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剎 女

什么是罗刹女?在佛经中讲过很多。罗刹女原本是食人的女鬼。罗刹原本是恶鬼的总称。当年如来佛曾经感化过十大罗刹女。

所谓十大罗刹女,她们分别是:蓝婆,毗蓝婆,曲齿,华齿,黑齿,多发,无厌足,持璎珞,睾帝,夺一切众生精气。

经过如来佛的感化,十大罗刹女皈依了佛门,成为如来打造灵山集团的重要力量。

从上面的名单你是不是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毗蓝婆。

对,他就是昴日星官的母亲毗蓝婆菩萨。她原本是一头大母鸡,修道有了些造化,后来被如来佛感化,投靠了佛界。

这十位罗刹女成为如来的左膀右臂,有的成就了菩萨的果位,如毗蓝婆菩萨。这位菩萨原本是一头大母鸡。

成就菩萨果位之后,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天庭,做了二十八宿之一。

他就是昴日星官。毗蓝婆与昴日星官母女为唐僧取经做了很多贡献。

毗蓝婆为孙悟空治好了伤,并用绣花针帮助孙悟空降服了蜈蚣精。

这位老婆婆很有个性,与黎山老母很熟,很给老母面子但对佛界的其他大佬没有好印象。

与毗蓝婆一样,铁扇公主也是罗刹女,那么她一定也是属于这个阵营的。毗蓝婆排名靠前,成了菩萨,那么铁扇公主并没有成为菩萨,那么他应该属于排名靠后的罗刹女之一。她会是谁呢?

根据牛魔王的说法,铁扇公主自幼修持,是个有一定成果的修行者。从铁扇公主占据洞府,靠火焰山收税为生可以发现,她又不是很成熟的修行者。应该是个佛祖没有重用的一位。

最大的可能是,铁扇公主曾经作为十大罗刹女之一投靠了佛界,因为并没有获得应该得的位置,所以她继续修行,但离开了灵山,自谋发展。

根据十大罗刹女的形象来看,铁扇公主最大的可能是曲齿或黑齿。这两位罗刹女的特点是,都很漂亮同时有一定的法力,但都没有修成菩萨的果位。她们本来是妖精,所以下界再度为妖精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这样说的话,其他的罗刹女也应该下界过,至少毗蓝婆就住在人间。

如果铁扇公主是如来佛身边的十大罗刹女之一,那么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都可以解释了。

观音菩萨之所以收她的儿子为善财童子,是因为罗刹女的出身和佛祖的照顾。

孙悟空之所把芭蕉扇还给了她,并且协助她修行,也是因为这层关系。

根据孙悟空的性子,他应该打死铁扇公主才对,而事实上他不仅没有伤害她,反而极力照顾她。

仅仅用孙悟空爱上了她无法解释得那么清楚。

如果说铁扇公主原本就是如来身边的修行者,那么所有的一切都迎刃而解,跟随过如来,肯定会受到照顾。

所以说,铁扇公主能保全,与她的出身大有关系,而不是我们猜测的他与孙悟空有私情。

羅 剎 女

从毗蓝婆、铁扇公主的案例可以看出,如来当年为了扩大势力范围真实不折手段,几乎所有的物种、所有的修行者他都拉拢到了自己身边。不得不佩服如来罕见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他几乎没有费什么事就把修行者都拉到了自己阵营。真是人才啊。如果这一切的推测是对的,那么牛魔王就是十足的炮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羅 剎 女
  关于与「羅剎」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羅剎 (消歧義)」。

羅 剎 女

佛教的羅刹天像,繪於日本天明三年(1783年)。

羅 剎 女

日惹塞乌寺的罗刹雕塑。其中一个巨大的罗刹石像,保护寺庙免受邪靈侵擾。

羅剎(梵語:राक्षस,羅馬化:Rākṣasa,巴利語:Rakkhasa),又作羅刹姿羅叉娑罗刹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等,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罗刹女称罗叉私、罗刹斯(梵語:Rākṣasī)[1]。印度教神话体系中一种常见的鬼神(其他鬼神包括阿修罗和毕舍遮等),在佛教中被归屬於有福德、威神力的強大鬼神,爲四大天王多闻天王的手下,也是密宗十二天中西南方的護法神[1][2],称爲罗刹天,別名涅哩底(梵語:Nairṛtī,巴利語:Nirṛti),又作泥哩底王禰哩底王

目录

  • 1 印度教
    • 1.1 罗刹与夜叉
    • 1.2 罗刹与阿修罗
    • 1.3 罗刹女
  • 2 佛教
  • 3 影响
    • 3.1 民间传说
    • 3.2 罗刹鬼国
  • 4 参考文献
    • 4.1 註释
    • 4.2 参考书籍
  • 5 延伸阅读

印度教[编辑]

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经典《梨俱吠陀》裡就已经提到罗刹。《梨俱吠陀》说,罗刹和夜叉是由生主的两只脚的脚趾所生,罗刹是夜间活动的怪物,侵袭人类,妨碍祭祀。祂们被形容为像猫头鹰、兀鹫或狼一样捕食人;人们还乞求因陀罗和苏摩杀光罗刹与罗刹女[3]。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罗刹男为黑身、紅髮、绿眼,罗刹女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

