行業務、薪資、利息、儲蓄利息、租賃、自力耕作、財產交易、機會中獎、退職所得及其他所得。本研究以這10項所得加總為個人總所得,再加總各家戶中所有成員的個人總所得算出家戶總所得。」

這份研究結果來自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與學生沈暉智的論文「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他們取得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報稅資料,串連子女的就學資料,分析1993~1995年出生的學生入學與家戶所得情形

本文引用之研究使用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在財政資訊中心的資料庫中,蒐集了全台灣家戶的所得,以及因為申報教育扣除額時,所需要的學生大學就讀資料。因此,在本資料庫中,只要報稅單位有申報特別扣除額,就能知道學生就讀的學校及其家庭收入背景。另外,因部分學校會按照就讀科系編列學號,故亦能從此資料中得知部分學生就讀科系或學群。

在這一篇研究中,為了確保資料的完整與正確性,僅納入了1993~1995年出生的學生作為觀察樣本,並且追蹤他們的家庭所得背景。可惜的是,在財稅資料中有完整所得資料的資料檔,只有佔在那3年間出生實際人口的53%。剩下的人,可能是因為所得過低未達所得稅起徵點(約為年收入30萬元)、難以徵稅(從事行業無法被稅收單位查證,例如夜市攤販等)或避稅等其他原因,而沒有被列入資料中。依照財政部提供的資料來看,課稅淨額小於0的納稅單位,佔全體納稅戶的35.23%。因此雖然資料並不完整,這篇研究所採用的樣本範圍,應該仍足夠用來檢視台灣在這段期間中,大多數有收入且有能力讓學生念大學的家庭,他們的小孩都各自進入哪些學校就讀。

台大學生的家庭所得中位數約為150萬,高於全體公立大學的近110萬,更遠高於私立大學學生的家庭所得中位數100萬。如果將國內大學一一排列下來,其學生家戶所得中位數也呈現由高漸次而降,顯示有錢人子女進入頂尖大學的機率比窮人來得高。

高等教育的家戶所得研究不僅僅呈現所得分配的情況,更重要的是,進一步了解高等教育與階級流動的關係。

教育一直是人們想像中可以促進階級流動的方式:只要寒窗苦讀十年,三級貧戶也能上大學。透過公平的入學方式,人們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爭取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無關貧富。

但就這份研究報告看來,台灣目前的現實狀況是:雖然有錢人小孩不見得什麼都很厲害,但至少有錢人的孩子比較會考大學。

全台灣家戶所得前5%與後5%家庭的孩子進入不同學校的比例

資料來源說明:圖表均以沈暉智論文數據為資料,呈現出不同家戶所得百分位的家庭孩子,進入不同學校的比例。圖中1個圓圈等於10個人。「排名前5的學校」: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排名前10的學校」: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以及陽明大學;「排名前20的學校」:台北大學、中正大學、中興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台北醫學院、淡江大學、長庚大學、東吳大學、元智大學、逢甲大學。

依論文提供的資料分析,台灣家庭所得最高的5%家庭的小孩,他們進台大的機率,是台灣所得最低的5%家庭小孩的6倍。

如果把每一個所得百分位與其子女進入台大的機率畫一張圖,就會看到如下圖顯示的狀況,愈往右邊的高所得家庭,其子女進入台大的機率也愈高。

論文研究的資料樣本裡,超過一半的台大學生(51%)來自家庭所得最高的20%(指80~100百分位)。從上圖可以看出,在前70百分位家庭,曲線都很平,子女進台大的機率約莫在1%左右上下移動;直到70百分位後,子女進台大的比例才開始升高,到了90百分位後,子女進台大的機率突破5%,甚至高達6%,顯示所得愈高的家庭,他們子女進入台大就讀的比例也愈高。

若把台大換成全台Top 5

此處「排名前5的學校」指: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

Top 10

此處「排名前10的學校」指: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以及陽明大學。

Top 20

此處「排名前20的學校」指:台北大學、中正大學、中興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台北醫學院、淡江大學、長庚大學、東吳大學、元智大學、逢甲大學。

