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 雙 病毒 會 傳染 給 人 嗎

  1. 首頁
  2. 獸醫專欄
  3. 【認識雙病毒(上)】紀維寧獸醫

鸚鵡 雙 病毒 會 傳染 給 人 嗎

家中有鳥寶的爸媽應該常聽到『雙病毒』這個詞吧? 

鸚鵡 雙 病毒 會 傳染 給 人 嗎

其實,並不是有一種病毒叫做雙病毒,而是有兩種病毒在鸚鵡常見,所以會被一併提起簡稱雙病毒,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鸚鵡喙羽病PBFD (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及小鸚哥病APV (Avian Polyomavirus)。

鸚鵡 雙 病毒 會 傳染 給 人 嗎

今天,我們先來認識其中一個病毒疾病 ─ 鸚鵡喙羽病PBFD。

病原
Circovirus 環狀病毒

傳播途徑
經由吸入或食入。病毒會存在於受感染鸚鵡的糞便、嗉囊及羽屑,而存在於這些部位的病毒最容易傳播出去,例如是吃到受感染鳥糞便汙染的食物、受感染親鳥將嗉囊中的食物反芻出來餵食幼鳥、受感染鳥的羽屑飄散在空氣中或是沾染在我們的衣服上而被其他鳥吸入等。

鸚鵡 雙 病毒 會 傳染 給 人 嗎

臨床症狀
受感染的鳥在出現臨床症狀前,病毒可能潛伏數週、數月或數年,而出現症狀的早或晚大多取決於鳥的年齡或免疫力。
之所以會叫喙羽病是因為最常被發現的臨床症狀為羽毛的異常,羽毛異常一段時間後可能發生喙的變形。而一旦症狀開始出現,大多數的鸚鵡會在6 - 12個月內因免疫力降低發生二次性感染而導致死亡。

病程分為甚急性、急性、慢性、不發病

● 甚急性:通常發生在剛孵化不久的幼鳥。
症狀包括敗血症、肺炎、腸炎、體重下降及死亡,由於很快就死亡以及來不及出現羽毛異常的症狀,若是沒有在死後進行解剖採樣及檢驗,則不容易發現是此病毒感染造成的死亡。

● 急性:通常發生在第一次長羽毛或正值斷奶期的幼鳥。
症狀包括精神沈鬱幾天後生長中的羽毛開始發生異常,譬如是羽毛還未生長好前羽鞘就先脫落。部分的鳥可能會在1 - 2周內死亡。

● 慢性:通常發生在年紀較長的成鳥或是已度過急性期的鳥。
症狀為慢慢的出現掉毛、異常的羽毛(分岔、過短、棍狀及捲曲) 、生長中的羽毛斷裂或掉落(羽軸內可看到帶血)。若是存活的時間夠久可能會變成光禿禿的一隻鳥,而喙的變形則可能發生在出現羽毛異常較長一段時間之後。

● 不發病:沒有出現臨床症狀,但本身成為帶原者傳播病毒給其他鳥。

鸚鵡 雙 病毒 會 傳染 給 人 嗎

診斷
一般在臨床上最常使用採集幾滴指甲血、幾根未成熟的羽管或糞便做病毒DNA檢驗,某些時候檢測結果可能會受病程發展、病毒排放量及檢體中的病毒量影響而出現偽陰性,特定情況下獸醫師會建議您再複驗。

治療
很不幸的,目前並沒有此病毒的抗病毒藥可以使用,只能採支持療法以及降低緊迫來盡量延長壽命。

總結
各年齡都可能感染,年紀越小受感染死亡率越高,年紀越大則越可能不發病。
通常3歲過後感染的個體較不容易發病,3歲前受感染但至3歲仍未發病的個體往後通常也不易發病,但牠們終身成為帶原者。因此家中新進鳥的隔離及檢驗很重要。

重要觀念
● 檢驗結果陰性表示目前沒有受到感染不代表往後不會受感染,若接觸到病源仍有機會遭到感染。
● 受感染的鸚鵡無論發病與否,顧好免疫力及營養很重要,須降低緊迫、保持好的心情和放鬆的狀態。PBFD會造成免疫低下易受二次性感染,部分時候鳥寶並非死於此病毒感染而是因二次性感染導致死亡。
● 免疫力好的鸚鵡較不易感染PBFD,即使感染了也較不易發病。所以,請各位鳥爸鳥媽平日就要把鳥寶的健康狀態及免疫力照顧好喔!

鸚鵡 雙 病毒 會 傳染 給 人 嗎


作者:
紀維寧獸醫師 現任職於台中達爾文動物醫院

  學歷: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

經歷:
現任台中達爾文動物醫院主治醫師
曾任農委會林務局中部野生動物急救站暨收容中心救傷醫師
曾任國立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野生動物科實習醫師

專長:
特殊寵物醫療(非犬貓伴侶動物)
包括鳥類、小型哺乳動物 ( 鼠、兔、蜜袋鼯、刺蝟、天竺鼠、貂等 )

 


很久沒更新這裡ㄌ,把之前在社團寫的文章搬運過來

【雙病毒介紹】 雙病毒分成兩個,一個是PBFD,另一個叫APV

PBFD=喙羽症 圓病毒屬﹙Circovirus﹚,環狀病毒科﹙Circoviridae﹚,為不具封套之20面體對稱病毒,環狀單股DNA。

  • 傳染途徑:血液、羽屑、糞便、嗉囊分泌物。
  • 病毒量低時,有可能偽陰性,也可能因為檢體等等問題沒驗到,或是檢體被污染、驗錯等等。免疫力強時,病毒量也可能變低,呈現偽陰性。而幼鳥免疫系統尚未健全,易受到感染。
  • 若鳥兒具有良好的免疫力,則病毒在入侵鳥體初期可被免疫系統清除而不會發病。
  • 除了落羽,免疫力低落也是典型症狀,因此病鳥常常是因為其他輕症死亡,有如人類的AIDS。
  • 治療方式:目前無特效藥,僅有提供足夠營養維持免疫力的支持療法。
  • 參考資料:
  1. http://www.as3.nchu.edu.tw/gege/psittacinebeakandfeatherdisease.aspx
  2. http://www.exoticpetvet.net/avian/pbfd.html
  3. http://www.amazondna.com/virus1.htm

