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 闊 數 里 冬 春 水涸可涉 回 視 昨日所過 諸 峰 或霧或日,皆矗立 萬 疊 不知昨日何以能 過 之 以上 短文

三條崙-卑南道是日據時期浸水營山道的前身,而石頭大營則是古道的起點。這條古道和射寮-卑南道(又稱南崑崙坳古道)除了起點不同外,大部份是平行或重疊的。在尋找1764年的下淡水巡司署的位置時,意外發現他和石頭大營的位置似乎在同個地方。茲引1894年池志徵所描寫,走過三條崙-卑南道的親身體驗,供大家參考。

↓取材自鳳山縣采訪冊(1894年)
巡檢司署,在港東里枋寮街,縣東南六十里,原在東港,雍正九年移建大崑麓。
年久傾圯,又移賃公館在嵌頂街,再移舊城。
同治十六年,乃移枋寮,屋十九間。巡檢胡震建。
光緒十九年,被風損壞未修,現租民房居住。

↓取材自1764年重修鳳山縣志

筆者認為下淡水巡司署的位置,可能是石頭大營的前身。而笨箕湖庄東南方的平埔族獅頭聚落,很可能是射寮-卑南道的起點。(射寮=社寮)

豁 闊 數 里 冬 春 水涸可涉 回 視 昨日所過 諸 峰 或霧或日,皆矗立 萬 疊 不知昨日何以能 過 之 以上 短文

↓笨箕湖庄與石頭大營

笨箕湖古碉堡相傳為日據末期建物,關帝港則讓歷史的想像空間向前推進100年。

石頭營惜字亭(聖蹟亭)可分作外牆墩、臺基、亭身、亭頂四部分。外牆墩為六邊形,亭底臺基亦為六邊形,亭身正面有一拱形開口,為投入字扺的焚燒口,開口朝60度方向(即坐申朝寅)。亭頂為硬山形式屋面,為臺灣現存聖蹟亭的孤例。

↓聞和齋陳三兄在大崑麓莊截筩化字率此寄贈(1796年恩貢生 林師聖 作)
截筩化字昔人無,
敬聖如兄孰與俱。
僻地休教遺剩畫,
清風尚可掃微污。
且將食古歸君子,
竟把虛心勉士夫。
自此鄉村知傲傚,
琅玕值足當洪罏。

註:薛志亮《續修台灣縣志》謂陳震曜少時與邑士張青峰、陳廷瑜十數人,1810年在寧南坊呂祖廟創設引心文社,一時文風大振,後改為書院,至於該團體具體的活動內容及相關的作品,目前有1815年章甫修訂的陳廷瑜(《選贈和齋詩集》一冊,可作為參考。

豁 闊 數 里 冬 春 水涸可涉 回 視 昨日所過 諸 峰 或霧或日,皆矗立 萬 疊 不知昨日何以能 過 之 以上 短文

豁 闊 數 里 冬 春 水涸可涉 回 視 昨日所過 諸 峰 或霧或日,皆矗立 萬 疊 不知昨日何以能 過 之 以上 短文

↓三條崙嶺形勢圖(長虛線為石頭營至崁頭營示意)

豁 闊 數 里 冬 春 水涸可涉 回 視 昨日所過 諸 峰 或霧或日,皆矗立 萬 疊 不知昨日何以能 過 之 以上 短文

豁 闊 數 里 冬 春 水涸可涉 回 視 昨日所過 諸 峰 或霧或日,皆矗立 萬 疊 不知昨日何以能 過 之 以上 短文

↓鳳山縣采訪冊

三條崙嶺,在港東里,縣東五十里,脈由南崑崙山出,
同治十三年屯兵於此(營地即在嶺上,現有營官鎮守)
,上有新開石路可通卑南覓。

↓取材自全台遊記(池志徵-1891年冬來臺,迄1894年中日之役起,始倉皇內渡。)

