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心 見 性

明心見性,或稱明心見性,佛教術語,「明心」與「見性」是不同的意思,但都是指明證、悟解本心是自性清淨心。

明心見性的重要性:明心見性是破迷啟悟的關鍵,也是轉凡入聖的樞紐。

以佛法的精髓來說,只有'''明心見性'''後,再弘揚佛法,才有真實功德。

用以淨宗,依據《楞嚴經卷五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為最高修行指導原則,並以"阿彌陀佛"為常住不空的佛性之體。

用以禪宗,並與開悟合稱;指佛法修行者能親證妄心與真心之區別。大乘修學,需先見道,明自本有的真實心也,方能如法開修,即所謂「見性起修」、「悟後起修」。禪宗五祖告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1]五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1]

目录

  • 1 明心見性的人
  • 2 虛妄心與真實心
    • 2.1 虛妄心
      • 2.1.1 五陰妄心的出生次第
      • 2.1.2 十八界略說
    • 2.2 真實心
  • 3 參考條目
  • 4 參考文獻
  • 5 外部連結

明心見性的人[编辑]

明心見性了,已經是初住菩薩,且身處一真法界中了。

聲聞或菩薩初證了明心見性,再因業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出世心,同時也嚐到了從來未有的離繫樂,觀察如來所有的一切功德,自己都有份,能得能成,所以得到無比的歡喜。由於通達(深觀、勝解、證入)法空性,也不再有『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了。

  • 明"自心是本空之體"
  • 初住菩薩是沒有一樣不能捨的
  • 初住菩薩的起心動念已沒有染淨之緣了
  • 大悲清淨智
  • 初住菩薩見空性不著相
  • 念念流入佛的果海,念念與佛性相應。
  • 佛是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業盡情空與福慧圓滿的聖人。
  • 佛是以常住不空的佛性之體為性
  • 見"常住不空的佛性之體"

虛妄心與真實心[编辑]

禪宗的明心見性,並非是「證阿賴耶識」,並非就是「親證阿賴耶識」,阿賴業識並非是實證,而非思惟推理的思想。明心見性亦是證得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斷不常、不一不異的真實心如來藏也。在禪宗典籍《人天眼目》中說到阿賴耶識非是真心,也名之為含藏識,因其能含藏一切萬法,亦含藏從凡夫修至成佛之一切法,亦即無常。故亦非名為如來藏識[2]。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亦說本自清淨的自性心能含藏萬法,故又名之為含藏識,而五陰十八界諸法更是依於此一清淨自性心而能生起諸多作用[3]。北宋克勤圜悟禪師除了說明六、七識心之各別功能外,更直說第八識心即是阿賴耶識,又名之為含藏識,能含藏一切善惡染淨種子[4]。在《大乘密嚴經》中,佛說明阿賴耶識並非即是如來藏,只因邪知邪見而不能證知;更舉出由金塊加工雕飾完成之黃金飾品如:金戒指、金手環等,比之於未加工過之金塊更為勝妙,然在本質上而言,皆是黃金無所差別[5]。《大乘密嚴經》卷三:「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之藏。」[6],也明示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

依據《妙法蓮華經》: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降生人間,乃是為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緣故。[7] 《妙法蓮華經》中又云: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8] 由此可知,證悟如來知見-明自本心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的法) 乃是不共二乘的;也是所有修學菩薩道的佛弟子所應證知的。然而,因為修行者趣向的不同,而從此菩薩藏中立名為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謂聲聞緣覺異故,但聞四諦理趣證涅盤,是名聲聞藏』;『但樂緣生理趣證涅盤,是名緣覺藏』;『菩薩藏者證佛一切智故。』[9]

虛妄心[编辑]

相對於《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所敘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實心[10],意識心是要藉由許多因緣才能出現,非無因無緣而能出生,故意識心非恒常不滅。譬如經中說:「世尊如是說法:『識因緣故起』」[11];如《中阿含經》卷五十四中所說: 『如是,識隨緣所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12]。由此可知意識乃是緣起緣滅,虛妄不實。又如《佛說頻婆娑羅王經》中 佛言: 『色有生有滅,了知此色有生有滅,受想行識亦復生滅;而彼蘊法,當知有生即知有滅。』[13]

