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宇劭 圖/Shutterstock Show
編按:好像愈來愈常腰痛?鄭宇劭物理治療師分享病患最常問的腰痛/下背痛問題:多久會好?該做些什麼來改善?可以彎腰嗎?如果是急性腰痛/下背痛如何自我照護?如果要活動,選擇哪些運動會比較好?如何判斷運動太過呢?鄭宇劭一一解答。在加拿大的朋友私訊問我說:「這2年我腰痛3次該怎麼辦?而且之前看了醫師還有物理治療師跟整脊醫師,但是醫師只給我開肌肉鬆弛劑,整脊醫師每次幫我處理完,有改善狀況,但是又痛了起來。我想知道為什麼?」 為何腰痛又復發?檢視生活習慣、年齡、肌力與健康狀況大部分腰痛(下背痛)的患者(90%)並沒有特定原因,可能與日常生活習慣、年齡與肌力不足有關。 比較常見導致腰痛的可能原因: ・肌肉骨骼問題,例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 ・慢性健康狀況,例如:關節炎、肌少症⋯⋯ ・其他嚴重疾病,例如:癌症,或是腎臟病的轉移痛⋯ 朋友在加拿大,而我在台灣,其實我能做的並不多。只能:鼓勵他保持活動、給他放鬆與訓練動作與衛教小本子。大部分的人其實經歷腰痛後,如果保持活動,研究顯示很快都能恢復。 關於腰痛,以下3個問題是我常回答的。 常見問題1. 腰痛多久會好?如果是急性下背痛(腰痛),大多3~7天就會好,自我照護原則是暫時減少提重物、避免造成疼痛的動作即可。 在台灣就醫便利,如果你擔心腰部的疼痛是否與結構或其他嚴重疾病(例如:癌症)有關,可以尋找骨科或復健科醫師診斷。而如果你有慢性疼痛(3個月以上)的問題,除了上述專科外,也可以找疼痛科醫師。 常見問題2. 腰痛可以做什麼來改善?a. 保持活動大量證據顯示,保持活動可以恢復得更快,並且避免演變成慢性疼痛。但是這邊要注意,如果是運動員,請把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降低。一般人的話,盡量維持現狀。並請留意自己的疼痛狀況,如果運動過程中,疼痛有加劇的情況,建議停止運動並且就醫。 選擇哪些運動會比較好呢? ・低衝擊性運動,例如:走路、腳踏車、游泳等。 ・肌力訓練,例如:阻力訓練。 ・靈活度訓練,例如:太極、皮拉提斯、瑜伽。 b. 保持正向心態許多人經歷反覆的腰痛後,會因為沮喪或害怕而對疼痛更敏感,變得更不敢做動作,怕動作會造成疼痛。然而,如果不保持活動的話,只會更使疼痛更加惡化,如此惡性循環,嚴重者甚至導致失能。 常見問題3. 彎腰會導致腰部受傷嗎?彎腰不會讓下背受傷,脊椎的設計本來就可以做彎曲的動作,不是彎腰導致你受傷的。不過彎腰會讓你更痛的話,請先暫時不要做這個動作,但是不代表一輩子不能彎腰。以運動增強核心肌群,才是比較好的預防傷害策略。 日常生活做對7件事 預防腰痛上身至於日常生活,還有幾點建議: 1. 保持好的姿勢 我會建議最好每個小時起來走動或是變換姿勢,現代人由於維持同一個姿勢生活太久,容易導致肌肉或關節緊繃。 2. 避免久坐 如果因工作需求須久坐,建議可改變桌椅高度或視線高低,來加以變換。 3. 戒菸 4. 保持飲食健康 5. 睡眠品質 6. 減輕壓力 7. 學習提重物技巧 如果持續疼痛難解,建議就醫,並尋找物理治療師處理疼痛。 (本文轉載自鄭宇劭物理治療師臉書,原文標題為〈下背痛該怎麼辦?-最常被問的三個問題〉) 2021/09/06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50+線上學校|熟齡古典芭蕾】在家學會《胡桃鉗》選粹 加入50+LINE!你的老後不一樣! | 本站已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张正平医生本人发表 | 医学科普 腰痛得休息多久?发表者:张正平 人已读 腰疼的时候医生一般都会建议休息,最好卧床休息。可是回到家里大家往往也不知道该休息多久。 1、如果是扭伤或者搬东西导致的急性腰疼,一般情况三五天就可以逐渐下床活动,一两周之后就可以正常工作。 2、如果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腰痛,应该以休息为主,少量坐立、走路,避免腰部长期处于同一个姿势,一到两周腰疼缓解之后恢复正常生活。平时腰不疼时应加强腰腹部肌肉力量训练,比如游泳一类的。 3、如果是原因不明的剧烈疼痛(比如半夜突然发作的半边腰疼),或者腰疼伴有肿胀、发热或者腿麻等等,再或者休息不能缓解(比如持续疼痛了二三十天)。应该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本文是张正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9-06-22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多數人都曾受到腰痛的困擾,原因卻常常「無知影」,問街坊鄰居,他們總是說:閃到腰?穿護腰、多多休息、貼個撒隆巴斯幾天仔就好啊啦!」,但其實,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特任教授松平浩指出:我們以往應對腰痛的方式其實都錯了!這樣只會讓我們腰痛好得更慢,甚至更加嚴重。 其實,腰痛的真正原因很難判斷,透過MRI核磁共振攝影、X光攝影可以診斷出的腰痛大約只有15%,剩下的85%原因較難釐清。 