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縫 章 蓋 法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骑缝印章及盖骑缝章的方法,属于办公自动化领域。骑缝印章包括基座、夹紧装置、顶升装置、执行机构、印章、厚度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基座具有放置文件的放置面。夹紧装置连接于基座,并用于夹紧文件。顶升装置连接于基座,并用于顶升文件,以使文件的骑缝部位形成坡面。执行机构连接于基座。印章连接于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用于带动印章在坡面盖骑缝章。厚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文件的厚度。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顶升装置需要顶升的顶升高度,控制顶升装置以确定出的顶升高度顶升文件,以使印章能够适用于不同厚度的文件,进而提高盖章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骑缝印章及盖骑缝章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办公自动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骑缝印章及盖骑缝章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办公自动化领域中,为使盖骑缝章更加方便,骑缝印章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现有的骑缝印章在盖骑缝章时,需要通过顶升装置将文件顶升,使文件需要盖骑缝章的部位形成坡面,但顶升装置每次顶升文件的高度都是一样的,印章无法适用不同厚度文件,盖章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骑缝印章及盖骑缝章的方法,以改善印章无法适用不厚度文件而造成盖章效果差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骑缝印章,包括基座、夹紧装置、顶升装置、执行机构、印章、厚度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

所述基座具有放置文件的放置面;

所述夹紧装置连接于所述基座,并用于夹紧所述文件;

所述顶升装置连接于所述基座,并用于顶升所述文件,以使所述文件的骑缝部位形成坡面;

所述执行机构连接于所述基座;

所述印章连接于所述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印章在所述坡面盖骑缝章;

所述厚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文件的厚度;

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文件的厚度和所述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所述顶升装置需要顶升的顶升高度,控制所述顶升装置以确定出的顶升高度顶升所述文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顶升装置需要顶升的顶升高度,并控制顶升装置以确定出的顶升高度顶升文件,以使印章能够适用于不同厚度的文件,进而提高盖章效果。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骑缝印章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还用于根据所述文件的厚度和所述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需要的盖章次数,控制所述印章以确定出的盖章次数在所述坡面上盖骑缝章。

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系统还可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需要盖章的次数,并控制印章以确定出的盖章次数在坡面上盖骑缝章,保证每页上均有章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执行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印章沿第一预设方向、第二预设方向和第三预设方向移动;

所述夹紧装置与所述顶升装置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相互垂直且均平行于所述放置面,所述第三预设方向垂直于所述放置面;

所述印章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执行机构,所述印章能够相对所述执行机构绕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布置的轴线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印章可转动地设置于执行机构,可根据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的倾斜角度来调整印章的倾斜角度,以使印章的印章面与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大致平行。在盖章时,调整好印章的倾斜角度后,通过执行机构带动印章在第一预设方向和第三预设方向上移动,则可完成盖章。当需要改变盖章位置时,可先通过执行机构带动印章在第二预设方向上移动一定距离后,再通过执行机构带动印章在第一预设方向和第三预设方向上移动,完成盖章动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执行机构包括第一移动体、第二移动体、第三移动体、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移动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体相对所述基座沿第二预设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移动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体,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体相对所述第一移动体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移动;

所述第三移动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体,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三移动体相对所述第二移动体沿所述第三预设方向移动;

所述印章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三移动体,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印章相对所述第三移动体绕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布置的轴线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移动体相对基座沿第二预设方向移动,则实现印章在第二预设方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移动体相对第一移动体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则实现印章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三驱动装置驱动第三移动体相对第二移动体沿第三预设方向移动,则实现印章在第三预设方向上的移动;通过第四驱动装置驱动印章相对第三移动体绕沿第二预设方向布置的轴向转动,则实现对印章的倾斜角度的调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厚度检测装置包括第四移动体、探杆、第五驱动装置和接触式位移传感器;

所述第四移动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四移动体相对所述基座沿所述第三预设方向移动;

所述探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四移动体,所述探杆能够相对所述第四移动体沿所述第三预设方向移动;