妄心係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根。《雜阿含經》卷十一提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是意法為緣生,既是緣生法,將來必將壞滅,非屬真實法亦非常住法[14],因此可知此六識為妄心;《雜阿含經》卷十一亦提及意根隸屬十八界,因此亦攝屬虛妄法。故妄心非真實法、常住法,又在大乘法中,將妄心稱之為「七轉識」 (參閱《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15]

五陰妄心的出生次第[编辑]

根據阿含部經典記載,對於五陰中屬於心的四無色陰的無常,隨於因緣而出生有如下次第:

  1. 以眼根、色塵為因緣,生『眼識』;以眼根、色塵、眼識三事和合,生『眼觸』;以眼根、色塵、眼識、眼觸為因緣,生『眼受』;以眼根、色塵、眼識、眼觸為因緣,生『眼想』;以眼根、色塵、眼識、眼觸為因緣,生『眼思』;以眼根、色塵、眼識、眼觸為因緣,生『眼愛』。由於眼根、色塵、眼識、眼觸的緣故,所以才有對於色塵相的覺受,和對色塵相的了知,由於眼行於色,然後對於能見、所見種種色法起貪愛執著。
  2. 以耳根、聲塵為因緣,生『耳識』;以耳根、聲塵、耳識三事和合,生『耳觸』;以耳根、聲塵、耳識、耳觸為因緣,生『耳受』;以耳根、聲塵、耳識、耳觸為因緣,生『耳想』;以耳根、聲塵、耳識、耳觸為因緣,生『耳思』;以耳根、聲塵、耳識、耳觸為因緣,生『耳愛』。由於耳根、聲塵、耳識、耳觸的緣故,所以才有對於聲塵相的覺受,和對聲塵相的了知,由於耳行於聲,然後對於能聞、所聞種種聲塵法起貪愛執著。由以上所述類推:鼻根、香塵、鼻識,舌根、味塵、舌識,身根、觸塵、身識等識身、觸身、受身、想身、思身以及愛身的生起亦復如是。[16]
  3. 以意根、法塵【由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等諸入所引生之種種法】為因緣出生『意識』;以意根、法塵、意識三事和合出生『意觸』;以意根、法塵、意識、意觸為因緣出生『意受』;由以意根、法塵、意識、意觸為因緣出生『法想』;以意根、法塵、意識、意觸為因緣出生『法思』;以意根、法塵、意識、意觸為因緣出生『法愛』[17]。由於意根、法塵、意識、意觸為緣故,所以才有對於法塵相的覺受,和對法塵相的了知,由於意行於法,而出生了對六塵所引生萬法的能見、能聞、能覺、能知、所見、所聞、所覺、所知,和無止盡的貪愛執著。
  4. 由依賴眼、色為緣而出生的『眼識』是虛妄的生滅法,乃至依賴種種法塵、意根為緣而出生的『意識』是虛妄的生滅法,展轉而來的見、聞、覺、知,都是虛妄的生滅法,所以由眼識乃至意識,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好的、不好的…乃至於粗的、細的『意識』,一切所有『意識』都是生滅無常的虛妄法,[18]所以受、想、行、識四陰都是虛妄心,都不是能自己存在的緣故,是為妄心的概略出生次第。

十八界略說[编辑]

十八界者: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六塵、六識總共十八界。[19]

真實心[编辑]

真實心係指第八識,也就是出生七轉識妄心的心體,相較於妄心體性的虛妄不實、變異無常,此真實心的體性真正實有、恆常不動。(參閱《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20]

在《阿含諸經》中,稱此真實心為 本際、如。此心為阿羅漢入涅槃後,獨存不滅的心體,依此真實心的實有,佛說涅槃真實恆常,而非虛妄斷滅。(參閱《雜阿含經》卷六第133經))[21] 在《小品般若經》中,稱此真實心為非心心、無心相心。 在《金剛經》中,則解釋此真實心為:「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由此可知此真實心與可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塵的七識妄心不同。 在《大乘密嚴經》、《解深密經》中,亦稱此真實心為阿賴耶識、如來藏、阿陀那識。

參考條目[编辑]

  • 開悟
  • 證悟
  •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 禪宗
  • 見道
  • 如來藏
  • 中觀

參考文獻[编辑]

