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Show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他过誉,是因为很多人听肖不是听音乐,而是听反斯反共政治宣传。 从音乐的角度上讲,我认为其非但没有过誉,反而是被低估了。 同样被低估(因为没有敏感的假材料没办法被拿来借题发挥搞政治宣传的)的我认为还有普罗科菲耶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斯维里多夫和卡巴列夫斯基。 非常建议去了解以上苏联人民艺术家。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将近两年后终于想起来写这个回答了...惭愧 这个回答是我对于这部作品的一篇文章的简缩,查看完整文章可以 戳我 音乐材料和诗歌文本的联系虽然并不是十一个乐章都直接描述死亡,但死亡的确是一个贯穿全曲的核心主题。这在乐章顺序的安排中也是可以看出的——比如第三乐章讲述了一个女人自杀殉情,而紧接着的第四乐章就从一个“上帝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自杀和横死的非自然性;同样第五乐章讲述了一个女人哀叹她的哥哥即将战…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他的中段狂乱移调手法,以及多主题在复合调性/游移和弦的背景上叠加的两个惯用手法体现的很明显的一部作品,类似的作品还有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和第五弦乐四重奏(首末乐章都有),他的手法是:从一个不稳定的待解决和声出发(Locrian狂魔老肖整天惦记着的就是你那减三和弦),然后就开始狂乱调性游移,通常是在稳定极小的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减五度音程上(然而这一点在这个交响曲中没有体现,这首交响在第一乐章的发展部…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要联系起来听。 第七、第八与第九要联系起来听。 由于创作时间和内容与二战相关,这三首也被成“战争交响曲” 第七无疑是政治需要的产物。 党对老肖说:肖斯塔科维奇同志,现在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你得写点什么了。 老肖说:保证完成任务。 第八才是老肖关于这场战争的真切看法与感想。 演出之后,党说:什么鬼,我们与那帮德国佬拼的正欢你TM在这给我闹身份哀鸿遍野大哭小嚎的?你看看亚历山大洛夫他们,看看…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虽然只听过它的第二圆舞曲,但是听完就明白,当年斯大林枪下留人,可能真的不是个段子。 什么叫悠扬,它就是,什么叫余音绕梁,它就是,什么叫音符中刻入了露西亚的民族种性,它就是 听着老肖的曲子,你脑子内瞬间就会出现画面。 听着它的第二圆舞曲,即便你是身着睡衣,你也会觉得自己一袭燕尾服,搂着爱人翩翩起舞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古典作曲专业,美帝留学,不看本专业类问题。有事请私聊~

    老实说,在我看来他和拉威尔都是被低估了 因为他的敏感ZZ背景… 这是个极其才华横溢的悲剧天才,他的音乐真的非常让人惊异 我最喜欢的国内作曲家郭文景老师的自传里对他的形容我很喜欢,像一个岩石一般的作曲家,顺便很皮厚。在无论多大的折磨和压力下都坚韧地老老实实过日子,写曲子的人 其实很多学音乐的人都特别喜欢他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不会太多吧。。。。 他们能听的也就是第七交响曲,第十交响曲二乐章 还有什么爵士组曲之类的 你让他们说说第四交响曲的主题和动机,还有他别具一格的赋格和各类提琴协奏曲 ,他钢协相对而言还算正常,没有细腻的灵魂和神经性的特质的人是很难喜欢甚至共情老肖的。。。 我认识的人里面肖斯塔科维奇迷只有我一个,,,有大量的贝多芬 布鲁克纳 马勒拉赫玛尼诺夫迷,连普罗科菲耶夫也有人喜欢他的灵动。。。肖斯塔科维奇这种音符粘…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看过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导演的穆拉文斯基的纪录片,里面有老穆1984年的肖十二实况。 我们不难发现,肖十二正常编制的乐队,在列宁格勒爱乐大厅也只能勉强撑下,再塞个合唱队是不是器乐组就要到台下去演奏了呢? 再加上老穆在1960年以后就再也没进过录音室—— 所以,不仅是肖十三,像肖二三四,贝九这样要扩编的作品老穆都没有演过。 是的,没演过贝九! 现在看看《见证》里福尔科夫对穆拉文斯基泼的脏水,是不是…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阿驼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古典作曲专业,美帝留学,不看本专业类问题。有事请私聊~

