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砲病菌與鋼鐵

2016年末,唐世平老师给大家推荐了《枪炮、病菌和钢铁》一书,他觉得这是一本人人都应该拜读的好书,后来偶然看见芒格也推荐过,所以潜意识地加深了我阅读的兴趣。往谷歌学术一搜,本书的引用率超过一万次,所以,看到文章的朋友,真心建议你找来读一读。真是开拓思维,经世致用的好书。

槍砲病菌與鋼鐵

一、《枪炮、病菌与钢铁》讲了什么?

本书的撰写来自一个新几内亚人土人耶利对生物学家戴蒙德的提问,他说“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这个问题就像有一天你为人父母之时,你的孩子问“为什么他们的爸爸妈妈能住在豪华别墅,而我们一家却要挤在70平米的房子,你们还要把每个月的工资拿去还房贷?”孩子可能要长大些,才问得出这样的问题,而你总不能只给出:他们有钱,我们没钱的回答吧。这样未免太赤裸裸了,但这就是生活的现实。也如同耶利遇到的现实,因为他的国家造不出面包和大炮来。原谅我做这样一个简单的类比。

我们继续说这本书。由耶利的问题展开,作者一书探讨的是关于现代世界的差异问题。或者将耶利的问题换一种方式来问,即:为什么当今世界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会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以某种别的方式?例如,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杀害、征服或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呢?由此,我接着我上面提出了的问题,更近一步提出我写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在这个现代社会,住得起别墅,取得人生成就的不是你?所以,相比耶利关于现代世界的差异问题,我问的是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差异问题。讲述了作者的观点后,我会继续讨论我的观点。

该书作者是个生物学家,然而读过本书,你会觉得更似一本人类学说。关于当今世界差异的回答,作者给出的不是大家传统上被灌输的那一套答案,诸如,西方有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慢慢有了大冒险。中国在这些历史巨变的时候,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最后落伍了。这样的回答,回应的是过去50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如果真的想搞清楚中国落伍的问题,那么肯定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对比,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超过了器物层次的考虑。如果让我再继续深入,我可能思考到亨廷顿的观点,是几千年发展起来的不同文明进行了不同的历史选择,并从而导致今天世界各文明国家的冲突和差异发展。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可以追溯到3000至5000年前。但是人类的历史显然不止5000年,还有没有更深次的原因呢?也就是5000年之前的超越文明的终极因素,决定了之前作者所提出来的那些问题,显然是有的。

槍砲病菌與鋼鐵

好了,我们再回到作者的观点吧。

本书的主要结论是:

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过去一万年间的主要历史进程是:拥有枪炮、病菌和钢铁,或是拥有较早的技术和军事优势的人类群体,以牺牲其他群体为代价进行扩张,直到后者被取代或者大家都开始分享这些新优势

这就是作者关于耶利问题的终极回答。

二、《枪炮、病菌与钢铁》下的个人之殇

我认可并笃信作者的这个观点,因为他一句话把问题讲清楚了。但回到我提出的问题即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差异问题,并要是要得到我的答案。我又不得不把这句话改编和重新演绎一下:

人与人之间发展的差异,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差异,而在于所成长的环境使然。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明的道理:那些拥有物质、技术优势的人,总是以牺牲其他人为代价进行扩张,直到后者无法被剥削殆尽或者大家开始分享这些社会创造出来的蛋糕和生产资料。剥削是一种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分享则带有了自由主义的色彩。然而实际上,对于国家的扩张和个人的奋斗来说,这两种主义都是同时存在的,因为柔和在一起更具解释力。