当所述探杆相对所述第四移动体沿所述第四预设方向向上移动时,所述探杆能够与所述接触式位移传感器的检测头接触并推动所述检测头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对文件的厚度进行检测时,首先可通过第五移动装置驱动第四移动体相对基体沿第三预设方向向下移动,使探杆与放置面接触;随着第四移动体沿第三预设方向继续向下移动,探杆将相对第四移动体沿第三预设方向向上移动,探杆将与接触式位移传感器的检测头接触并推动检测头移动,接触式位移传感器则可测出探杆与检测头接触后的位移量,移动体沿第三预设方向下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接触式位移传感器测出第一位移量;将文件放入至放置面上后,通过第五移动装置驱动第四移动体再次移动至预设位置,接触式位移传感器测出第二位移量,第二位移量与第一位移量的差值即为文件的厚度。这种结构的厚度检测装置可精确地测量出文件的厚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骑缝印章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基座的下压装置;

所述顶升装置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位于所述夹紧装置与所述下压装置之间,所述下压装置用于限制所述文件的骑缝部位向上翘起。

上述技术方案中,顶升装置在第一预设方向上位于夹紧装置与下压装置之间,下压装置可起到限制文件的骑缝部位向上翘起的作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压装置包括第五移动体、辊筒和第六驱动装置;

所述第五移动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六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五移动体相对所述基座沿所述第三预设方向移动;

所述辊筒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五移动体,所述辊筒能够相对所述第五移动体绕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布置的轴线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六驱动装置驱动第五移动体相对基座沿第三预设方向向下移动,则可使辊筒压于文件上,从而限制文件的骑缝部位向上翘起。由于辊筒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五移动体,辊筒压于文件上后,顶升装置在顶升文件的过程中,辊筒将相对第五移动体转动,使得文件能够顺畅移动,以在骑缝部位形成坡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压装置还包括第六移动体、第七驱动装置和第八驱动装置;

所述第六移动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七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六移动体相对所述基座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移动;

所述第五移动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六移动体,所述第六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五移动体相对所述第六移动体沿所述第三预设方向移动;

所述第八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辊筒相对所述第五移动体绕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布置的轴线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需要限制文件的骑缝部位向上翘起时,可通过第六驱动装置驱动第五移动体相对第六移动体沿第三预设方向向下移动,使辊筒压于文件上。当文件的厚度较小时,通过顶升装置顶升文件的则无法得到较宽的坡面,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第六驱动装置驱动第五移动体相对第六移动体沿第三预设方向向下移动,使得辊筒刚好与页面接触,通过第八驱动装置驱动辊筒相对第五移动体绕沿第二预设方向布置的轴线转动,同时通过第七驱动装置驱动第六移动体相对基座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带动辊筒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使各个页面向靠近压紧装置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以获得更宽的坡面。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盖骑缝章的方法,应用于上述的骑缝印章,所述盖骑缝章的方法包括:

获取夹紧在所述基座上的文件的厚度;

根据所述文件的厚度和所述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顶升装置需要顶升的顶升高度,控制所述顶升装置以确定出的顶升高度顶升所述文件,以使文件的骑缝部位形成坡面;

在所述坡面上盖骑缝章。

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顶升装置需要顶升的顶升高度,并控制顶升装置以确定出的顶升高度顶升文件,以使印章能够适用于不同厚度的文件的坡面,进而提高盖章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骑缝章的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文件的厚度和所述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需要的盖章次数;

所述控制所述印章在所述坡面上盖骑缝章,包括:

控制所述印章以确定出的盖章次数在所述坡面上盖骑缝章。

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需要盖章的次数,并控制印章以确定出的盖章次数在坡面上盖骑缝章,保证每页上均有章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文件的厚度和所述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需要的盖章次数,包括:

当所述文件的厚度小于所述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时,所述盖章次数为一次;

当所述文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时,所述盖章次数为多次。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文件的厚度小于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时,则印章在坡面上盖一次骑缝章;当文件厚度大于或等于印章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时,则印章在坡面上盖多次骑缝章。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若盖章次数为多次,所述控制所述印章在所述坡面上盖骑缝章包括:

控制所述印章以确定出的盖章次数在坡面上错位盖骑缝章。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盖章次数为多次时,印章在坡面上错位盖骑缝章,使每次所盖的骑缝章错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骑缝印章的主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骑缝印章的右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骑缝印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骑缝印章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骑缝印章;10-基座;11-放置面;12-阶梯面;121-第一导轨;122-第一支撑架;1221-限位块;123-第二支撑架;124-第三支撑架;20-夹紧装置;21-第一驱动机构;211-第六电机;212-第五丝杆;22-挤压体;30-顶升装置;31-顶升件;32-执行件;40-执行机构;41-第一移动体;411-第二导轨;42-第二移动体;421-底边框;422-顶边框;4221-导杆;423-侧边框;43-第三移动体;431-连接套筒;432-导向套筒;44-第一驱动装置;441-第一电机;442-第一丝杆;45-第二驱动装置;451-第二电机;452-第二丝杆;46-第三驱动装置;461-第三电机;462-第三丝杆;47-第四驱动装置;50-印章;51-转轴;60-厚度检测装置;61-第四移动体;62-探杆;621-限位凸起;63-第五驱动装置;631-第五电机;632-第四丝杆;64-接触式位移传感器;70-下压装置;71-第五移动体;72-辊筒;73-第六驱动装置;731-第七电机;732-第六丝杆;74-第六移动体;75-第七驱动装置;751-第八电机;752-第七丝杆;76-第八驱动装置;A-第一预设方向;B-第二预设方向;C-第三预设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骑缝印章100,包括基座10、夹紧装置20、顶升装置30、执行机构40、印章50、厚度检测装置60和控制系统。

基座10具有放置文件的放置面11。夹紧装置20连接于基座10,并用于夹紧文件。顶升装置30连接于基座10,并用于顶升文件,以使文件的骑缝部位形成坡面。执行机构40连接于基座10。印章50连接于执行机构40,执行机构40用于带动印章50在坡面盖骑缝章。厚度检测装置60用于检测文件的厚度。

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顶升装置30需要顶升的顶升高度,控制顶升装置30以确定出的顶升高度顶升文件,以使印章50能够适用于不同厚度的文件,进而提高盖章效果。

控制系统可以是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也可以是单片机。

需要说明的是,印章50的印章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向等。若印章50的印章面为圆形,则印章面的外形尺寸即为印章面的直径。若印章50的印章面为椭圆形,当印章面的长轴与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的宽度方向一致时,印章面的外形尺寸即为印章面的长轴;当印章面的短轴与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的宽度方向一致时,印章面的外形尺寸即为印章面的短轴。若印章50的印章面为长方形时,当印章面的长边与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的宽度方向一致时,印章面的外形尺寸即为印章面的长度;当印章面的短边与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的宽度方向一致时,印章面的外形尺寸即为印章面的宽度。若印章50的印章面为正方向,印章面的外形尺寸即为印章面的边长。

本实施例中,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预先储存于控制系统中。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测量装置来测量出印章面的外形尺寸,再将检测出的外形尺寸传输给控制系统。

以印章50的印章面为圆形为例,假设印章50的直径为20mm,该数值预存至控制系统中。假设文件的厚度为15mm。控制系统根据印章50的直径和文件的厚度在数据库中寻找对应的理想坡度宽度,假设理想坡面的宽度为18mm;控制系统根据文件的厚度和理想坡面的宽度在数据库寻找对应的顶升装置30需要顶升的顶升高度,假设顶升高度为5mm,控制系统则控制顶升装置30顶升5mm。也就是说,当15mm的文件厚度放置在放置面11上并被夹紧装置20夹紧后,控制系统控制顶升装置30顶升5mm就可使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宽度达到18mm,执行机构40带动直径为20mm的印章50在宽度为18mm的坡面上盖章则可获得很好的盖章效果。

进一步地,控制系统还用于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需要的盖章次数,控制印章50以确定出的盖章次数在坡面上盖骑缝章,保证每页上均有章印。

当文件的厚度小于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时,盖章次数则为一次;当文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印章面的外形尺寸时,盖章次数则为多次。

盖章次数可有多种方式确定,比如盖章次数等于文件的厚度除以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后取整再加1,以下结合例子详细说明。