腰痛的原因有很多,松平醫師概略將腰痛的原因分成三種,並表示:腰痛先不用太過擔心,剩下的85%只要正確應對,通常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 其中只有紅色燈號是因為明確原因造成腰痛,黃色及綠色燈號都是屬於不會造成太大危害的其他85%。 日本針對腰痛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換言之,腰痛後完全不動,竟然讓腰痛持續的時間更長。松平醫師指出,這是因為我們腰痛時產生「怎麼辦」、「腰痛怎麼還沒好啊?」諸如此類不安、恐懼的心理,會讓大腦過度反應,變得害怕疼痛而只敢安靜休養,腰部卻也因此分泌疼痛物質,造成惡性循環。 正確抗腰痛的方式下一頁告訴您! 平平是腰痛 「慢性」跟「急性」處置方式大不同 下背痛。 門診就診的病人當中,五十肩外觀看不太出來,只有拿東西時才覺得怪怪的,但是下背痛,光看走進來的姿勢就知道了! 許多病人在網路上查找資料,以為閃到時痛到不能走,多休息就好!但真奇怪,休息後雖然沒那麼痛,但使用上就是怪怪的,去看診醫生一下說痛要冰敷,再回診又說痛要熱敷,到底該怎麼處理,弄得好亂啊! 其實下背痛持續的時間長度,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期程,並且針對不同的期程也有相應的治療方式喔! 急性期:疼痛小於4周,「止痛」後漸進式活動對於急性期的下背痛患者來說,治療目標在於降低疼痛。 急性疼痛時,依循的是PEACE & LOVE原則,在非常疼痛時休息,但盡快、盡量依自己的主觀感受維持日常活動,因為若是疼痛不活動反而會導致肌肉衰弱,甚至是萎縮、失能的狀態,要回到傷前狀態,會更加困難。 在臨床的治療上,「止痛」會是第一步,而藥物則是最常見的緩解方式。 常見的止痛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對於急性期下背痛患者較有效,常見的酸痛貼布裡,多半含有這種成份(*藥物過敏或腎功能不佳等患者,請務必至專科醫師處進行評估後再使用藥物喔),同時,若是患者有肌肉緊繃的狀況,可適量使用「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症狀,依個人狀況做調整。 除了藥物,也可徒手治療、按摩、針灸、電療等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也對於急性疼痛有幫助,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ACSM)建議,急性下背痛的患者在疼痛兩週之後,可考慮加入運動的方式來幫助復原,可以在醫師評估後,適度快走會比慢走更能達到效果。 亞急性期:疼痛介於4周到12周,「運動」才能治本一般來說,肌肉造成的下背痛,在2週內就會有顯著的改善,當下背疼痛超過4周,就會被視為是亞急性期,首要排除患者的其他內科問題造成的下背痛,例如:關節炎、感染、腫瘤、神經病變、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等,畢竟只有找出正確診斷,才能正確治療。 排除內科疾病後,此期「運動」是非常關鍵的治療方式。 除了藥物或非藥物治療之外,文獻也指出伸展運動與肌力的強化都對下背痛的症狀改善有所幫助。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亞急性期的下背痛患者,可進行每週五次、每次約30分鐘左右的中度有氧運動,例如走路或是水中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在適度的運動之餘,日常生活中的姿勢調整,也是非常重要。 例如患者需避免久坐、久站,或是過度的身體旋轉以及反覆性的彎腰動作,在搬運物體時的姿勢也應有所調整,應先蹲下後再搬起物品,而不是在站立的狀態下直接彎腰搬物,注意這些日常細節,都有助於防止下背痛繼續惡化。 慢性期:疼痛超過12周,疼痛轉成中樞化大多數下背疼痛應該會在幾周內消失,30~60%的患者會在1周內好轉,60~90%會在6周內復原,而95%的患者在12週內就會康復。然而,下背痛在1年內的復發率高達73%,若是多次的復發或是疼痛超過12周,就會發展為慢性下背痛。 由於長時間的疼痛,會造成疼痛中樞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指的是病灶消失或減輕後,患者仍會持續感到疼痛。所以慢性期的患者在治療方式上,除了考量疼痛部位的治癒之外,也要評估是否有疼痛中樞化的現象。 在藥物治療的使用上,慢性下背痛患者仍然可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是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按摩等非藥物的方式來改善疼痛狀況。並可使用侵入性治療進行注射,再搭配物理治療及肌力訓練,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症狀。同時,慢性疼痛會引起心理疾病,若因長期疼痛而導致患者有心理上的壓力與煩躁感,也可適時求助心理治療師,給予適當的認知行為療法。 無論是急性或慢性,「疼痛」都是身體的警鐘,當警示響起時,盡快、盡早、盡量的一口氣不只完成止痛,還包括後續的生活型態調整、姿勢調整,以及肌力訓練,可以避免疼痛演變成慢性期,引發更多身心問題喔! 課程推薦延伸閱讀 |