在我看来,戴蒙德的这本书其实是回应了另外两本伟大的著作《物种起源》和《自私的基因》,但是解释目前这种现状的不只是基因,更多是自然选择。

什么是“自然选择”呢?大家不要太主观的去理解,也不要简单地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诠释。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指的是一个物种的某些个体在自然条件下比同一物种中与之竞争的个体可以生存得更好与(或)繁殖得更成功。实际上,是差别生存状况和繁殖状况的自然过程做出了这种选择。如果条件改变了,不同种类的个体有可能生存或繁殖得更好,从而被“自然选择”,其结果就是这个种群经历了演化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物种其实是有的选择的,特别是在他还没那么强,还没适合世界的时候。明白“自然选择”的道理,对你我一生的发展都将极其受用。

因为,人其实也是这样一个物种,如何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在这里是有一个比较的,因为有好就有不好。如何对比,自然就是将你的生存状态与同类做比较。比较的标准和方式有很多,但一般都是借助物质来度量人们的生存状态,起码在你还没实现物质自由的时期,这个标准总是最适用的。实际上,每个人的差别生存状况和繁殖状况的自然过程做出了这种选择,即构成了现在以及未来的你。如果作为个体的你的生存或者生活条件改观了。那么你就很可能生存或者繁殖得更好,从而重新被“自然选择”,你最后的结果,就是与你之前的那种结果相比,作为个体的你就经历了生命的演化。而如果是某个群体或者人种经历了这种演化,那么他们确实被重新选择了。因此,这群人又会按照“以那些拥有物质、技术优势的人,总是以牺牲其他人为代价进行扩张,直到后者无法被剥削殆尽或者大家开始分享这些社会创造出来的新优势。”这种方式淘汰掉其他人,或者在它们之上,继续生存下去。

这种残酷又现实的论调下,是不是就意味着,在一个人既没有物质基础又没有创造财富的生产资料(包括技术等)的前提下,不追求这些东西就没事儿呢?不是的,作为人类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生命,这是你无法逃避的选择,即你都得为了这些东西,为了社会前进的车轮而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只是到了你使命完成之时,你最终能分到多少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愿,不论被动还是主动,采取何种方式,但目的地总是相似的。

因此,明白这些之后,要做的是开启心智,并努力去追求这些东西。精神的,最终也会转化为物质的,物质的会累计更多。达到目的,可以是多线操作,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你需要尽量多掌握些技能,使个体有限的时间效用最大化,也即达到了社会要求的价值。

然而,最大的成功,毕竟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而这些人取得成功的时间差异也很大,成功者之间的竞争依然很激烈。从长远和一定的时空范围来看,最后,有些人是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们没有继而取得更新、更大的进展,也免不了终将被再次淘汰的概率。政界、商界中的案例不胜枚举。这就成了绝大多数人一生无法避免之殇。

三、《枪炮、病菌与钢铁》下的个人演化之路

不要灰心,这只是我理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都需要奋斗,只是我希望多一份对奋斗的理解,或许能使我们走得更远。只有奋斗才会盼来运气的改变,从而有可能改变你的出身。

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的第一句话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得到幸福,婚姻必须在许多不同方面都是成功的:两性的吸引、对金钱的共识、对孩子的管教、宗教信仰、三亲六眷,以及其他重大问题。在这所有基本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就可使婚姻毁掉,即使这婚姻中其他必要的幸福因素一样不少。这个原则推而广之,可以用来了解婚姻以外的生活的其他许多方面。

过去,对于成功,我们往往是寻求容易的、单一因素的解释,所以“成功学”和“鸡汤”正中下怀,但又泛滥不止。但那些东西强调的因素太少,而且让你误以为成功真的就那么简单。当你被割韭菜的同时,其实是实现了别人的成功。不知道你意识到了没有。

槍砲病菌與鋼鐵

因此,对于大多数重大的事情来说,成功实际上需要避免许多个别的可能的失败原因。这也是芒格《穷查理宝典》一书的真谛:寻找并实现lollapalooza效应。

如果还需要解释,我借用知乎上的一个问题来回答可能更形象: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Z者说一个人的命运,既要靠自我的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当所有人都在引用这句话时,却永远也领悟不到Z者背后没有说的话。