1894年2月

查安平到臺東,尚有九站山路。
過鳳山,即系番社,峭嶺竣溪,險阻異常,非多隊不可行。適胡公有餉船來在此,遂遣從人打發行李上船,余自起轎陸行。

十二早安平城,南行二十里曰大湖,市鎮甚鬧。再二十里曰阿公店,大市鎮,民居更稠密,有分司營汛在,惟風沙太厲,行路者目不能開,遂止焉。

十三早,由阿公店二十里曰楠梓街,亦大市鎮,數里皆楠木,故名;入鳳山縣界。是日適市人迎會,蠻女呢衣紅辮,滿插香花,絡繹不絕,亦趣觀也。過此二十里,皆沙漠不耕之地,兩塘蘆荻黑暗如林,當時最為盜劫出沒之區。去歲,鳳山令李公嚴殺數十人,此風稍戢。再行六、七里,為鳳山縣城,止焉。由臺北至臺南,過大甲溪即無山,至鳳山始有山,然亦不高。鳳山城小而形勢甚闊,東、南皆沿海,向稱毒瘴惡地,官其邑者皆不敢至;今則民番雜處,商賈雲集,亦臺南之屏衛也。

十四日鳳山城,東行十五里曰林仔邊,地甚秀腴,清溪環抱,綠竹茂美,有三吳風。所見婦女皆水眼小足,瘦韻嫣然。過此皆溪,隔一里則涉一溪,深者渡以竹筏。最後一大溪,焦石嶒崚水浪洶湧,猝遇暴雨,多嗟滅頂。過溪為東港,宿焉。此日僅行三十五里,不啻六、七十里焉,皆以溪阻也。東港居民數千,皆草戶,大半捕魚為生。鳳山沿海諸港,半多壅塞,惟東港水深二丈,商船便於出入,故繁盛焉。此地出蔗糖,多賤售我,以港口與溫海對峙也。

十五日,兩轎伕不肯行,遂止東港。是日適行李船到,丁哨官來見。午霽,步行海岸,見檣帆數隻,皆冉冉欲我行,令人起鄉思焉。

十六日,由東港行約五里,遙望對峙海中有一島,哨官曰:『此小琉球嶼也,離此約六十里,島中居民四百戶,男女二、三千人,地不產五穀,以捕魚雜種為生,恐宵小易於藏匿,近以屯兵守之』。
案康熙時張給諫出使琉球記,謂由五虎門放洋過梅花所七日矣,今舵工上斗遙見東北一山,形圓卑如覆盂,四面無匹,心甚疑之;越日,因北風引舟南行,詢之土人,則曰小琉球也,北去日本,東出弱水洋,當飄蓬萊扶桑,不知何日西還。若是,則小琉球當此嶼矣。
再行十五里曰蕭家莊。此地僅十數家,皆蕭姓,然皆殷戶,出米甚多。再行二十里為石頭大營,即東州界,止焉。營官譚鎮軍以余統營幕府,即以官銜手版聲砲飭隊而迎。欲於次日上三條崙,譚營官曰:『去此數里皆番山險社,地僻人稀,非多隊不能行,必須敝營先飭知各分棚以便派差伺候』。遂勉留一日。

十八早,譚營官即派哨官一人、洋槍隊二十人、刀叉大旗對號各二人,護余上嶺。十五里至歸化門營,換隊焉。又十五里至六義社營,又換隊焉。又八里至大樹前營,止焉。營官歐君曰:『自三條崙至此,雖峻嶺,馬轎皆可行,過此四十里,凶岩峭壁,草木蒙茸,非番轎不能涉,故敝營半番兵焉』。

十九日歐營官即備番轎一乘、番兵三十人,皆執槍矢以行。歐君復曰:『此去二、三里煙瘴甚厲,歲不見天日,六月非重棉不暖,公須含檳榔數口,以避氛焉』。番人每行數十步,輒長嘯一聲,作老鵩鳴,其聲甚裂,群山皆應。復前行數武,見高峰數重,果皆壁立,番人屢以指語。不能轎,遂下轎攀援而上,屢涉屢僕,不得已復命兩番兵挾掖而行。煙霧淋漓,十步之外不見人,鹿啼猿吼,遠近俱聞,如是者十八里到大樹林營焉。大樹林十里,兩旁皆合抱大樹,樹黑如山,人皆樹中行,兇番往往匿此以槍矢殺人,月必數發。番兵過此,砲聲不絕。屢以番語告人曰:『隔隔莫』,又曰:『麥溜溜』。隔隔莫,謂小心也;麥溜溜,謂快走也。再行十五里,為出水坡營,遂下嶺焉。下嶺較上嶺愈險且竣,余既不能步,只得面山
背坐,閉目任扛。八里為溪底營。溪底亦為番社最險之區。溪闊數里,冬春水涸可涉,秋夏颶風暴雨,往往漂人入海。兩山石壁,皆作奇形。獮猿數百,見人不避。忽聞砲聲,群焉升木,林樹遂震震有聲。有一哨兵告余曰:『數日前有兇番於此殺二人焉』。時日未暮,陰風怒號,岩壁半黑,鴉鳥無聲,余心悚焉。今晚遂回舍溪底營

