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罵頭文化飲食

定位點

建議旅遊時間:2-2.5小時

更新日期:2022-03-14

  • 歷史人文
  • 大甲遶境順遊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舊稱牛罵頭)鰲峰山上臺中港特定區市鎮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

介紹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官網:https://bit.ly/3gs6Uug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場地使用管理辦法下載

位在鰲峰山上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以臺中最早發現的新石器中期文化代表「牛罵頭遺址」所在地命名,地底下蘊藏不少的文化層堆積,地面上也歷經不同時期的更迭。「牛罵頭」為臺中清水區的舊稱,源自於平埔拍瀑拉族(Papora)的聚落牛罵社(Gomach)音譯而來,園區規劃兼具保存文化資產與展示教育的用途,不僅展出文化遺址介紹、出土文物典藏、考古挖掘方式等讓大家認識臺灣中部地區過去人類的生活面貌與拓墾歷程,還有日治時期神社留下來的遺跡以及原軍事營區的建築設施設置在其中,是一處蘊藏豐富歷史文化意義的空間。

牛罵頭文化飲食

四千多年前的史前時代,「牛罵頭遺址」所在地孕育保存了「牛頭罵文化」、「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等文化層的遺跡,並與南部「牛稠子文化」也有往來關係,相互影響發展。拍瀑拉族人原在此漁獵游耕生活,直到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陸續受到荷蘭人統治以及明清時期的大量漢人移入開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日本人先行在此地闢建運動場,因環境優美,而後興建「清水神社」,為政教合一的日本精神代表,也是做為控制殖民地人民信仰的工具。臺灣光復以後,此處改為陸軍砲兵部隊清水營區,因後來營區裁併土地歸還臺中市政府,牛罵頭遺址在多位學者專家建議之下,被列為市定遺址並活化空間,規劃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園區入口處,可見一座陶器標的物,象徵了距今約四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前之間,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要代表的牛罵頭文化。

進入園區內,原營區的軍事屋舍被轉作為展館空間所使用,外牆上還清晰可見營區編號,見證了過往的歷史歲月,然而日治時代的清水神社,在臺灣光復以後被民眾及國軍摧毀、拆除,現今僅剩下少許遺跡如司令台旁的一對石獅、照明參拜道的石燈籠底座,以及部份的護欄,可供回想當年神社的風采。另外園區設有景觀台可飽覽清水區景色,鄰近後參道也可體驗往昔參拜神社的路徑,是一處寓樂於教適合假日親子出遊的好場所。

服務設施

  • 展示館
  • 公廁
  • 解說簡報
  • 無障礙廁所
  • 無障礙坡道

快速導航

進入後可依您的出發地,選擇適合的交通方式

牛罵頭文化飲食

牛罵頭文化飲食

  • Google評價: 4.5

    牛罵頭文化飲食

    大呷麵本家故事館

    星期三:08:00 - 17:00

  • Google評價: 4.4

    牛罵頭文化飲食

    沙鹿區深波圖書館

    星期三:08:30 – 21:00

  • Google評價: 4.2

    牛罵頭文化飲食

牛罵頭遺址是位於台灣臺中市清水區鰲峰山的一個考古遺址,也是台灣中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牛罵頭文化的命名遺址。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已將原址規劃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並對外開放,園區內有「牛罵頭遺址」、「牛罵頭遺址界牆剝取物」、「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灰坑剝取物)」與「鰲峰山營區及原清水神社遺構」等文化資產。

牛罵頭遺址
牛罵頭文化飲食

出土文物,原址典存

位置臺中市清水區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建成时间臺灣中部繩紋紅陶文化期及新石器時代中期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

类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遺址
登錄類別:考古遺址
公告2005年11月21日
詳細登錄資料
牛罵頭遺址界牆剝取物
牛罵頭文化飲食
位置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建成时间史前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
荷治、清領、日治與戰後等時期文化層序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