除了历史的进程还要考虑:
路线的选择,
学习的好坏,
人品的高低,
身材的胖瘦,
脸长的美丑,
家庭的背景,
对象的有无,
婚姻的质量,
面试的表现,
公司的远近,
工资的水平,
领导的看法,
同事的关系,
对手的策略,
晋升的空间,
眼界的范围,
时局的分析,
意外的状况

……

人一辈子是由数不胜数的变量组成的。

辛劳一生只是变量之一。

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建议你不要停止奋斗。

毕竟,生命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明白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只有奋斗,让你准备充足,才不会错失好运,才能改变出身,完成个体生命的演化。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talkwithmirror

大家顺便可以看看我的推荐:王昕覃:你的私人书单是什么?

你有沒有想過:為何當初是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而不是美洲的原住民跨海發現歐洲?或者可以嚴肅一點的問:為什麼當初越過大洋進行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或澳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呢?

今天要談的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就是想解答這個大哉問。本書的作者賈德.戴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士。在人類學、生物學、語言學以及遺傳學各個領域都有相當的研究與見解,被譽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

他想解答的這問題的緣起,是在1972年到新幾內亞做鳥類研究時,被當地的居民亞力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那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這看似簡單卻一針見血的問題,直插入戴蒙的內心,而在25年後,他用這本書作為答案。

上面的種種問題,戴蒙認為可以簡單重述成:為何各大洲的人文發展速率迥異?

平平都是人,為什麼各地區的發展差距如此大呢?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假定族群間有生物差異,簡單說,美洲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的基因就是悲劇。但戴蒙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因此認為必須提出一個可信、詳盡的解釋作為共識基礎,不然可能很多人還是會疑惑,甚至認為說不定種族決定論是對的。

那戴蒙的解答是什麼?

一句話總結:各族群的歷史,循著不同軌跡開展。那是「環境」差異造成的,而非生物差異。

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讓我們先從西方征服的近因談起。

  • 【近因:槍炮、病菌與鋼鐵】
  • 【關鍵因:農業與畜牧】
    • 〔一、更多的卡路里〕
    • 〔二、定居〕
    • 〔三、軍事優勢〕
    • 〔四、造就不事生產的專家〕
    • 〔五、產生病菌〕
  • 【終極因:馴化難易度與大陸軸線】
    • 〔一、馴化難易度〕
    • 〔二、大陸軸線〕
  • 【總結】
  • 【後記】

【近因:槍炮、病菌與鋼鐵】

這裡,我們先來講個經典的征服故事:卡哈馬卡戰役。想知道細節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敘述。簡單說,一支由皮薩羅領導的西班牙人小部隊,在與印加帝國君主阿塔花普接觸的短短幾分鐘內就將他俘虜,而從此印加帝國便邁向滅亡之路。

為什麼西班牙人僅憑不到兩百人,就殺掉了數千名土著,且一兵未損。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武器的差距。擁有槍炮、鐵製武器和盔甲的西班牙人自然是慘虐只有棍棒的和肉盾的印加士兵。馬匹則是一個原因,居高臨下的西班牙騎兵,可以輕鬆將印地安人踩在腳下。

而把眼光稍稍放遠,還有一個因素也很重要:病菌。當時阿塔花普和其大軍之所以在卡哈馬卡,是因為他們是內戰獲勝的一方,而內戰的導火線是歐洲人傳來的天花。在1526年附近,天花蹂躪印加帝國,連皇帝卡帕克因染命而駕崩。阿塔花普雖在與同父異母的兄弟對決中勝出,但印加帝國已經元氣大傷。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間接的原因讓美洲陷落。像是唯有西班牙的這樣的中央政治組織,才能有財力、技術、人員打造船隻,跨越大洋。文字也是重要的因素,比起口語,文字能將資訊傳播得更遠,皮薩羅的征服事蹟很快地就傳遍歐洲,讓許多冒險家前來掠奪。