  1. ^ 1.0 1.1 大正藏《六祖壇經》
  2. ^ 大正藏《人天眼目》卷五:「此阿賴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識。如明鏡不與影像合,而含影像,亦名如來藏識。」
  3. ^ 大正藏《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自性能含萬法,而非八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4. ^ 大正藏《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八:「根塵識是三,前塵元不會分別;勝義根能發生識,識能顯色分別,即是第六意識。第七識末那識能去執持世間一切影事,令人煩惱,不得自由自在,皆是第七識。到第八識,亦謂之阿賴耶識,亦謂之含藏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
  5. ^ 大正藏《大乘密嚴經》卷三:「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6. ^ 大正藏《大乘密嚴經》卷三
  7. ^ 大正藏《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第二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8. ^ 大正藏《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第二
  9. ^ 大正藏《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4
  10. ^ 大正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1. ^ 大正藏 《中阿含經》卷五十四
  12. ^ 大正藏《中阿含經》卷五十四
  13. ^ 大正藏《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14. ^ 大正藏《雜阿含經》卷十一
  15. ^ 大正藏《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
  16. ^ 大正藏《長阿含經》卷8
  17. ^ 大正藏《長阿含經》卷8:「又諸比丘!如來說六正法,謂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復有六法,謂外六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復有六法,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復有六法,謂六觸身。眼觸身,耳、鼻、舌、身、意觸身。復有六法,謂六受身。眼受身,耳、鼻、舌、身、意受身。復有六法,謂六想身。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復有六法,謂六思身。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復有六法,謂六愛身。色愛身。聲、香、味、觸、法愛身。復有六法,……」
  18. ^ 大正藏《雜阿含經》卷9:「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眼識生?何因何緣耳、鼻、舌、身、意識生?』佛告比丘:『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9. ^ 大正藏《中阿含經》卷四十七: 【世尊答曰: 「阿難!若有比丘見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阿難!見此十八界知如真。」】
  20. ^ 大正藏《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
  21. ^ 大正藏《雜阿含經》

外部連結[编辑]

  •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中台世界.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4) (中文(臺灣)).

禅宗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源流

西天二十八祖 – 初祖菩提達磨 – 二祖慧可大祖 – 三祖僧璨鑒智 – 四祖道信大醫 – 五祖弘忍大滿 – 六祖慧能大鑒

明 心 見 性

發展

禪宗法脈

早期禪宗

楞伽禪 – 牛頭宗|東山法門/黃梅禪 – 神秀系北宗禪|惠能系南宗禪 – 北荷澤宗|南洪州宗|南石頭宗|保唐宗

五家七宗

沩仰宗 – 臨濟宗(黃龍派 · 杨岐派) – 曹洞宗 – 云门宗 – 法眼宗

明清禪宗

天童系 – 磐山系 – 雲門系 – 壽昌系

各地传承

台灣禪宗 · 日本 – 朝鮮半島(禅门九山 · 南韓曹溪宗) – 越南(無言通派 · 滅喜禪派 · 草堂禪派 · 竹林禪派) – 東南亞地區 – 世界禅

法門和教義

禪(禅修 · 禅定) – 不立文字日语不立文字 – 如來禪 – 祖師禪 – 看話禪 – 默照禪 – 文字禪 – 念佛禪(佛随念 · 念佛) – 开悟 – 頓悟和漸悟 – 明心見性 – 即身成佛 – 機鋒 – 十牛圖 – 公案 – 百丈清规 – 丛林制度 – 禪淨雙修

經典

心經 – 金剛經 – 圆觉经 – 楞伽經 – 楞嚴經 – 維摩詰經 – 六祖坛经 – 大乘起信论

明 心 見 性
禅僧 · 禪師 · 汉传佛教十宗 · 佛教主题
明 心 見 性

明 心 見 性
佛教主题

佛學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 三宝
      • 諸佛
  • 四圣谛
  • 八正道
  • 十二因缘
  • 五蘊
  • 十八界
  • 涅槃
  • 緣起
  • 三學
  • 波罗蜜
  • 三法印
  • 空性
  • 真如
  • 中道

釋迦牟尼佛

  • 佛陀
  • 如来
  • 佛誕
  • 四門遊觀
  •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 足印
  • 神迹英语Miracles of Gautama Buddha
  • 家庭英语Family of Gautama Buddha
    • 净饭王(父亲)
    • 摩耶夫人 (母亲)
    • 摩訶波闍波提(姨母,庶母)
    • 耶输陀罗 (妻子)
    • 罗睺罗 (儿子)
    • 阿难 (堂弟)
    • 提婆達多 (堂弟)