类型登錄等級:一般古物
登錄類別:古物
公告2013年2月20日
詳細登錄資料
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灰坑剝取物)
牛罵頭文化飲食
位置原位於臺中市沙鹿區自由路
建成时间番仔園文化多層次灰坑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

类型登錄等級:重要古物
登錄類別:古物
公告2006年12月12日
詳細登錄資料
鰲峰山營區及原清水神社遺構

鰲峰山營區司令台與清水神社原址處

位置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建成时间神社遺構:日本昭和12年(1937年)
軍事營舍:民國5年(196年)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

类型登錄類別:歷史建築
公告2013年7月18日
詳細登錄資料

目录

  • 1 歷史
  • 2 遺址
  • 3 相片集
  • 4 周邊
  • 5 參考資料
  • 6 外部連結

歷史编辑

  • 牛罵頭遺址最早可能在1937年興建清水神社時已顯露有部分文物出土,神社社掌西村昌澄即收藏了部分遺址出土石器及陶器。
  • 1943年日本學者國分直一在大肚臺地西緣及大肚溪北岸進行考古調查時才正式發現「牛罵頭遺址」。
  • 戰後初期劉斌雄、張光直、宋文薰等學者均曾加以調查研究,對於該遺址的年代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層有所了解。
  • 1975年,人類學者正以牛罵頭遺址之名來命名中部之新石器文化,但由於當地為陸軍營區,一直未能深入調查挖掘。
  • 2001年由劉益昌、溫振華學者進行挖掘,出土大量器物。
  • 2005年陸軍軍營遷出,11月21日由臺中縣文化局指定為縣定古蹟,並將該地規畫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 2006年4月26日,臺中縣文化局將「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灰坑剝取物)」登錄為一般古物,同年10月5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再將其指定為全國首件的「重要古物」,同年12月12日完成公告。
  • 2010年12月25日台中縣、市合併,逕改列直轄市定遺址。
  • 2013年2月,「牛罵頭遺址界牆剝取物」被指定為一般古物。7月,開放民眾預約入園,並將重要古物「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灰坑剝取物)」移置園區內保存並對外展示[1],7月18日,將「鰲峰山營區及原清水神社遺構」登錄為歷史建築。
  • 2014年7月,改為無需預約開放入園。[2]

遺址编辑

遺址指定本體範圍所在地位於臺中市清水區鰲峰山公園內之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原陸軍清水營區),地上使用面積為1.6672公頃,及在基地下方的保安林地2.5308公頃、林務局清水工作站為遺址保存區範圍,其鄰接區域則為大街路東側的街屋和南側的鰲峰山保安林與台灣自來水公司清水營運所、原清水神社副參道。

牛罵頭遺址的年代約在3500年前至4500年前,除了下層屬較早的牛罵頭文化外,也包括上層番仔園文化,中層的營埔文化等不同時期的遺留。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亦有少量黑色陶器,手製紋飾以拍印繩紋為主,其陶器的特色可看出承續了大坌坑文化,石器以為獵和農具為主,大量石製農具可看出當時人應是以農耕為主,並兼行漁撈和狩獵。除器物外也有墓葬出土。

相片集编辑

  • 牛罵頭遺址出土文物

  • 清水神社石燈

  • 清水神社石狛

  • 鰲峰山營區司令台

  • 鰲峰山營區軍事營舍

  • 頂橋仔遺址出土文物,保存在園區內

周邊编辑

  • 鰲峰山公園
  • 社口遺址
  • 中社遺址

參考資料编辑

  1. ^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數位文化中心
  2. ^ 台中地下故事 牛罵頭遺址看透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4-07-20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牛罵頭遺址

  •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中市觀旅局
  •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拍瀑拉文化基地、山步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牛罵頭遺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牛罵頭遺址界牆剝取物——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沙鹿鎮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灰坑剝取物)——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沙鹿鎮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灰坑剝取物)——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