大學,也得到同樣趨勢,愈有錢人子女進入這些頂尖大學機率明顯變高。

教育對於階級流動的重要性

貧富不均是廣受全球關注的問題,也是國家政策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許多專家學者都試著正確測量出不平等的情形。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富人/窮人」這個比值來表現貧富不均的程度。無論是我們常用的分位數的比較,或是更精細的吉尼係數等,概念上都是相同的:為了捕捉社會上富人與窮人的差距到底有多遠。

但除了所得本身的不平等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階級之間有沒有可能流動?就算階級之間差別很大,但是如果上下來去自如,對於整個經濟體來說,也比較有正向的流動力量:努力就有收穫。但如果階級之間完全無法流動,出身不好就注定一生貧困,那麼人們就沒有努力增加人力資本投資自己的誘因,對於整體社會往往會有壞的結果。

要怎麼衡量代間流動呢?經濟學裡最典型的作法就是描繪父母(親代所得)所得對子女(子代所得)的影響,也就是經濟學「跨代所得彈性」的概念(可參見白經濟網站的介紹)。

而教育(人力資源)在「跨代所得彈性」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中介角色(見下圖):一個人受了教育,不只可能增加自己未來人生中的所得,他也可以將一部分的資源繼續投資在子女的教育身上,並且使子女更有機會享有同樣的教育紅利,而教育資源進而又影響到子女的所得。

顯示出資源較多的學校學生經濟背景也較佳請問:上述內容與下列哪一社會不公平現象相關

虛箭頭是個人層面的影響(個人的教育影響個人的未來所得),而實箭頭則是跨代移轉的影響。父母的教育會影響到小孩的教育(例如高教育水平的父母比較有可能在週末帶小孩去博物館等),也有可能影響到小孩未來的所得;另外父母的所得也會有可能會影響小孩的教育。這篇文章主要著重的就是父母所得對於小孩教育影響的部分。

過去的經濟學研究結果普遍指出:子女的教育成就,大多取決於家長的家庭背景。家庭社經背景較佳的學生,通常能夠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並且進入較好的大學學習。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Raj Chetty等人的研究指出:在美國收入前90%的家庭出生的學生有8成以上可以進入大學就讀,而在最底層的10%,卻只有3成左右有大學學歷。駱明慶兩篇關於台大學生組成的研究也分別指出:台大學生的組成來源,大多是社經結構比較好的區域;相對來說,如果是來自發展較晚、所得較低的區域,想進入台大就讀猶如登天般困難。即使在開始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此情形有略為減緩,但也仍然是相當嚴峻。

相較於美國的極端分配情形,台灣在教育機會上也許還算平等。

下圖顯示的是在不同所得分位下,台灣學生上大學的比例。圖表橫軸顯示的是不同的所得分位,由低到高排列,而縱軸是1993~1995年出生的學生有在大學註冊的比例。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台灣,即使身處最低所得群的家庭,也還是有80%的學生會念大學(最有錢的家庭,子女在台灣註冊大學比例下降,推測是子女不在國內就讀大學導致)。但這個平等是真實的平等,還是幻想中的平等?

隱藏的不平等:大學資源的反向重分配

台灣一直以來維持大學學費管制政策,即使是私立大學,4年的學費也約是新台幣40萬元左右,加上大學數量多,目前8成以上的高中生都有大學可念(註)

根據教育部統計,106學年大專校院新生註冊人數31.1萬人,新生註冊率為82.2%。

,使得台灣學生讀大學的比例較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高。

即使幾乎人人都有大學可以念,也不見得代表教育機會比較平等。且不論每一間大學各自的「好壞」,在高教經費大多來自教育部的現況下,撥給每校的經費並不是雨露均霑、完全相等,而是各校有所不同。

所以,台灣「教育的不平等」並不像美國只單看「能不能念大學」比例得出,實際上,台灣教育不平等的問題會從「學生能不能讀大學」轉移到「學生就讀哪一間大學」。對於背景較佳的家庭,他們有更多餘裕和機會把小孩送到資源較豐富的學校;但對於較弱勢的家庭,可能就不是那麼容易。