以印章50的印章面为圆形为例,假设印章50的直径为20mm,该数值预存至控制系统中。假设问价的厚度为32mm。在确定盖章次数时,首先文件的厚度除以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即32mm/20mm=1.6;再对1.6取整,即[1.6]=1;再在取整后的数值的基础上加1,即1+1=2。最终确定出盖章次数为两次。在确定顶升装置30的顶升高度时。控制系统根据印章50的直径和文件的厚度在数据库中寻找对应的单次盖章对应的理想坡度宽度,假设单次盖章的理想坡面的宽度为18mm,则文件的骑缝部位的理想坡面的总宽度即为18mm*盖章次数=18mm*2=36mm;控制系统根据文件的厚度和理想坡面的总宽度在数据库寻找对应的顶升装置30需要顶升的顶升高度,假设顶升高度为8mm,控制系统则控制顶升装置30顶升8mm。也就是说,当32mm的文件厚度放置在放置面11上并被夹紧装置20夹紧后,控制系统控制顶升装置30顶升8mm就可使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宽度达到36mm,执行机构40带动直径为20mm的印章50在宽度为36mm的坡面上盖两次章则可获得很好的盖章效果。

执行机构40的作用是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带动印章50在文件的骑缝部位盖章。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执行机构40用于带动印章50沿第一预设方向A、第二预设方向B(图1未示出)和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夹紧装置20与顶升装置30在第一预设方向A间隔分布,第一预设方向A与第二预设方向B相互垂直且均平行于放置面11,第三预设方向C垂直于放置面11。印章50可转动地设置于执行机构40,印章50能够相对执行机构40绕沿第二预设方向B布置的轴线转动。

印章50可转动地设置于执行机构40,可根据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的倾斜角度来调整印章50的倾斜角度,以使印章50的印章面与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大致平行。在盖章时,调整好印章50的倾斜角度后,通过执行机构40带动印章50在第一预设方向A和第三预设方向C上移动,则可完成盖章。当需要改变盖章位置时,可先通过执行机构40带动印章50在第二预设方向B上移动一定距离后,再通过执行机构40带动印章50在第一预设方向A和第三预设方向C上移动,完成盖章动作。

当需要对文件进行该多次骑缝章时,在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上盖完一次骑缝章后,可通过执行机构40带动印章50在第二预设方向B上移动一定距离,则在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上盖第二次骑缝章,进而使下次所盖的骑缝章与上一次所盖的骑缝章错开。

本实施例中,放置面11水平布置,则第一预设方向A即为水平面内的横向,第二预设方向B即为水平面内的纵向,第三预设方向C即为垂直水平面的竖向。

印章50的倾斜角度根据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的倾斜角度来调整,文件的骑缝部位的坡面的倾斜角度可由控制系统根据坡面的宽度和文件的厚度来算出,也可通过其他测量装置直接测量得出。

可选地,执行机构40包括第一移动体41、第二移动体42、第三移动体43、第一驱动装置44、第二驱动装置45、第三驱动装置46和第四驱动装置47。第一移动体41可移动地设置于基座10,第一驱动装置44用于驱动第一移动体41相对基座10沿第二预设方向B移动。第二移动体42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移动体41,第二驱动装置45用于驱动第二移动体42相对第一移动体41沿第一预设方向A移动。第三移动体43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移动体42,第三驱动装置46用于驱动第三移动体43相对第二移动体42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印章5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三移动体43,第四驱动装置47用于驱动印章50相对第三移动体43绕沿第二预设方向B布置的轴线转动。

通过第一驱动装置44驱动第一移动体41相对基座10沿第二预设方向B移动,则实现印章50在第二预设方向B上的移动;通过第二驱动装置45驱动第二移动体42相对第一移动体41沿第一预设方向A移动,则实现印章50在第一预设方向A上的移动;通过第三驱动装置46驱动第三移动体43相对第二移动体42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则实现印章50在第三预设方向C上的移动;通过第四驱动装置47驱动印章50相对第三移动体43绕沿第二预设方向B布置的轴向转动,则实现对印章50的倾斜角度的调节。

示例性的,底座为阶梯结构,底座具有阶梯面12,阶梯面12低于放置面11。底座的阶梯面12上设有供第一移动座移动的第一导轨121,第一导轨121沿第二预设方向B移动。