二十日,出溪底營,四里皆海岸行,北風卷面,塵揚接天,怒濤拍岸,倒卷如山。回視昨日所過諸峰,或霧或日,皆矗立萬疊,不知昨日何以能過之。天地之色,至今日又為一變矣。十五里到巴郎衛。二十里到大竹篙,飯焉。又二十里到蛤仔崙。又八里到大麻里,亦大營,宿焉。

二十一日,自大麻營復遵海而行,數里遙見野番數人,皆卉服佩刀、騎牛高嘯而來,余心復驚。哨官曰:『此皆已撫之良番,毋慮焉。前途山麓東西,茅穴纍纍,皆其寮社也』。

余自十八日上三條崙,披凶茸、歷瘴毒,旁行四百里,上升崖懸,下墜壑眢,敻不見人,至今日茅荒沙渚,始遇島夷,則此行險苦可知矣。二十里到知本營。有番兵四人適殺鹿刺血而飲。李哨官留余午飯,遂煨鹿脯以待。飯後約行五里,遙見海中兩嶼對峙。哨官告余曰:『彼火燒嶼也,縱橫二十里,天清斯見,見者次日必大風;離此約六十里,居民五百余家,商船避風,間有至其地者。其一則紅頭嶼也。此嶼皆番族穴居,不知耕稼,以捕魚、牧羊為生,形狀無異野番,而性較馴。牧羊於山,剪耳為誌,無爭奪詐虞之習。民人貿易至其地者,攜火槍至,則知其能傷人也,輒望然避之。語音頗類太西洋,然實莫測其所由。統島周圍約五、六十里,島有高至六、七十丈者,而男女大小不及千人。光緒三年,恆春縣周有基嘗率船政學生至其地』。又行十里,則埤南大營焉。

↓取材自台灣的古道(黃炫星 著)
南路是欽差大臣沈葆楨命袁聞柝及張其光督建完成,自1874年9月開工,1875年12月完工。

赤山-卑南道
由南路海防兼理番同知袁聞柝率兵三營監督築造而成。
西起鳳山的赤山(今萬巒鄉赤山村),途經雙溪口、內社(今來義)、崙崙坳、大石巖、諸也葛、干仔倫、大貓裡(今太麻里),而達後山卑南(南鄉)。初由袁聞柝自行督成,繼由後補通判鮑復康代辦,長約170華里。

射寮-卑南道
由台灣總兵官張其光,長約240華里。
西起鳳山射寮(枋寮附近),途經半紅泥嘴、立里社(春日鄉力里村)、南崑崙、吉阿崙、春望巖、大鳥萬溪口(今大鳥村)、在大貓裡會合赤山線,同抵卑南。

浸水營山道
1917年日人於台灣南部闢建橫貫中央山脈的警備道路,這是日據時期第一條越嶺路。
西起枋寮,經水底寮(天時村)、崁頭、歸化門、力里、大樹林、浸水營,越過出水坡、姑子崙山南坡、再東下大武溪,路沿溪谷而開,以至大武。

↓池志徵(1894年)
三條崙-卑南道
蕭家莊-20里-石頭大營-15里-歸化門營-15里-六義社營-8里-大樹前營-18里-大樹林營-15里-出水坡營-8里-溪底營-15里-巴郎衛-20里-大竹篙-20里-蛤仔崙-8里-大麻里-20里-知本營-15里-埤南大營

↓大樹前營現況2007.04.22(即日據時的大樹林駐在所位置)

豁 闊 數 里 冬 春 水涸可涉 回 視 昨日所過 諸 峰 或霧或日,皆矗立 萬 疊 不知昨日何以能 過 之 以上 短文

註:清朝時的大樹林營,日據時改稱為浸水營。

↓歸化門社遺址現況(2007.04.22)

豁 闊 數 里 冬 春 水涸可涉 回 視 昨日所過 諸 峰 或霧或日,皆矗立 萬 疊 不知昨日何以能 過 之 以上 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