綜合以上,西方大敗美洲原民的近因可以歸結給槍炮、鐵製武器等軍事科技,同時歐洲來的傳染病也幫了大忙,而海事技術,中央集權政治體系和文字對征服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他像是澳洲或非洲的征服,也都大同小異。

因此,問題變成了:為什麼這些優勢都掌握在西方人手上呢?這便牽涉到後面要談的關鍵因:農業畜牧

槍砲是美洲被征服的近因(Photo by Bexar Arms on Unsplash)

【關鍵因:農業與畜牧】

戴蒙認為造成這些近因的關鍵是農業與畜牧的發展。我將書中提到發展農業與畜牧所產生的影響整理成五項:

〔一、更多的卡路里〕

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糧食變多了,可以養活更多的人。野生動植物多半不能成為食物,難吃就算了說不定還有毒。因此如果是由人類選擇可食用的動植物,大規模的種植和畜養,就能讓人類快速的繁衍。

此外,畜養的動物還能更進一步幫助農業發展。比方說,大家都知道,牛糞是很好的肥料,動物排泄物對農業是好棒棒的存在。同時,牲畜還可以幫忙耕田,這絕對比人徒手耙田要有效率得多。

〔二、定居〕

農業發展另外一這種大影響,便是人類需要定居下來耕作。而造成人類的生育間隔週期變短。這應該不難理解,因為採集狩獵聚落中的母親,並沒有太多餘力照顧行動不利索的孩子,甚至某些狩獵族群還須透過殺嬰來降低人口。農業聚落沒這困擾,自然就更有意願作人,導致人口密度大增。

〔三、軍事優勢〕

以上兩點,造就了農業族群的軍事優勢,讓他們可以爆打隔壁採集狩獵的鄰居。畢竟三個農夫要打架還是可以虐爆一個獵人。此外,就像上面提過的騎兵一樣,牲畜可以用來打仗和運送物資。這讓農業族群的武力優勢更加明顯。

〔四、造就不事生產的專家〕

農業社會的另一重點,是開始出現不事生產的專家,比方說國王和官僚便是屬於這類型。農業的發展和定居社會的形成,讓社會得以儲存多餘的食物。要知道,對於採集狩獵族群來說,囤食物沒有任何好處,根本帶不走。而在農業社會中,這些「專家」,則可透過徵收等制度生存。因此農業發展可說是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濫觴。

此外,還有像是全職的士兵和神職人員與鑄造刀劍槍炮的技術的工匠等,都是拜糧食生產能力增加,才能養活的專職人員。這也使得文明和科技的發展,像是文字。試想如果倉頡整天要忙著找食物養活自己,那他恐怕就沒那個美國時間創造文字了。

〔五、產生病菌〕

另一個重要的影響便是病菌。相信經過這次COVID-19肆虐,大家對病菌的生成與傳播應該都有更深的認識。農業畜牧可說是傳染病的源頭。就像這次肺炎被懷疑是從華南市場的動物傳給人類一樣,史上許多的傳染病都是來自於人類豢養的動物身上。同時定居群聚的社會,也是病菌能傳播的關鍵(所以隔離很重要)。

事實上,歐洲能征服美洲,最關鍵的角色其實是病菌。被傳染病殺死的美洲土著比被槍炮刀劍殺死還要多得多。印地安人因為從未接觸過這些致命病菌,無從產生抵抗力和基因變化,而只能被病毒屠殺。

由此,農業畜牧造成的後果逐漸清晰了。在糧食可以剩餘囤積下,農業族群逐漸發展成出中央集權的大政府,而文明科技也隨之高速發展。最終,造就了那些上面提過的那些獲勝近因:槍炮、病菌與鋼鐵。

農業對文明發展至關重要(Photo by Raphael Rychetsky on Unsplash)

【終極因:馴化難易度與大陸軸線】

有了上面的論述,我們知道了農業畜牧的發展對槍炮病菌等近因有重大貢獻。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各個地方的農業畜牧發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兩大因素扮演了關鍵要角:

〔一、馴化難易度〕

首先要來講一下什麼是馴化。根據維基百科,馴化指的是一種生物的成長與生殖逐漸受另一種生物利用與掌控的過程。以人類馴化野生動植物來說,指的就是栽種或畜養牠們,讓使其產生基因變化,而對人類有用。有了成功的馴化,才有所謂的農業與畜牧生成,糧食生產力才能大幅提升。

事實上,歷史上成功獨立發展出這類生產食物方法的只有五個地方,分別是肥沃月彎、中國、中美(墨西哥中南部)、南美(安地斯山區)和美洲東部。而就如大家所知道的,許多地方千百年來一直維持著採集狩獵的生活,自然也就沒機會發展出後面的槍炮、病菌與鋼鐵。

那為什麼只有少數地方有這樣的能力發展出農業和畜牧呢?因為它們得天獨厚。

先來講講植物。地理學家從幾千種野草中找出了五十六種稱作「大地精華」,也就是種子最大的作物。而這五十六種種子在地球上分布的並不均勻。肥沃月灣天賦異稟,囊括了其中三十二種,包括了大麥和四倍體小麥。其他地區則相形見拙,加州和南非只有一種,西南澳更是掛零。

談完植物來談動物。只有少數幾種大型陸居食草動物當的了牲畜(大型指的是要超過四十五公斤)。在二十世紀前只有十四種大型哺乳類合乎標準。你應該也猜到了,這十四種動物的野生始祖在地球上分布的同樣很不均勻。歐亞大陸有十三種,南美只有一種(草尼馬的祖先),北美、澳洲和非洲則啥都沒有。

你可能會問,非洲不是野生動物很多嗎?為什麼當地的人不去馴化呢?其實很多動物,就算以現在的科技依然無法馴化。像是惡名昭彰的斑馬,咬了人就不鬆口,每年在美國動物園造成的傷害比老虎還多。還有優美的獵豹,因為雌豹需要在「跑給與雄豹追」的情境下,飛奔數日才能排卵,在獸欄裡,這樣的追求戲碼難以上演。

而美洲和澳洲的大型哺乳類,在更新世末期就都滅亡了。戴蒙認為這是因為人類較晚到達這些土地,那裡的動物沒有與人一起演化,不敵現在智人高超的狩獵技術,而淪為刀下魂。之後住在那的人類便嚐到沒有牲畜可養的苦果。

因此我們發現,歐亞大陸得上天之嬌寵,可供馴化的物種最多。這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搶得先機,發展出成熟的農牧業。

〔二、大陸軸線〕

除了動植物的先天差異,戴蒙認為還有一樣非常重要的原因:大陸軸線。因為這會影響到所有技術的傳播難易度。為什麼這樣說呢?上面提到獨立發展出農業的地方非常少,因此許多地區需要引進外地的作物。畜牧業也是如此,畢竟拿其他地方已經馴化的物種來栽種或是畜養總是比較容易的。

那這與軸線有什麼關係呢?答案就是歐亞大陸的東西向軸線比較方便物種傳播。同緯度的東西兩地,每一天的長度和季節變化相同,溫度降雨也就差不多,植物自然就更好適應。而動物同樣也喜歡生活在類似的氣候下。

這樣的情況到美洲或是非洲就大不同了,因為這兩地是南北軸線,因此傳遞相對困難許多。族群間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只能自己努力馴化物種,效率自然就差的多。像是玉米就是在墨西哥馴化的幾千年後才終於傳到了北美,因此出現燦爛的密西西比文化,但在哥倫布帶著病毒登陸後,馬上就被擊潰……