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装置44包括第一电机441和第一丝杆442,第一电机441固定于基座10,第一丝杆442与第一电机441的输出轴连接,第一移动体41螺接于第一丝杆442的外侧。第一电机441带动第一丝杆442转动则可使第一移动座相对基座10沿第二预设方向B移动。其中,第一电机441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第一移动体41上设有供第二移动体42移动的第二导轨411,第二导轨411沿第一预设方向A移动。第二驱动装置45包括第二电机451和第二丝杆452,第二电机451固定于第一移动体41,第二丝杆452与第二电机451的输出轴连接,第二移动体42螺接于第二丝杆452的外侧。第二电机451带动第二丝杆452转动则可使第二移动座相对第一移动座沿第一预设方向A移动。其中,第二电机451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第二移动体42为框架结构,第二移动体42包括底边框421、顶边框422和连接于底边框421与顶边框422之间的两个侧边框423,两个侧边框423在第二预设方向B上间隔分布。底边框421与第一移动体41上的第二导轨411形成滑动配合,底边框421螺接于第二丝杆452的外侧。

第三移动体43为板状结构,第三移动体43上设有连接套筒431和两个导向套筒432,连接套筒431在第二预设方向B上位于两个导向套筒432之间。第二移动体42的顶边框422上设有两个导杆4221,两个导向套筒432分别套设于两个导杆4221的外侧,使得第三移动体43能够在第三预设方向C上相对第二移动体42移动。

第三驱动装置46包括第三电机461和第三丝杆462,第三电机461固定于第二移动体42的顶边框422,第三丝杆462与第三电机461的输出轴连接,第三移动体43上的连接套筒431螺接于第三丝杆462的外侧。第三电机461带动第三丝杆462转动则可使第三移动座相对第二移动座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其中,第三电机461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印章50通过沿第二预设方向B布置的转轴51与第三移动体43转动连接。第四驱动装置47包括第四电机,第四电机固定于第三移动体43,第四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51连接固定。第四电机带动转动则可使印章50绕沿第二预设方向B布置的轴线转动,以调整印章50的倾斜角度。

厚度检测装置60的作用是检测文件的厚度,其可以是多种结构。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厚度检测装置60包括第四移动体61、探杆62、第五驱动装置63和接触式位移传感器64。第四移动体61可移动地设置于基座10,第五驱动装置63用于驱动第四移动体61相对基座10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探杆62可移动地设置于第四移动体61,探杆62能够相对第四移动体61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当探杆62相对第四移动体61沿第四预设方向向上移动时,探杆62能够与接触式位移传感器64的检测头接触并推动检测头移动。

在对文件的厚度进行检测时,首先可通过第五移动装置驱动第四移动体61相对基体沿第三预设方向C向下移动,使探杆62与放置面11接触;随着第四移动体61沿第三预设方向C继续向下移动,探杆62将相对第四移动体61沿第三预设方向C向上移动,探杆62将与接触式位移传感器64的检测头接触并推动检测头移动,接触式位移传感器64则可测出探杆62与检测头接触后的位移量,移动体沿第三预设方向C下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接触式位移传感器64测出第一位移量;将文件放入至放置面11上后,通过第五移动装置驱动第四移动体61再次移动至预设位置,接触式位移传感器64测出第二位移量,第二位移量与第一位移量的差值即为文件的厚度。这种结构的厚度检测装置60可精确地测量出文件的厚度。

进一步地,基座10上固设有第一支撑架122,第四移动体6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撑架122,第一支撑架122上设有限位块1221,第五驱动装置63驱动第四移动体61相对基体沿第三预设方向C向下移动至与限位块1221接触时,第四移动体61则到达上述预设位置。也就是说,在放置面11上未放置文件时,第五驱动装置63驱动第四移动体61移动并与限位块1221接触后停止,在此过程中,探杆62与放置面11接触;在放置面11上放置文件时,第五驱动装置63驱动第四移动体61移动并与限位块1221再次接触后停止,在此过程中,探杆62与文件的上表面接触。