佛陀弟子

  • 十大弟子
    • 大迦葉
    • 目犍連
    • 富樓那
    • 須菩提
    • 舍利弗
    • 羅睺羅
    • 阿難陀
    • 優婆離
    • 阿那律
    • 迦旃延
  • 五比丘
    • 憍陳如
    • 跋提
    • 跋波
    • 阿說示
    • 摩訶男
  • 周利槃特
  • 央掘魔羅
  • 迦旃延
  • 佛教人物列表英语List of Buddhists

术语

  • 三相
    • 无常
    • 無我
  • 緣起
  • 因果论
  • 結生
  • 轮回
  • 烦恼
  • 无明
  • 贪爱
  • 五蓋
  • 無上正等正覺
  • 般涅槃
  • 真如
  • 二諦
  • 空性
  • 菩提心
  • 菩萨
  • 佛性
  • 心相續
  • 大圆满

倫理和世界觀

  • 佛教伦理英语Buddhist ethics
  • 在家眾/居士
    • 優婆塞
    • 優婆夷
  • 维摩经
    • 維摩詰菩薩
  • 善生經
  • 居士戒
    • 五戒
    • 八戒
    • 十善業戒
  • 菩薩戒
  • 佛教因果論
    • 業與業力
    • 六因五果
  • 無我
  • 無常
  • 菩薩道
    • 慈悲
    • 佈施
  • 轮回
    • 轉世
  • 亡人落道
  • 金瓶掣籤
    • 活佛
    • 转世灵童
  • 法界
  • 世間
  • 出世間
  • 大千世界
    • 娑婆世界
    • 须弥山
    • 四大部洲
  • 十法界
  • 三界
  • 欲界
    • 欲界天
  • 五道/六道
    • 天道
    • 人道
    • 阿修罗道
    • 餓鬼道
    • 畜生道
    • 地獄道
  • 功德
  • 佛性
  • 忏悔
  • 供养
  • 佛教神話
  • 佛教與暴力英语Buddhism and violence
  • 佛教與墮胎英语Buddhism and abortion
  • 佛教與自盡英语Buddhism and euthanasia
  • 斋食
  • 放生
  • 佛教環保運動
  • 佛教中的女性英语Women in Buddhism
    • 八敬法
    • 善女子佛教女眾國際協會
  • 佛教与身体英语Buddhism and the body
  • 佛教和性英语Buddhism and sexuality
    • 同性戀與佛教
  • 佛教經濟學英语Buddhist economics
  • 佛教哲学
    • 佛教和西方哲学英语Buddhism and Western philosophy
  • 佛教和心理学英语Buddhism and psychology
  • 佛教和科学英语Buddhism and science
  • 佛教聖地
    • 佛教聖地

修行制度

  • 比丘
  • 比丘尼
  • 沙彌
  • 沙彌尼
  • 出家人
  • 阿姜
  • 西亞多
  • 三藏法师
  • 禪師
  • 老师英语Rōshi
  • 喇嘛
  • 仁波切
  • 格西
  • 祖古(活佛)
  • 菩萨
  • 在家眾/ 居士
    • 優婆塞
    • 優婆夷
  • 声闻
    • 十大弟子

修行法门

  • 四護衛禪
  • 四梵住
  • 三學
  • 三十七菩提分法
    • 四念住
    • 四正勤
    • 四神足
    • 五力
    • 七覺支
    • 八正道
  • 波罗蜜
    • 佈施
    • 持戒
    • 忍辱
    • 精进
    • 禪定
    • 般若
  • 皈依
  • 四依四不依
  • 献身英语Buddhist devotion
  • 法會
    • 祭品英语Offering (Buddhism)
    • 跪拜英语Prostration (Buddhism)
    • 梵唄
  • 持戒
    • 五戒
    • 菩薩戒
    • 波羅提木叉
  • 功德
  • 护卫经英语Paritta
  • 佈施
  • 出離
  • 五学力
  • 禅修
  • 諦 (印度哲學)
    • 諦 (佛教)
  • 禪定
    • 曼特罗
    • 四十业处
    • 随念
    • 安那般那念
    • 奢摩他
    • 内观
    • 默照禪
    • 禪坐
    • 公案
    • 曼荼羅
    • 自他交換法
    • 怛特羅密教
    • 伏藏師
    • 伏藏
  • 念佛
  • 淨土法門
  • 忏悔
  • 苦行
    • 頭陀

