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 湯

白头翁汤

播报 编辑 锁定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中医方剂名

白头翁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临床常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等病毒偏盛者。

功    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    治 热毒痢疾 分    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出    处 《伤寒论》

目录

  1. 1 歌诀
  2. 2 组成
  3. 3 用量
  4. 4 用法
  1. 5 功用
  2. 6 主治
  3. 7 方义
  4. 8 运用
  1. 9 加减化裁
  2. 10 禁忌
  3. 11 附注
  4. 12 重要文献摘要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白头翁15g,黄连6g,黄柏12g,秦皮12g。

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证多由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主。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故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不通则痛,故见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热毒内盛之象。方中以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臣以黄连之苦寒,清热解毒,燥湿厚肠;黄柏泻下焦湿热,共奏燥湿止痢之效。秦皮苦寒性涩,收敛作用强,因本证有赤多白少,故用以止血,不仿芍药汤之大黄。四药并用,为热毒血痢之良方。 [1] 

本方用于热毒痢疾,临床应用以腹痛,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

素体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白头翁汤与芍药汤比较:本方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但本方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药汤治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失调证,故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两方主要区别在于:白头翁汤是清热解毒兼凉血燥湿止痢,芍药汤是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

①江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2] 

[1] 

参考资料
  • 1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
  • 2    张仲景(汉).《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白頭翁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 白頭翁(15克) 黃柏(12克) 黃連(6克) 秦皮(12克)

【方組趣味記憶】 白頭翁練百琴。 解:白頭翁(白頭翁),練(黃連),百(黃柏),琴(秦皮)。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 熱毒痢疾。腹痛,里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常用於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用法】 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論】方中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治痢為君;黃連、黃柏、秦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臣。四味合用,可以加強清熱止痢之功。

方解

本方證是因熱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腸所致。熱毒熏灼腸胃氣血,化為膿血,而見下痢膿血、赤多白少;熱毒阻滯氣機則腹痛里急後重;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皆為熱邪內盛之象。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熱退毒解,則痢止而後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頭翁為君,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黃連苦寒,瀉火解毒,燥濕厚腸,為治痢要藥;黃柏清下焦濕熱,兩藥共助君藥清熱解毒,尤能燥濕治痢,共為臣藥。秦皮苦澀而寒,清熱解毒而兼以收澀止痢,為佐使藥。四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

本方與芍藥湯同為治痢之方。但本方主治熱毒血痢,乃熱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使熱毒解,痢止而後重自除;芍藥湯治下痢赤白,屬濕熱痢,而兼氣血失調證,故治以清熱燥濕與調和氣血並進,且取「通因ㄓ謾敝ǎ埂靶醒蟣閂ё雜髕蚝籩刈猿薄A椒街饕鷦謨冢喊淄肺燙朗喬迦冉舛炯媼寡鍤沽。忠┨朗喬迦仍鍤氳骱推⒂謾?

【化裁】 若外有表邪,惡寒發熱者,加葛根、連翹、銀花以透表解熱;里急後重較甚,加木香、檳榔、枳殼以調氣;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涼血和血;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以消食導滯;用於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鴉膽子(桂圓肉包裹),療效更佳。

【附方】 無。

【附註】 本方為治療熱毒血痢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後重,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治要點。

【文獻】 方論 江昂《醫方集解.瀉火之劑》:「此足陽明、少陰、厥陰藥也。白頭翁苦寒能入陽明血分,而涼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水,並能燥濕止痢而厚腸,取寒能勝熱,苦能堅腎,澀能斷下也。」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實驗研究】抗菌試驗 《四川中醫》1986(8):封三,本方對志賀氏、福氏、宋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用打孔法進行抗菌試驗表明,組方的四味藥均有抗菌作用,其中以黃連、秦皮的抗菌作用最強,黃柏次之,白頭翁最弱。