軸向的影響還不只有動植物,其他的科技文明也會受到牽連。因為作物、牲畜交流頻繁,其他的面向也就更有機會互通有無,進而教學相長。

此外,地理生態也對傳播扮演重要角色。像是美洲的地理生態非常破碎,中美洲和南美洲就難有交流。書中提到,公元前三千年中美洲就發明了輪子,南美洲則馴化了駱馬。結果駱馬這美洲唯一的負重牲畜和輪子始終無法碰頭,對於兩邊的發展自然都受到極大限制。

地理對文明發展很重要啊(Photo by Марьян Блан | @marjanblan on Unsplash)

【總結】

走筆至此,終於能把戴蒙的不平等根源論述梳理清晰了。造成最後歐亞大陸的居民勝出的關鍵就是「生物地理」的先天優勢。

歐亞大陸有著非常理想的動植物包裹,可以成功迅速地進行馴化,進而發展出的農業與畜牧;而因為東西向的軸線,讓動植物可以迅速的傳播,文明科技能等技術也能順利的交流。最終,產生的中央集權大政府,帶著槍砲病菌前來征服。

反觀其他地區,不但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既沒有好的動植物可以馴化,導致發展落後,技術又無法快速交流,讓研發前進的可能被阻絕。最後既沒發展出可以對抗槍炮、鋼鐵的科技,又沒有演化出可以對抗病菌的基因。因此在歐洲人進入後,只能節節敗退。

書中非常貼心的用一張圖,把這錯綜複雜的關係講清楚:

槍砲病菌與鋼鐵
戴蒙對不平等的解答(引用改繪自《槍炮、病菌與鋼鐵》)

【後記】

之前在《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曾說過要重讀此書,並寫下心得。而在〈我的年末儀式:2020寫作總檢+2021寫作計畫〉更是明確的將它列為今年要重讀輸出的四本書之一。現在寫出來,總算把欠的心得債還了一點。

這本書當初是在國小當替代役時讀的,感謝當時的老闆(總務主任)願意讓我在閒餘時在總務處座位上讀書(笑)。

對於那時的我來說,許多觀念和論述都相當新鮮,可說是幫我開眼的一本書。這篇心得,嘗試用非常簡略,甚至可說是粗暴的方式,將書中的內容縮到一篇文章中,絕對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像是書中談語言的演化的部分,當初就讓我相當震撼,也因此對語言學習產生更多興趣。此外,關於人類的國家如何誕生、政治和宗教又是如何演化的章節,則讓我想更深入地理解社會和歷史學,之後也閱讀許多相關書籍。

老實說,我很懷念那當替代役那段日子。每天就是除了站導護、澆花、割草、漆油漆和各種文書作業外(怎麼好像也很多事……),就是孜孜不倦的看書,而且唸的多半都不是什麼實用類書籍。

之前才在《鬼地方》檢討過工作後小說看得少,其實像這類書籍上班後也讀得不多了。當然很多商管、理財、時間管理的書也很棒,但還是有些懷念當初那種不為什麼而讀書的純粹!

話癆了,總之這是本我很愛的書,趁寫心得需要,再重讀一遍依然很快樂。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也可以看看CASE說書人的這部影片,請到王道還老師(此書的共同譯者)來講這本書,相當精彩。

當然這不是本容易的書,但賈蒙的論述清晰有據,內容綿密工整,讀起來非常舒服,所以不要被它超過500頁的厚度給嚇著了。順道一提,我這次看的是此書的25週年暢銷紀念版。我在替代役時看的是舊版。之前就一直想買新版,因為舊版封面實在是…(如下圖),但總覺得浪費錢。這次趁要寫心得,終於順理成章地買了(?)

槍砲病菌與鋼鐵
舊版的封面設計真的輸很多啊…

總之,經典之所以會是經典必有其道理,這是我心目中必讀的書之一,推薦給大家!


槍砲病菌與鋼鐵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槍砲病菌與鋼鐵

MaxJames

半導體外商的小小螺絲釘,很吃芒果感的宅宅,遊走於廢青與社畜之間。喜歡閱讀,從書本探索外在,內化自己。希望能藉由書寫打開與世界交流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