上面是各校學生家庭背景與各校財報中教育支出(教育研究、訓輔成本等)的關係圖。橫軸的各校學生家庭中位數收入大致可以描繪各校學生的經濟背景。從圖表中我們可以清楚發現,學生家庭背景較富裕的台大、陽明等校,每生平均支出也是最多的。而大多數的私立學校,每位學生平均分到的支出數也比較少。這個數據,也間接顯示出政府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可能有反向重分配的情形,讓背景好的學生更有機會得到資源補貼。

我們還可以從學生就讀公私立大專院校的比例,來觀察教育資源反向重分配的現象。下圖是不同收入等分就讀公私立大專院校的比例。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在大約第50百分位後,愈高收入的家庭就讀公立大專院校的比例就愈高;而到第80百分位後,就讀私立學校的學生也快速減少。整體來說,收入愈高的家庭,在公立學校就讀的比率就愈高。

追求機會平等的世界

從資料來看,在低學費高補貼的政策之下,台灣似乎真的存在教育資源反向分配的問題。但這樣的分配是不是一定不好呢?

不過理想上,如果一個國家的政策,是希望把教育資源投注在最「適合」的人身上,而剛好富有家庭的學生就是最「適合」的學生,那麼這樣的反向重分配可能就不是壞事,因為資源還是跑到最應該去的地方了。 但是這件事普遍上大概不是真的。舉例來說,有某個獎學金希望補助「最有文學天分的學生」,而正常來說,文學天分應該會平均地分散在不同家境的學生身上;但如果我們看到明顯受到補助的學生都是來自最有錢的家庭,那麼就表示這個獎學金大概沒有用在最合適的人身上,因為有些照理說該拿到獎學金的貧窮學生並沒有拿到。因此,除非富有的家庭老天連基因都特別眷顧,把天賦都給了他們,否則這樣的反向重分配很有可能就是缺乏效率的。

對於這樣的數據,我們或許可以仔細考察:台灣的教育制度中,是否真的對於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給了較多的優惠。首先可以從升學的最後一關來看:大學入學的錄取制度。

從駱明慶對台大學生的研究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全文可見連結。 駱明慶(2016),〈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46:1。全文可見連結。

,和李浩仲、李文傑、連賢明等人針對政治大學學生的研究,以及現任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對中山大學學生的分析,都可以看到繁星計畫對於平衡學生來源有相當程度的幫助。劉孟奇另外以中山104學年度的資料指出,如果順利通過學測的第一階段,來自中低收入戶的學生,比起其他學生被錄取的機率明顯高出一截。由此可見,多元入學方案雖然並不完美,但在彌補不平等上,相較於傳統的考試分發,還是有相當程度的貢獻。

另外一個比較不明顯的差距,是來自不同階級的生活經驗。如果你是生在衣食無虞的家庭,除了你的家人可能經常帶著你四處遊覽,你可能也比較容易聽到你周邊的親友或鄰居的成功經驗,讓你對於未來的想像更加具體。反之,如果你生在較為弱勢的環境,每天光是為了溫飽就已經耗盡全力,周邊的人也大多是過著差不多辛苦的生活,你可能就不會想到念書對你的將來可能帶來的好處有多麼大。

這種經驗與資訊的差距造成的影響,或許比起考試制度等更加深遠。國民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補足資訊的差異;同時,在台灣有一些組織也積極招募來自各種不同環境的老師,送他們到社經地位較弱勢的學區,希望透過擴大老師的來源以增加學生接觸不同可能性的機會。高教端也可以更主動投入知識普及與傳播的工作,讓來自各種背景的學生們,都能夠看見到不一樣的未來。

這些或許都還只是相當粗淺表層的建議,要藉此改變社會流動的深層結構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整體來說,讓學生們在愈早的階段,就能夠享有在機會上愈平等的環境,在未來就會更有機會讓每一個人找到自己最適合的路。要解決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問題,我們真正需要的,也許不是在單行道的末端重新分流,而是在開頭就給每一個人一張未來的地圖。

資料說明

本文整理自沈暉智碩士論文《教育翻轉人生?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此論文也即將重新整理發表於《經濟論文叢刊》。寫作過程中感謝沈暉智在資料整理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