證量

  • 佛陀
  • 辟支佛
  • 菩萨位
  • 四向四果
    • 須陀洹
    • 斯陀含
    • 阿那含
    • 阿罗汉
  • 涅槃/般涅槃
  • 悉地
  • 九次第定
  • 神通
  • 三明六通
  • 果位
  • 即生成佛
  • 肉身菩薩

經典

  • 三藏
    • 经藏
    • 律藏
    • 論藏
  • 佛經總集
    • 巴利文大藏經
    • 大正藏
    • 乾隆大藏經
    • 藏文大藏经
  • 原始佛教
    • 阿含經/巴利經藏
    • 法句經
    • 本生經
    • 四分律/五分律/巴利律藏
    • 阿毘達磨
  • 大乘佛教
    • 華嚴經
    • 維摩經
    • 大般若经
    • 金剛經
    • 心經
    • 六祖坛经
    • 妙法莲华经
    • 淨土三經
    • 梵網經
  • 金剛乘佛教
    • 大日經
    • 金光明經
  • 九分教
  • 十二分教
  • 判教
    • 天台宗判教

流派與系統

  • 三乘
    • 聲聞乘
    • 緣覺乘
    • 菩薩道
      • 南传菩萨道
  • 一佛乘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北傳佛教
    • 漢傳大乘佛教十宗
      • 漢傳密宗
        • 唐密
        • 东密
        • 台密
      • 禅宗
      • 淨土宗
      • 律宗
      • 天台宗
      • 唯識宗
    • 藏傳金刚乘佛教
      • 宁玛派
      • 噶舉派
  • 佛教组织

歷史

  • 初期佛教
  • 部派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金剛乘佛教
  • 結集
    • 第一次結集
    • 第二次结集
    • 第三次结集
    • 第四次结集
  • 十事非法
  • 根本分裂
  • 法難
  • 三武一宗滅佛
  • 大乘非佛說論諍
  •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 三期法运

地区/国别

  • 南亞佛教英语Buddhism in South Asia
    • 印度佛教
    • 阿富汗佛教
    • 孟加拉國佛教
    • 尼泊尔佛教
    • 巴基斯坦佛教
    • 斯里兰卡佛教
  • 东南亚佛教
    • 泰國佛教
    • 緬甸佛教
    • 柬埔寨佛教
    • 寮國佛教
    • 越南佛教中、南部
    • 印尼佛教
    • 马来西亚佛教
    • 新加坡佛教
    • 菲律宾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Philippines
    • 文莱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runei
    • 马尔代夫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Maldives
  • 東亞佛教
    • 中国佛教
    • 日本佛教
    • 朝鲜佛教
    • 台灣佛教
    • 越南佛教北部
    • 藏地佛教
      • 藏地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 不丹佛教
    • 蒙古佛教
    • 內蒙古佛教英语Religion_in_Inner_Mongolia#Buddhism
    • 俄罗斯佛教西、南部
  • 中亞佛教英语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 烏茲別克斯坦佛教
  • 中东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Middle East
    • 伊朗佛教
  • 西方佛教
    • 美国佛教
    • 英国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
    • 法国佛教英语Buddhism in France
    • 比利时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elgium
    • 澳大利亚佛教英语Buddhism in Australia
    • 阿根廷佛教英语Buddhism in Argentina
    • 巴西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razil
    • 委内瑞拉佛教英语Buddhism in Venezuela

藝術

  • 佛教藝術
  • 符号英语Buddhist symbolism
  • 佛教建築英语Buddhist architecture
    • 寺院
    • 日本佛教建築
    • 藏地佛教建築英语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e
  • 佛教音樂
    • 梵唄
  • 法器
  • 佛像
  • 中国佛教雕塑
  • 佛足石
  • 佛教題材作品
  • 佛教電影節

  • 明 心 見 性
  • 提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 分类
  • 詞表
  • 明 心 見 性
  • 索引英语Index of Buddhism-related articles
  • 共享
  • 语录
  • 明 心 見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