來源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下。 【組成】白頭翁 厚朴 阿膠 黃連 秦皮 附子 黃柏 茯苓 芍藥各6克 乾薑 當歸 赤石脂 甘草 龍骨各9克 大棗30枚 粳米12克 【用法】上十六味,嘆咀。以水1.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納藥,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清熱止痢。 【主治】赤痢下血,里急後重,連月不愈。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製法用量】

白頭翁2兩

秦皮3兩

黃連3兩

黃蘗3兩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

熱毒血痢證。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瀉下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義】

方中白頭翁能清血分之熱,涼血解毒為治熱毒赤痢之要藥為君;黃連、黃柏清熱解毒、燥濕治痢為臣;秦皮清熱燥濕兼有收澀之效為佐也。

【辨證要點】

  1. 熱痢。
  2. 腹痛。
  3. 便挾膿血。
  4. 苔黃。
  5. 脈弦數。

【加減】

  1. 血虛久痢傷陰者:加阿膠、甘草。
  2. 腹痛甚裏急後重者:加芍藥、甘草、木香、枳殼、檳榔。
  3. 惡寒發熱:加葛根、荊芥、銀花、連翹。
  4. 赤痢較甚者:加赤芍、牡丹皮、地榆。

【現代應用】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幼兒腹瀉、泌尿系感染、急性結膜炎。

  • A+

本文目录

  • 1 【白头翁汤原文】
  • 2 【白头翁汤组成】
  • 3 【白头翁汤煎服方法】
  • 4 【白头翁汤功效主治】
  • 5 【白头翁汤方歌】
  • 6 【白头翁汤方解】
  • 7 【白头翁汤临床运用】
  • 8 【白头翁汤医案】

【白头翁汤原文】

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2.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白头翁汤组成】

白头翁10g 黄连10g 黄柏10g 秦皮10g

【白头翁汤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混合约400ml,分2次服。

【白头翁汤功效主治】

腹痛下痢、里急后重、赤多白少,或纯为血痢者。

【白头翁汤方歌】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白头翁汤方解】

此为治热性下利之方。陆渊雷谓:“热利,谓下利之属于热者,不必指身热,但脉舌腹候有热象者皆是。”故临床使用不必局限于厥阴病下利,惟以下利脓血,思饮喜冷,肛热,脉象滑数为目标。

痢疾一病,多属湿热。盖湿热邪毒滞于大肠,肠中壅塞不通,则腹痛里急,肛门重坠;血被热腐,则酿为脓血。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指出:“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溃。湿胜热,白痢坠。”本方所治之痢,属热胜于湿。临床表现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为血痢,色鲜气秽,里急后重,肛门灼烙,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口干口苦,思饮欲冷等湿热症状。若下痢白多赤少,腹痛喜温,或下痢滑脱不禁,肛门虚坠而不热,困倦嗜卧,舌淡脉细者,为湿胜于热、脾肾虚寒,则非本方所宜也。古谓无积不成痢,故腹痛拒压者,需加消积导滞之品,如枳实、厚朴、槟榔、川军;下血较多者,加三七参逐瘀止血。张锡纯谓:“三七化瘀血不伤新血,一味三七,可代《金匮》之下瘀血汤,且较下瘀血汤更稳妥也。”肠中瘀垢荡尽,自无脓血更下之理。若出现神疲乏力,饥不欲食,舌红无苔,脉象细弱等阴血亏损证者,或病于生产之后,可加阿胶、甘草。虚甚者,重用生山药滋阴养血。或谓痢无补法,阿胶、山药,不虑有助湿热?曰:肾者胃之关,开窍二阴,久下不止,伤津亡阴,故虽有湿热,不可不顾其阴。顾松园云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正指此而言。况且清热燥湿之品仍为本方之君,故无恋邪之虑。

程门雪谓:“桃花汤是冷痢下之治法,白头翁汤即热痢下之治法也,不必拘泥桃花汤即为少阴病,白头翁汤便是厥阴证也。当活变观之,但以见症符合为主,对症用方,固不必斤斤于伤寒、杂病之分。”刘绍武先生将二方合为一方,名曰白桃汤,治疗痢疾、肠炎、胃肠型感冒,其效甚卓。