Apv=BFD=法蘭西斯掉羽症=虎皮鸚鵡掉羽症。

  • 多瘤病毒屬﹙Polyomavirus﹚,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為不具封套之20面體對稱病毒,環狀雙股DNA。
  • 傳染途徑:血液、羽屑、糞便、嗉囊分泌物。
  • 症狀:厭食、精神沈鬱、羽毛脫落變形、嗉囊排空時間延遲,皮下出血等等
  • 對免疫系統完整的成鳥殺傷力不大,通常會被殲滅,或是變帶原,只對幼、老、病這些免疫力不完整的鳥有殺傷力,一旦染上常常來不及驗。換句話說,Apv有機會驗到陽性,但這隻鳥看起來又還正常基本上就死不了。只有污染、偽陽、帶原這幾種可能。
  • 治療方式:目前無特效藥,僅有提供足夠營養維持免疫力的支持療法。
  • 參考資料:
  1. http://www.amazondna.com/product3.htm
  2. http://www.as3.nchu.edu.tw/gege/budgerigarfledglingdisease.aspx
  3. 《動物園與野生動物醫學》p.497

這幾天查到一個很有趣的資料,似乎可以解釋很多養虎皮的前輩為什麼能淡然面對雙病毒(他們通常簡稱為落羽症)。

【文章節錄內容】*********************************

在美國的抗體濃度的測定調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容易受感染的鳥類品種,在他們的生命中的一些時間暴露在有病毒的環境,反而能有效的促進身體免疫反應的進行。這被認為像是一種自然的疫苗接種,就像幼鳥寶寶在育兒室暴露在病毒的環境下,PBFD病毒檢測呈現陽性,之後一段時間再做PBFD病毒檢測呈現陰性,這些鳥可能對PBFD病毒產生終身免疫。

原文與原文翻譯出處:http://www.amazondna.com/virus1.htm

*********************************

其實虎皮早年在進口時,外國鳥友賣給我們就混入了小時候輕微發病,但長大後正常的鳥隻,因此才有一說是虎皮有八成帶原。換句話說,我們的鳥寶可能都有帶原,只是病毒濃度低到驗不出來(偽陰性),或是驗出來但外觀正常的鳥。

詢問過一些老前輩,他們針對發病鳥會給一些促進免疫力提升的食物,有八成的虎皮毛會長回來,自此後外觀正常,而這部分我會留到下一篇再寫。

【結論】

如果把死亡的案例特別放大檢視,但是沒有特別注意中標的鳥有多少是撐過去的,自然會覺得雙病毒很可怕,怕到你會花大錢買一堆來路不明的營養品給他吃,結果吃地下電台的藥吃到掛,你還覺得是病毒害的,完全沒有懷疑是不明營養品的問題。(延伸閱讀大吉之死)

但其實很多發病的鳥寶是可以靠天然飲食的攝取,免疫力提升後恢復正常的外觀(即使康復後也是終身帶原,但病毒濃度可能會變低而羽毛採檢呈現陰性,但還是應避免同籠、繁殖、吐料、打架造成體液的接觸與交換)

其實之前詢問醫生也說,健康的鳥隻接觸到病鳥也不一定會感染。原因就是上面文章所說的,如果鳥寶本身免疫系統夠強,病毒對他是不造成威脅的。

但是因為無法確定你的鳥寶免疫是真的強壯、還是表面上強壯,因此還是強烈建議新鳥一定要做基本的隔離,因為很多疾病多是轉換環境後,鳥隻緊迫才會顯現,此舉也能保護新舊鳥不會將疾病互相傳染,造成遺憾。

    melody603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鸚鵡雙病毒會傳染嗎?

    【為什麼要驗雙病毒呢】 雙病毒鸚鵡喙羽症(PBFD)及法蘭西斯掉羽症(APV)的簡稱,兩者均有極強傳染力及發病後之極高致死率,好發於多種鳥種且傳染力高。

    如何驗雙病毒?

    不發病:沒有出現臨床症狀,但本身成為帶原者傳播病毒給其他鳥。.
    診斷 一般在臨床上最常使用採集幾滴指甲血、幾根未成熟的羽管或糞便做病毒DNA檢驗,某些時候檢測結果可能會受病程發展、病毒排放量及檢體中的病毒量影響而出現偽陰性,特定情況下獸醫師會建議您再複驗。.
    治療 ... .
    總結 ... .

    什麼叫鸚鵡熱?

    鸚鵡熱是一種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疾病。 常見病徵包括發燒、發冷、頭痛、乾咳、肌肉疼痛及氣喘,嚴重個案會引致肺炎,少數情況會併發為腦炎、心內膜炎、心肌炎、肝炎和敗血症等病症。 患者一般透過吸入帶病禽鳥已風乾的排泄物、呼吸分泌物或羽毛塵內的鸚鵡熱衣原體而感染。

    鳥類會傳染紅豆嗎?

    全球猴痘已累積7000多例案例,引起關注。 近日社群軟體也流傳一則警告訊息,如果看見有在地上掙扎,千萬不能抓,以免被感染猴痘。 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澄清,目前沒有禽鳥會感染猴痘病毒的科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