    老实说,在我看来他和拉威尔都是被低估了

    因为他的敏感ZZ背景…

    这是个极其才华横溢的悲剧天才,他的音乐真的非常让人惊异

    我最喜欢的国内作曲家郭文景老师的自传里对他的形容我很喜欢,像一个岩石一般的作曲家,顺便很皮厚。在无论多大的折磨和压力下都坚韧地老老实实过日子,写曲子的人

    其实很多学音乐的人都特别喜欢他

    发布于 2016-05-28 18:32

    这是我第一次做回答,不好的地方还请谅解。

    其实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愣了一下,因为大多数肖的作品我都听过,而且基本上都很喜欢,一时间还真排不上“最”。在考虑了一下后我是这么想的: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贴一张肖大帅气的照片( ー̀εー́ )

    交响乐:E小调第十交响曲,op.93

    理由:这部交响曲我认为是老肖第二次创作转型时期最重要的交响曲。

    从作曲手法上来看,它是非常具有肖斯塔科维奇味道的交响曲,特别是从配器与编曲上来看,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他的作品,并且肖音乐中特有的紧张情节也完全没有少;除了对之前风格的沿袭外,肖还在这部交响曲中做了大胆的创新,比如开创了对他今后而言非常重要的“名字动机法”的雏形,在对音响效果的处理上也比之前的第八交响曲等作品要熟练、巧妙甚至说更好,他在音乐语言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创新,比如说该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虽然不乏肖特有的讽刺意味)。这些作曲上的细节都很明显地影响了像施尼特凯这样的后辈,在施尼特凯的第五交响曲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肖十的配器影响。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肖十第二乐章的部分总谱;指示为 q=116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施尼特凯,算是老肖的徒弟吧。被认为是第二个肖斯塔科维奇。在肖与自己的音乐上总结了一个重要的音乐理论--复风格主义,认为复风格主义是20世纪音乐的趋势。与当局抬杠的精神感觉真的是继承了老肖(划掉)

    另外从思想内涵上来说,它比之前的作品要更纯粹一些,其中一个原因是斯大林死后对知识分子高压政策的缓和。这部交响曲虽然充满了对斯大林时期的暗喻,却是个无标题音乐,是个纯交响曲,这也说明作曲家的这部交响曲更少地给当局留下利用的要素,但是它却非常真实地反映出了社会的转型,也更真实地反映出了作曲家对自由、平等这些普世价值观的追求与对极权主义的唾弃,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同时,它的出现也比第四交响曲这些作品更符合事宜。

    甚至,抛开社会背景来说,它由沉沦到胜利的过程反映出了现代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从而无论是哪个时代、处于哪种社会的个体听众都能从中找到避难所,它解救了个体无意识在社会与历史等文化压抑下的消亡。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布拉格事件之后伦敦上演的肖十虽开头遭反对者抵制,但在曲终时仍获得雷鸣般掌声的原因--它不仅是时代代表,又具有超时代意义,不仅代表了人类整体,又渗透到了个体,我想这无论是肖十前的交响曲还是肖十后的交响曲都没有达到的水平。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非常著名的留有抗议声的肖十录音

    弦乐四重奏:第十五降E小调弦乐四重奏,op.144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鲍罗丁四重奏组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四重奏全集,应该是上世纪70--80年代录制的老版本了,我特别喜欢(图源网易云)

    理由: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创作起步较晚,并且到中晚时期的创作量很大,而且主题线路比较突出--死亡(从献给亡妻的第七弦乐四重奏开始就有这个主题),因而其中的情感私人化较重。到第十五弦乐四重奏的时候,死亡则完全成了主要内容。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晚年的肖斯塔科维奇