接触式位移传感器64固定于第一支撑架122,接触式位移传感器64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第五驱动装置63包括第五电机631和第四丝杆632,第五电机631固定于第一支撑架122,第四丝杆632与第五电机631的输出轴连接,第四移动体61螺接于第四丝杆632的外侧。第五电机631带动第四丝杆632转动则可使第四移动座相对基座10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其中,第五电机631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其中,第四移动体61与第一支撑架122的连接方式可以与上述的第三移动体43与第二移动体42的连接方式相同。

第四移动体61上设有供探杆62移动的导向孔,探杆62插设于导向孔内。探杆62上设有限位凸起621,限位凸起621为环形结构,限位凸起621用于限制探杆62相对第四移动体61沿第三预设方向C向下移动,防止探杆62向下移动而与第四移动体61脱离。

上述结构的厚度检测装置60为机械式厚度检测装置60,可方便准确地实现对文件厚度的检测。在其他实施例中,厚度检测装置60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厚度检测装置60为距离检测装置。在检测文件的厚度时,先检测距离检测装置到放置面11的距离,再检测距离检测装置到文件的上表面的距离,两次距离的差值即为文件的厚度。

夹紧装置20的作用是对放置于放置面11上的文件进行夹紧,其可以是多种结构。

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夹紧装置2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21和挤压体22,挤压体22可移动地设置于基座10,第一驱动机构21用于驱动挤压体22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当文件放置于放置面11上后,第一驱动机构21驱动挤压体22沿第三预设方向C向下移动,挤压体22最终将文件夹紧。

文件放置在放置面11上并被夹紧装置20夹紧后,文件具有相对的固定侧和自由侧,固定侧被夹紧装置20夹紧固定,自由侧即为文件的骑缝部位所在侧。

示例性的,基座10上固设有第二支撑架123,挤压体22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撑架123。挤压体22与第二支撑架123的连接方式可以与上述的第三移动体43与第二移动体42的连接方式相同。

第一驱动机构21包括第六电机211和第五丝杆212,第六电机211固定于第二支撑架123,第五丝杆212与第六电机211的输出轴连接,挤压体22螺接于第五丝杆212的外侧。第六电机211带动第五丝杆212转动则可使挤压体22相对基座10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其中,第六电机211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顶升装置30的作用是顶升被夹紧装置20夹紧的文件,其可以是多种结构。

本实施例中,顶升装置30包括顶升件31和执行件32,顶升件31连接于基座10,执行件32连接于顶升件31,顶升件31用于带动执行件32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其中,顶升件31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其中,执行件32为圆柱状,执行件32沿第二预设方向B布置,放置面11上开设有容纳执行件32的容纳槽。在顶升文件前,执行件32位于容纳槽内;在顶升文件时,顶升件31工作带动执行件32沿第三预设方向C向上移动,执行件32逐渐脱离容纳槽并顶起文件的中间部位,使文件的骑缝部位形成坡面。由于执行件32为圆柱状,在顶升文件的过程中文件更容易发生弯曲。

示例性的,顶升件31为电动推杆。

顶升装置30在顶升文件的过程中,若顶升装置30的顶升高度过大则可能导致文件的骑缝部位向上翘起,影响盖章。

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骑缝印章100还包括连接于基座10的下压装置70,顶升装置30在第一预设方向A上位于夹紧装置20与下压装置70之间,下压装置70用于限制文件的骑缝部位向上翘起。

可选地,下压装置70包括第五移动体71、辊筒72和第六驱动装置73。第五移动体71可移动地设置于基座10,第六驱动装置73用于驱动第五移动体71相对基座10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辊筒7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五移动体71,辊筒72能够相对第五移动体71绕沿第二预设方向B布置的轴线转动。

通过第六驱动装置73驱动第五移动体71相对基座10沿第三预设方向C向下移动,则可使辊筒72压于文件上,从而限制文件的骑缝部位向上翘起。由于辊筒7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五移动体71,辊筒72压于文件上后,顶升装置30在顶升文件的过程中,辊筒72将相对第五移动体71转动,使得文件能够顺畅移动,以在骑缝部位形成坡面。

示例性的,基座10上固设有第三支撑架124,第五移动体7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三支撑架124。第五移动体71与第三支撑架124的连接方式可以与上述的第三移动体43与第二移动体42的连接方式相同。