白头翁汤以其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故临床运用既不可拘囿于肠炎、痢疾,亦不可局限于下焦病症,诸如月经先期、血崩、经期延长、带下黄稠、或赤白带下、阴痒、蚀痛、尿频、尿急、尿灼、尿痛、尿短赤、睾丸红肿热痛、血精及鼻衄、齿赃、肌衄,辨证属于湿热蕴盛者,皆可用本方治之。

【加减】
1.腹痛拒压者,加川军。
2.便血多者,加三七参。
3.兼阴血虚者,加山药、甘草、阿胶。

【禁忌】
1. 无口干欲饮,喜冷者,忌之。
2. 兼发热、恶寒等表证者,忌之。

【类方】
1.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此《金匮要略》治产后下利之方,用于白头翁汤证兼阴血虚弱者。
2.葛根黄芩黄连汤:同可治疗湿热下利。不同者,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表里俱热,喘而汗出。而本证则纯属里热。
3.桃花汤:同属治利之方。不同者,桃花汤所治之下利,为脾胃虚寒,呈滑脱失禁之状。

【白头翁汤临床运用】

1. 治眼目郁热,赤肿阵痛,风泪不止者。(《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2. 除用于治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外,对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结膜炎、急性附件炎及某些产后腹泻等均可应用。(《伤寒论方古今临床》)
3. 尿道感染。伴舌红,苔黄腻,口苦,脉细弦数。(《江西中医药》1984;2:31)

【白头翁汤医案】

1.带下

杜某,34岁,带下淋漓三月余,黄白质黏,秽臭蚀痛,至夜阴痒,心烦难寐。小腹胀,腰痛神倦。食无味,口干苦,大便日一行,小便黄臭。舌边尖红赤,苔根黄腻。诊其脉,弦缓有力。触其腹,腹膨隆,无压痛。超声波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盆腔少量积液。余谓此湿热下注胞宫也。杜某云:“某医院亦谓湿热,奈何不效?”索视所服之方,乃傅氏易黄汤。易黄汤固然可治黄带,其病机则以肾虚为主,湿热次之。而本案湿热为主,山药、芡实、白果滋阴固敛,显属不宜。拟白头翁汤加味:

白头翁15g 黄柏10g 黄连10g 秦皮10g 土茯苓30g 五剂

二诊:带益多,如注如崩,色白不黏。蚀痛、阴痒止,腹胀、腰痛亦轻。

守方五剂。

三诊:带下大减,微腹胀,仍腰痛。舌苔已退,脉象弦缓。此湿热将尽,虚象为著,改易黄汤善后之。

2.湿疹

连某,男,25岁,工人。双足胫起湿疹四月余,初仅小米大小丘疹,渐变为疱疹,密集成片,向上蔓延,疱疹破裂,瘙痒难忍。曾服抗过敏药、静注葡萄糖酸钙无效。望其形体壮实,面红唇肿,口角有黄痂,双胫肤色鲜红,疱疹糜烂,皮损群集,渗溢淡黄色水液,浸透内衣,秽浊熏鼻,间有结成黄痂者。踝肿,压之成凹。舌质红,苔薄黄。询知胃纳甚佳,常饿焰中烧。连日饱食则唇起干皮,口角生疮。咽干口苦,思饮欲冷。大便不干,日一行。小便利,色黄。胫踩发热。诊其腹,腹壁厚实,无压痛。切其脉,沉弦略数。

患者只身居陕,饮食不节,致湿热内生。两邪相搏,浸淫肌肤,下注腿胫,以成湿疮。治当清热燥湿,白头翁汤、栀子柏皮汤皆对其证,以其脉见弦象,显示与肝有关,且方中大队苦寒燥湿之品,作用远较栀子柏皮汤为强,不必拘泥于下利也。拟:

白头翁15g 黄连10g 黄柏10g 秦皮10g 甘草10g 薏苡仁30g 大黄10g

患者持方返陕,连服15剂,前日手机发来短信,谓腿胫湿疹痊愈,唯患处皮肤黑褐色而已。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