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的国家有哪些?

解釋

第三世界(Third World)通常指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其所指涉的國家和地區,雖然沒有絕對明確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 大眾文化中,因對三種世界定義缺乏認識,而任意泛用第三世界一詞,去指稱世界上發展落後、甚至是蠻荒狀態(如傳染病肆虐、巫覡與私刑氾濫)的地區,帶有強烈的貶意. 傳統觀點是將世界諸國區分為第一世界:資本主義陣營的西方國家、第二世界:共產主義陣營的東方國家,以及第三世界:發展中的南方國家. 「第三世界」的說法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新觀察家》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時代的「第三階級」;後被引申來描述冷戰時期,一些在國際政治上傾向中立,而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 這種說法,係從冷戰背景下的意識型態區別著眼. 「三個世界」的概念逐漸流行之後,一般即以「第一世界」指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包括英國、西德、加拿大、法國及日本、等;而以「第二世界」指稱當時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國家(主要集中在東歐),如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国由于长期对外扩张,特别是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实力遭到削弱,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而苏联则乘机加紧扩充军备,并依仗其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对外扩张。在双方激烈争夺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为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国调整对外政策,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打开中美关系大门,谋求从印度支那脱身,以集中力量确保欧洲重点。

为推动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不断发展,毛泽东主席于1973年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美国跟欧洲和日本加强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 “一条线” 战略。

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详细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指出,目前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和改组。“从国际关系的变化来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邓小平还表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并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级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也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极大不满。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对美国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侧重打击苏联霸权主义,有效地牵制了苏联的扩张主义势力。

图中三种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属于“三个不同世界”的国家。 绿色:第一世界国家,黄色:第二世界国家,红色:第三世界国家,灰色:不明

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许多战略要地,无论从经济、贸易上,还是从军事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名词解释

第三世界的概念于美苏冷战时期被中国共产党提出,当时适逢中国共产党与苏联交恶,区别于欧美的资本主义世界、苏联的共产第一国际,之外中国联合其他国家组成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是一个描述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概念;它所指涉的国家和区域,虽然没有绝对明确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从1950年代以来,对此一概念曾有若干不同的诠释──除了从意识型态或全球战略观点加以定义的说法外,也有纯就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加以界定的看法。 今日流行的“第三世界”概念,大致上即为在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世界体系理论(the world system theory)”当中,被归类为属于“半边陲地带(the semi-periphery)”或“边陲地带(the periphery)”的那些国家。这类国家在地理上大多处于“工业化国家(industrialized nations)”的南边,因此常被以“南方国家(The Southern Nations)”加以泛称。就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这类国家包括被称为“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及“低度开发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的那些经济体──这是相对于“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而言。 1955 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Asian-African Conference in Bandung),以及发端于19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Group of 77)是“第三世界”集团意识成形的三大里程碑。亚非会议着重去殖民化,不结盟运动标榜政治中立,七十七国集团旨在促进“南方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大致勾勒出“第三世界”概念的几个主要面向。

意识形态与定义

·冷战下的意识型态区别

第三世界的国家有哪些?

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的说法最先由经济学家Alfred Sauvy于1952年8月14日的法国杂志“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时代的“第三阶级(the Third Estate)”;后被引伸来描述冷战时期,一些在国际政治上倾向中立,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这种说法,系从冷战背景下的意识型态区别着眼。“三个世界”的概念逐渐流行之后,一般即以“第一世界”指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包括英国、西德、加拿大等,以及政治上不依附美国或文化上不属于西方,但同为高度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法国及日本;而以“第二世界”指称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集团国家(主要集中在东欧),如波兰、罗马尼亚等。此外,几乎所有的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成员国都自认属于“第三世界”──即使这些国家多数带有社会主义倾向,或对源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怀有疑虑。 此外,若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观点出发,因这类国家数量占世界多数,故有称其为“主体世界(The Majority World)”的说法。 1989年,Alfred Sauvy于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中表示其曾发明的已四十年旧第三世界的字眼不适合当时异质性的近况了,比如,不能将非洲与亚洲四小龙放在一起。

·毛泽东的全球战略观点

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此一定义,与最先流行的──着眼于冷战框架下意识型态区别的说法 ──采取完全不同的观点,而后稍微做了修正。 毛泽东着眼于当时国际战略局势下的权力分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较低、相对弱势的大国──反对美苏“超级强权(the Superpowers)”的观点出发,对所谓的“前两个世界”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定义。在毛泽东的说法里,“第一世界”是美、苏这两个称霸世界的超级强权;“第二世界”则是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业化国家。在1970年代初期的全球战略背景下,中国自居“第三世界”所传达出的政治讯息可以被解读为:“无论实行何种意识型态指导下的政经制度,中国不愿依附于任何超级强权之下”;这也成为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实行的国际战略路线。

·客观的综合性指标

在后冷战时期的现在,“第三世界”主要指那些以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名,名次较后的国家──不论他们采取何种意识型态或具有何等的战略重要性。

第三世界的兴起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非会议的召开(1955年4月18~24日) 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有约三十个亚非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而独立;旧的国家政治秩序虽然已被打破,但亚非人民反帝斗争的任务仍很艰巨。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当增进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以推动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因而产生了要求合作和团结的强烈愿望。这样,在印尼、缅甸、锡兰、印度、巴基斯坦5国总理的发起下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这次会议。

·会议宗旨

促进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讨论所面临的共同任务,以及维护民族主权和废除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问题。

·中国代表团的贡献

会议期间,由于各国历史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存有差异,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挑拨,个别国家的代表一度提出“反对共产主义的威胁”,并影射攻击中国。在此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的破坏行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广泛支持,从而避免了会议走向歧途。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体现了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 亚非会议的召开,标志第三世界开始兴起。

第三世界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向外扩张、侵略,把世界10亿以上人口的大部分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经过长期的反帝反殖斗争,这些国家取得了独立,有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但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国家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民族独立,但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剥削。旧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彻底摧毁,一些经济命脉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国际垄断资本手里。发展中国家虽然根本改变了自身的附庸地位,但仍面临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威胁。因此,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 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命运,面临共同的任务和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并实现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新独立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参与国际事务,开展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的联合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不结盟运动。反对参加大国军事集团和与大国结盟。不允许在本国建立大国军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国主权,共同参与解决国际政治经济的重大问题。②发展运动。主要任务是变革以控制和掠夺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行动主要体现为南北对话和加强南南合作,重点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的发展。③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70~8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的增强,各国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实行普选,加强法制。

什么是第三世界国家?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世界。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除了南非,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眼下,这个词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国家,不管他们属于哪种意识形态。

第三世界是谁提出的?

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详细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第二世界国家有哪些?

第二世界主要包括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 、 在英语中指东欧国家或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和南斯拉夫。 这个含义,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第二世界的说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世界的代称也开始囊括所有的发达国家。 另外,第二世界是两本图书名。

什么是第一世界国家?

最终把自由民主、法治及資本主義的西欧国家以及美国“影响”下的国家作为第一世界。 除了北美和西欧,第一世界国家还包括其他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以及前英国殖民地国家,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南非等國。 还有一些国家不完全符合第一世界的定义,如瑞士、瑞典及爱尔兰等,这些国家在冷戰時期屬中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