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演义 滚滚长江东 逝 水

这首

三国 演义 滚滚长江东 逝 水

这首著名的《临江仙》,是毛宗岗本《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

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是明嘉靖年间的刊刻本,因此又称为“嘉靖本”。后来,清初文学家毛宗岗对“嘉靖本”进行了增删,使得其思想、艺术境界得到了重大提升,由此形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毛本”三国。

《临江仙》这首词,也正是毛宗岗移植进《三国演义》并作为其开篇词的。

值得一提的是,《临江仙》的思想内涵在移植过程中是“变味”了的。个中原因,要从它的原作者杨慎说起。

三国 演义 滚滚长江东 逝 水

一、杨慎以及他的《临江仙》

杨慎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其他两位,是明初名臣解缙,以及曾8次名落孙山、9次自尽不成的“小强”徐渭,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伯虎并不在其中。

既然贵为才子之首,那必然是要高中状元的。杨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亲乃明朝中期的四朝老臣、东阁大学士、首辅杨廷和。

杨慎的家庭不是一般的官宦之家,从他的祖父算起,杨家四代出了6个进士、1个状元。

生于书香世家,加上天资聪颖,杨慎自然会通过科举之路飞黄腾达。

可是,一旦走上仕途,这种显赫的出身和满腹的才学,带给他的竟是负面效应。

三国 演义 滚滚长江东 逝 水

杨慎是一个直肠子,当时面对明武宗的奢侈糜烂,他愤而直谏,可是却遭到了皇帝的厌恶。悲愤之下,杨慎称病还乡,以示抗争。

明武宗死后,明世宗继位,杨慎因为为自己的父亲请愿,再次触怒了皇帝,被发配到云南戍边,至死不赦。

从此,杨慎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流放生活,到死也没有返回故乡。

杨慎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但这丝毫掩盖不了这位大才子光芒万丈的才华,在边疆30年,他博览群书,著书立说,奠定了大明第一才子的地位。

《临江仙》这首词,就是其著作《词话》第三段“说秦汉”的开篇词。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感叹兴亡的词,其中自然少不了要注入作者自身的人生不幸。

三国 演义 滚滚长江东 逝 水

杨慎所感怀的历史,也就是他自己的人生,无论是状元的光环,还是流放的耻辱,到最后“是非成败转头空”。一个人的人生如此,即便大如历史兴亡,也只是尽入渔樵们的闲话之中。

杨慎的词,看似超然豁达,其实表达了人世的冷漠无情。一副顾影自怜的经典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二、被毛宗岗植入《三国演义》的《临江仙》

同样一首词,在不同的大背景下,其意义与内涵会发生重大变化吗?会的,《临江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阐述这种变化以前,我们先要看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修订、点评,主要体现在哪里。

因为篇幅有限,我们这里化繁为简,用4个字来概括毛宗岗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尊刘反曹”。

嘉靖本的《三国演义》,虽然也有“尊刘反曹”的意味,但对曹操本人的欣赏褒扬之处也不少。在描述曹操的字里行间,一位雄才大略但又阴险狡诈的“双面英雄”形象呼之欲出。

可是,在毛本《三国演义》中,这些美化曹操的文字被大量删改,“尊刘反曹”的思想主线变得更加突出。

三国 演义 滚滚长江东 逝 水

毛宗岗推崇刘备,将其作为“仁德”、“正统”的化身;诸葛亮不仅是“智绝”,其推动的北伐事业也是除暴安良、伸张正义之举;关羽是“忠义”的化身,是天下无敌的“武圣”。

可是,毛宗岗无法改变历史。作为仁德之君的刘备,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怅然离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亮,也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不光是刘备、诸葛亮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

而这种悲剧,与古人的常识是相违背的。古人常讲:

“天命有常,唯有德者居之。”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一般认为,仁者无敌,仁者必将成功,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可是,历史的发展,往往不遂人愿。

三国 演义 滚滚长江东 逝 水

刘备、诸葛亮、关羽这些人们心目中的明主、良臣、良将,不但没有取得天下,反而最终身死国灭。而以阴险奸诈著称的曹操、司马懿、司马昭之流,却先后雄霸中原,进而由其子孙完成统一大业。

这种遗憾,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仁德于历史,究竟有何用处?

“忠”也罢,“奸”也罢,一切是非成败,转头皆空。而青山依旧在,夕阳依旧火红。

总而言之,毛宗岗将杨慎的《临江仙》引入《三国演义》,极大的提升了其思想境界。

杨慎的《临江仙》是感叹个人的命运无常,而作为《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临江仙》,则升华了历史的苦涩与沉重。

同样一首词,放在两种不同的背景之下,显现的韵味竟然大不相同,这也是这首《临江仙》的经典魅力之所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滚滚长江东逝水》并非罗贯中手笔, 说得也不是三国

回到过去说2020-11-06 20:33

只要读过《三国演义》,或者看过央视94版《三国演义》,你一定会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时此刻,你耳边肯定会响起杨洪基老师那大气磅礴的三国之音。

你的身边也一定少不了有个喜欢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领导。

那么,这首将《三国演义》说透了的词,到底是谁的神来之笔?

这还用问,肯定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呗!

还真不是,当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还真没这首词,是后来加上去的。

那是谁读完《三国演义》后,看世事过往,感英雄落幕,怀一腔激越之情而写就的吗?

也不是。

其实,这首词虽为历史兴亡而写,但却并非为《三国演义》而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用的是宋词《临江仙》的词牌,全称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

杨慎是明武宗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的科举状元,也是四川省在整个大明朝出过的唯一一个状元。

杨慎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父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后任内阁首辅(可以理解为排名第一的政治局常委,但并非核心)的杨廷和。

按说有如此优越的家庭出身,如此优秀的个人才华,杨慎的仕途本该一帆风顺。但如果真的顺了,他不一定能写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的不朽之作。

明世宗嘉靖年间,因为在朝廷的“大礼议”之争中,杨慎和老爹杨廷一起誓死捍卫明孝宗武宗的皇统、保持内阁权力对皇权的制衡,和当朝皇帝对着干,结果被皇帝干趴下,发配到云南充军。

据说,在去往云南的路上,路过江陵即今天荆州的时候,杨慎看到长江边上一个渔翁和一个樵夫,二人一边煮酒一边对饮,好不快活自在。

杨慎心中因贬官流放而来的阴霾一扫而光,遂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词。去特么的,千秋功业,都付笑谈中,从此爷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不去掺和那片乌烟瘴气。

从此,杨慎后半生的三十多年,都在那彩云之南度过。

离开繁华帝都,远离纷争庙堂,没有世事可供问询的杨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历史梳理之中。

在云南期间,杨慎以历代正史所记的史实为基本素材,用当时浅近的文言文加以改编重构,写就《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一书,将从三皇五帝到元朝的历史全部囊括进去。

写到第三段《说秦汉》时,杨慎翻阅整理以前的词作,遂把《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列为《说秦汉》的开篇词。后来,弹词艺人把此书谱曲用以说唱,更名为《廿一史弹词》。

到清代初期,毛宗岗父子点评罗贯中《三国演义》时,觉得全书开篇少了一阙词,很是缺少味道,可又写不出那样贴切的词。就翻啊翻,终于翻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读,厉害啊word哥,放进去简直浑然一体。

于是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从此和《三国演义》合体,直至今天。二者是那么的自然天成,似乎就是为了《三国演义》而作,被许多人误认为是罗贯中的手笔也就自然而然了。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仍然高居帝都庙堂,杨慎肯定不会写出《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的名篇。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离开体制,何尝不是一个新的机会,新的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