    十五弦的所有乐章都是adagio,悼亡主题(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安魂)很明显。创作风格与手法上对同样是悼亡主题的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1973--1976)有影响。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录音。这是一部半音化很突出的作品。

    虽然它的影响力与上演率都不如第八弦乐四重奏,但我觉得它的思想内容要深邃一些,并且作为肖晚期的总结性作品,是很有意义的。

    这部弦乐四重奏可以与第十四交响曲相对应,但情感基调上要更缓和,戏剧冲突没那么明显,素材也并不那么具有“复调性”特征,同时也更私人化。它贯彻的是肖的“死亡哲学”与“个人回眸”。

    的确,这部弦乐四重奏是肖最阴郁低沉的一部,但我觉得这部弦乐四重奏仍有“从悲戚的角度凝视幸福”的意思。

    在肖的前辈马勒那里,死亡是非常重要的主题,马勒几乎用所有作品来试图讨论生与死的关系。但是,马勒给出的答案甚至不能让他自己完全信服:终将复活(第二交响曲)。他的宗教情节始终与他独有的死亡恐惧联系在一起,就算是被认为是“冷静面对死亡”的第九交响曲也暗含了对死亡的逃避与遁形。这一点在马勒同时代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那里也没有避免。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应该是马勒当上布达佩斯歌剧院总监时的照片。《为什么是马勒》的作者曾说肖是马的较直接继承人,伯恩斯坦也有过类似观点。至于肖本人则似乎很喜欢《大地之歌》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奥托大帝在1951年现场录制的马勒第二交响曲是我比较推崇的版本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如果大家对马勒感兴趣可以读读上面的两本书。还有一本书叫《生与死的交响曲》,也可以看看,不过我是借图书馆的看的,就没有照片。马勒对肖的影响确实很大

    我认为肖在音乐中的“死亡讨论”比前辈们做得更为出色、准确,甚至连他的后辈施尼特凯等人都没有做到他这种水平。

    十五弦除了表面上深沉的对死亡的忧郁与悲戚外,还暗含了一种“局外人”般的平静。而正是这种“局外人”般悠闲而冷漠的观察构成了肖晚期作品的核心。他不仅用旁观者的眼光观看旁人的死亡,也用旁观者的眼光观看自己的死亡,并且没有畏惧,也没有自我欺骗。因此音乐表达出来的就是纯音乐,没有别的杂物。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这是丹尼列维奇写的《肖斯塔科维奇传--生平与创作》的目录,其第七章专门谈了谈老肖的“生死观”,感觉自己对老肖的“生死观”讲得不好,大家可以去看看这个。还有老肖回忆录《见证》中也有很多对死亡的观点,也可以看看《肖斯塔科维奇第十四交响曲诞生记》,里面有一些有趣的东西

    肖斯塔科维奇说,死亡就是结束了,然后就没有了(我记得是《见证》里的句子)。而这种结论与马勒的“复活将续”完全不一致。

    我想这就是肖更独到的地方:真正地坦然接受终结,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巨大的勇气。

    十五弦就是这种思想的结晶与具体表现。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不知道为什么,肖晚期的作品都让我想起米开朗基罗设计的这个前厅,或许二者在艺术上有共通性吧

    其他室内乐作品:E小调钢琴三重奏,op.67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op.87

    理由:本来也想推钢琴五重奏的(我非常喜欢的肖曲),但是仍觉得钢琴三重奏更能担当这个“最”字,因为它的创作手法与思想内涵都比五重奏要丰富,也更符合作曲家本人的思想。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神仙组合”演奏的钢琴三重奏。感觉这个版本与老肖亲自演奏的版本都在彪速度 _(:з」∠)_

    钢琴三重奏的一个特色是用大提琴演奏高音域(例如第一乐章开头),这是比较特殊的做法,造成的音响效果也是特殊而迷人的。当然比起配器,影响更为深远的就是第四乐章著名的“犹太曲调”了,据说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肖看到的一篇描述纳粹分子逼迫犹太人在将被枪决的坟墓前跳舞的新闻报道,可见其引用的内涵。在这个乐章中,肖仅用三个乐器便表达了宏大的悲愤绝望之感,这与传统创作中用大头部交响曲来表达绝望之感具有不同。除了有在编曲与配器上的创新,这种犹太舞曲的曲调同时也是肖创作的又一个雏形,在第八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中,其再次得到了使用与发展。