第六驱动装置73包括第七电机731和第六丝杆732,第七电机731固定于第三支撑架124,第六丝杆732与第七电机731的输出轴连接,第五移动体71螺接于第六丝杆732的外侧。第七电机731带动第六丝杆732转动则可使第五移动体71相对基座10沿第三预设方向C移动。其中,第七电机731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支撑架124可移动地设置于基座10上,下压装置70还包括第七驱动装置75和第八驱动装置76。第七驱动装置75用于驱动第三支撑架124相对基座10沿第一预设方向A移动,第八驱动装置76用于驱动辊筒72相对第五移动体71绕沿第二预设方向B布置的轴向转动。

其中,第三支撑架124为第六移动体74。

当需要限制文件的骑缝部位向上翘起时,可通过第六驱动装置73驱动第五移动体71相对第六移动体74沿第三预设方向C向下移动,使辊筒72压于文件上。当文件的厚度较小时,通过顶升装置30顶升文件的则无法得到较宽的坡面,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第六驱动装置73驱动第五移动体71相对第六移动体74沿第三预设方向C向下移动,使得辊筒72刚好与页面接触,通过第八驱动装置76驱动辊筒72相对第五移动体71绕沿第二预设方向B布置的轴线转动,同时通过第七驱动装置75驱动第六移动体74相对基座10沿第一预设方向A移动,以带动辊筒72沿第一预设方向A移动,使各个页面向靠近压紧装置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以获得更宽的坡面。

在盖章过程中,当文件的厚度较小时,比如文件的厚度小于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的五分之一时,顶升装置30不动作,通过下压装置70中的辊筒72来使文件的骑缝部位形成较宽的坡面。

其中,第七驱动装置75包括第八电机751和第七丝杆752,第八电机751固定于基座10,第七丝杆752与第八电机751的输出轴连接,第六移动体74螺接于第七丝杆752的外侧。第八电机751带动第七丝杆752转动则可使第六移动体74相对基座10沿第一预设方向A移动。其中,第八电机751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第八驱动装置76包括第九电机,第九电机固定于第五移动体71,第九电机的输出轴与辊筒72连接,第九电机转动将带动辊筒72转动。其中,第九电机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此外,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盖骑缝章的方法,应用于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骑缝印章100,盖骑缝章的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夹紧在基座10上的文件的厚度;

步骤S200: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顶升装置30需要顶升的顶升高度,控制顶升装置30以确定出的顶升高度顶升文件,以使文件的骑缝部位形成坡面;

步骤S300;在坡面上盖骑缝章。

上述方法使得印章50能够适用于不同厚度的文件的坡度,进而提高盖章效率。

在步骤S100中,通过夹紧装置20将文件夹紧在基体上,通过厚度检测装置60检测文件的厚度,控制系统获取厚度检测装置60检测到的文件的厚度。

在步骤S200中,控制系统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顶升装置30需要顶升的顶升高度,控制顶升装置30以确定出的顶升高度顶升文件。

在步骤S300中,控制系统控制执行机构40带动印章50在坡面上盖骑缝章。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盖骑缝章的方法还包括:

步骤S400: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需要的盖章次数;

控制印章50在坡面上盖骑缝章步骤,包括:

控制印章50以确定出的盖章次数在坡面上盖骑缝章。

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需要盖章的次数,并控制印章50以确定出的盖章次数在坡面上盖骑缝章,保证每页上均有章印。

在步骤S400中,控制系统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需要的盖章次数。

进一步地,根据文件的厚度和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确定需要的盖章次数步骤,包括:

当文件的厚度小于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时,盖章次数为一次;

当文件的厚度大于或等于印章50的印章面的外形尺寸时,盖章次数为多次。

其中,若盖章次数为多次,则控制印章50以确定出的盖章次数在坡面上错位盖骑缝章,使每次所盖的骑缝章错开。

以盖两次骑缝章为例,盖完一次骑缝章后,首先,控制系统控制执行机构40带动印章50在第二预设方向B上移动一定距离;随后,控制系统控制执行机构40带动印章50在第一预设方向A和第三预设方向C上移动以完成第二次盖骑缝章,使得两次所盖的骑缝章在第二预设方向B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