罗刹与夜叉[编辑]

罗刹是一类吃人的怪物,相传和夜叉是由生主的两只脚的脚趾所生,两者一直互相争斗。

罗刹与阿修罗[编辑]

罗刹与阿修罗都是男性醜陋、女性美丽的怪物,其间最主要的区别是,阿修罗是与提婆天神为敌,而罗刹则主要侵扰人类。概因阿修罗本来是天神中的一族,后来才被贬斥为天魔。

罗刹女[编辑]

与男性罗刹经常被想象为紅髮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罗刹女(当她变成人形时)据说是“绝妙者”,长相美丽[4]。如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怖军之妻希丁芭就是一个美貌的罗刹女,并生有一子名瓶首[5]。

虽罗刹女长相美丽,却象徵着破壞、不幸、災禍,被視同死亡之后(梵語:Mṛtyu,本义是死亡)。一般又視之為疾病、危險、恐怖之神婆耶(梵:Bhaya)或「地獄之母」。其威力甚鉅,甚或可超越災禍,而成為地府之支配者。

佛教[编辑]

佛教
羅 剎 女

基本教義

  • 四圣谛
  • 八正道
  • 十二因缘
  • 五蘊
  • 緣起
  • 空性
  • 因果
  • 戒律
    • 毗奈耶
    • 尸羅
    • 五戒
  • 禪那
  • 业处
  • 轮回
  • 波罗密
  • 涅槃
  • 真如
  • 佛性
  • 皈依
  • 三寶
  • 三法印
  •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 菩萨
  • 辟支佛
  • 四向四果
    • 阿罗汉
    • 阿那含
    • 斯陀含
    • 須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 释迦牟尼
  • 十大弟子
  • 迦多衍尼子
  • 馬鳴
  • 龍樹
  • 提婆
  • 无著
  • 世亲
  • 覺音
  • 鸠摩罗什
  • 慧遠
  • 菩提达摩
  • 智顗
  • 玄奘
  • 惠能
  • 蓮花生
  •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 部派
  • 大乘
  • 金剛乘
  • 上座部
  • 三乘
    • 大乘
    • 中乘
    • 「小乘」
    • 一佛乘
  • 漢傳
  • 藏傳
    • 藏傳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 印度
  • 斯里蘭卡
  • 緬甸
  • 泰國
  • 中國大陸
  • 台灣
  • 日本
  • 新加坡
  • 马来西亚
  • 蒙古國
  • 歐美

歷史

  • 佛教历史
    • 佛教時間線
  • 集结
  • 原始佛教
  • 初期佛教
  • 根本分裂
  • 部派佛教
    • 大眾部
    • 上座部
  • 阿育王
  • 南傳佛教
  • 北傳佛教
  • 於印度衰落英语Decline of Buddhism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 法難
  • 佛教現代主義英语Buddhist modernism
    • 人間佛教
    •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 大藏经
    • 巴利大藏經
    • 漢文大藏經
    • 藏文大藏经
  • 阿含經
    • 南传尼柯耶
  • 法句經
  • 大般若经
  • 心經
  • 金剛經
  • 法華經
  • 解深密經
  • 華嚴經
  • 維摩經
  • 涅槃經
  • 楞伽經
  • 大悲咒
  • 楞嚴經
  • 圆觉经
  • 藥師經
  • 地藏經
  • 阿彌陀經
  • 坛经
  • 瑜伽論
  • 大智度論
  • 俱舍論

聖地

  • 佛寺
    • 精舍
  • 八圣地
  • 四道場
  • 汉地寺院
  •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 艺术
  • 修学制度
  • 組織
  • 人物
  • 佛教模板
    • 佛教主題
    • 上座部佛教
    • 巴利聖典
  • 批評
  • 論諍
    • 大乘非佛說
    • 十方諸佛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羅 剎 女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楞嚴經》認為罗刹爲具有神通力,可疾飞或速行;吸收爲护法神[6],列入八部众,是四大天王多闻天王手下。

佛教也认为罗刹女美丽而凶狠,在《佛本行集经》四十九卷、《出曜经》〈如来品〉等佛经中记载祂们装饰华丽,以引诱人们上当受其捕食。

罗刹形象在密宗中多作男身,在十二天中被稱為“羅剎天”,係一手執刀刃,骑白狮,呈恐怖形之鬼王名。

影响[编辑]

民间传说[编辑]

羅剎的概念随着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扩散而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被认为是吃人的怪物[7],在中国民间文化中也深入人心,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一则遭遇罗刹女鬼的传闻:

魏藻遇罗刹

奴子魏藻,性佻荡,好窥伺妇女。一日,村外遇少女,似相识而不知其姓名居址。挑与语,女不答而目成,径西去。藻方注视,女回顾若招。即随以往,渐逼近。女亦頳,小语曰:“来往人众,恐见疑。君可相隔小半里,俟到家,吾待君墙外车屋中,枣树下系一牛,旁有碌碡者是也。”既而渐行渐远,薄暮,将抵李家洼,去家三十里矣。宿雨初晴,泥将没胫,足趾亦肿痛。遥见女已入车屋,方窃喜,趋而赴。女方背立,忽转面,乃作罗刹形,锯牙钩爪,面如靛,目睒睒如灯。骇而返走,罗刹急追之。狂奔二十餘里,至相国庄,已届亥初。识其妇翁门,急叩不已。门甫启,突然冲入,触一少女仆地,亦随之仆。诸妇怒噪,各持捣衣杵乱捶其股。气结不能言,惟呼“我我”。俄一媪持灯出,方知是婿,共相惊笑。

《西遊記》中三借芭蕉傘故事的主角鐵扇公主就是羅剎女。

鐵扇公主和孫悟空

另如在印度尼西亚民间传说《聪明的鼠鹿》中,弱小的鼠鹿曾以智慧杀死了一头罗刹。[8]

罗刹鬼国[编辑]

佛教《法华经·普门品》称:“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相传在锡兰楞伽岛中即有罗刹国[9],其中的十项城爲罗刹王的住所。

传说元朝时,有俄罗斯探险队遇险,倖存者逃到中国境内,当地人见其紅髮、白面,惊恐认为是罗刹鬼,又因俄罗斯国名Россия(Rossiya)發音近“罗刹”,汉人就将俄罗斯翻译爲罗刹国,此称在清朝文献中多见。

羅 剎 女

清朝的罗刹(俄罗斯)地图

参考文献[编辑]

註释[编辑]

  1. ^ 1.0 1.1 蘇慧廉. 《漢傳佛學大辭典》. 1937年.
  2. ^ 《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金克木著,11页
  3. ^ 《梨俱吠陀》,第7卷,CIV
  4. ^ 《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1680页
  5. ^ 《摩诃婆罗多》,初篇143章
  6. ^ 《楞严经》: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7. ^ 慧琳,《一切经音义》:“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
  8. ^ 《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许友年译,“聪明的鼠鹿”篇
  9. ^ 《佛学大词典》:梵名Laṅkā-dvipa,即位于印度半岛南端之锡兰岛(即今斯里兰卡)。又称师子洲、执师子国。或称僧伽罗、宝渚。东晋法显自印度归国途中曾礼拜该岛各地灵迹。或谓佛陀尝于此说楞伽经,故该岛有楞伽岛之称。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大五一·九三四上):‘国东南隅有■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迦经。’[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参阅‘锡兰佛教’6327)
    《佛学大词典》:(地名)锡兰岛本名楞伽,佛说楞伽经处也。山中拔海三千尺,有胜区曰坎第,有湖作牛形,周遭可十里,故宫在焉。宫外一寺,有卧佛供养此中。岛中最高峰突出如方域,上有佛迹,长可二尺,土人往往于鸡鸣时攀跻瞻礼,谓可消灾难。殆即佛说经处矣。

参考书籍[编辑]

  • 《世界神话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0960-X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羅 剎 女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羅剎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羅 剎 女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羅剎

羅 剎 女
印度神話和印度教经典
羅 剎 女

教義

世界观

  • 印度教神话
  • 自在

解脱

  • 摩耶
  • 轮回

伦理

  • 不害
  • 梵行
  • 达摩
  • 苦行
  • 佈施
  • 性力
  • 瓦爾那

羅 剎 女

学派

  • 印度哲学
  • 古印度六派哲学
  • 数论学派
  • 瑜伽学派
  • 胜论学派
  • 正理论学派
  • 吠檀多學派

體系

  • 提婆
  • 仙人
  • 阿修罗
  • 羅剎
  • 乾闼婆
  • 夜叉
  • 迦楼罗
  • 那伽
  • 毕舍遮
  • 紧那罗
  • 三相神
  • 方位護法
  • 蘇摩

神祇

  • 梵天
  • 毗濕奴
  • 湿婆
  • 因陀羅
  • 阿耆尼
  • 伐楼拿
  • 双马童
  • 密多罗
  • 伐由
  • 閻摩
  • 伽摩
  • 毗首羯磨
  • 俱毗羅
  • 苏利耶
  • 楼陀罗
  • 象头神(迦尼什)
  • 室建陀
  • 黑天(奎师那)
  • 陀湿多
  • 生主
  • 祭主仙人
  • 特尤斯
  • 哈奴曼
  • 辯才天女(萨拉斯瓦蒂)
  • 吉祥天女(拉克什米)
  • 雪山神女(帕尔瓦蒂)
  • 难近母(杜尔迦)
  • 时母(迦梨)
  • 恒河女神
  • 舍脂
  • 广延天女
  • 伐楼尼
  • 地天(頗哩提毗)
  • 乌莎斯
  • 提毗
  • 药叉女

文献經典

  • 吠陀
  • 梵书
  • 森林书
  • 奥义书
  • 薄伽梵歌
  • 吠陀支
  • 往世书
  • 罗摩衍那
  • 摩诃婆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