    犹太曲调的影响十分广泛,除了对施尼特凯这些“直系”后辈有影响外,也影响了像科普兰、梅西安、鲁托斯拉夫斯基这些作曲家,并在他们的运用中赋予了新的意义与生命。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这是梅西安,著名鸟类学家(不是)ԅ( ˘ω˘ ԅ)。他的作品还是有一丢丢老肖的影子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科普兰,我记得他有过一个叫犹太曲式研究的作品,也是写给钢琴三重奏的(Vitebsk Trio - Study on a Jewish Theme)

    还有一个作品是编号为87号的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遭到了较大的忽视,与其音乐贡献不太一致。

    这部作品是为纪念巴赫诞辰周年而创作的,巴赫的味道十分明显,可以看到很多巴赫的楔形与引用,因此被称为“俄版十二平均律”,同时他也糅合了自己的创作,例如《森林之歌》与钢琴五重奏的引用。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里赫特的24首录音。老里明明录过很多次24首,却依然实行了“不录全”的习惯,真是太可气了(ノ=Д=)ノ┻━┻ 明明我很期待他演奏整部24首的

    我认为这部作品是肖最好的钢琴独奏作品,比他的两部钢琴奏鸣曲以及双钢琴作品都要好。

    首先,它起了一种“教科书”般的作用,无论从演奏还是作曲上来看,它都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存在,很适合用来教学甚至研究乐理。

    其次,它的可听性很高,对于一般听众来说,它具有清新淡雅的旋律与丰富的情感,而且内容也是较易理解的,比起肖其他的作品来说,24首更老少咸宜。这部作品联系的背景很少,是非常纯粹的音乐性作品,更像是作曲家在深夜漫步时的喃喃自语,从中可以窥探到作曲家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抒情又真情的音乐作品。

    结束语

    写到这里也算是水了很多字啦,作为懒人的我也想收手了(划掉)。而且添加了图片之后也发现好像水过头了(小声)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不过我自己感到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回答好。其中有一些原因是我自己的水平太低,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无聊,因为他们早已知道这些。另一个原因仍在于“伟大”二字的歧义性与模糊性(当然还有我自己组织语言的水平问题)。

    肖斯塔科维奇是伟大的作曲家,这是无可争议的,只要人们稍微对他的精神与创作有所了解,就会同意这一点。

    但是,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作品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不一样以及肖斯塔科维奇作品本身的质量就很高,更在于肖斯塔科维奇与他所处时代的复杂性以及当代审美情趣与艺术的变化。

    就算是资深的肖斯塔科维奇研究专家大概也会对这个问题犯难,我想。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从古至今最伟大的哲学家是谁一样。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英国作曲家布里顿,是肖斯塔科维奇晚年的朋友,他俩的作品互相影响。我记得布里顿在一次访谈中被问及“为什么您不称自己的作品为杰作(master pieces)?”他回答说“因为杰作拥有一种积淀的韵律”我想讨论肖的伟大作品或者说他的“杰作”时这句话也适用。

    所以,我想,对于肖斯塔科维奇来说,谈论“最伟大”是缺少意义的,这同样也适用于其他优秀的作曲家。

    我不过是凭着我对肖的喜爱与熟悉程度写了这篇回答,其实我还想写更多的作品上去。

    总之,在我的心中,肖斯塔科维奇永远是一个值得去发掘的作曲家,我总能在他的作品中发掘到新的东西。

    我不希望用有差距的眼光审视肖的作品或者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更不想用“最”字为艺术创作画上句号与尽头。

    只有先让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与滋养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结束 撒花(ง •̀_•́)ง)

    肖斯塔科维奇知乎
    用老肖帅气的打桌球的照片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